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3年3月发布了金融工具减值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提出预期损失模型三阶段的计量模式,本文系统介绍与探讨了该模型主要内容及存在的问题。以梳理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历程为切入点,从全局视角深度思考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以及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变迁,从整体上剖析其背后相关理论问题和复杂利益格局。同时,通过结合预期损失模型分析IASB在金融危机后修订会计准则方面的努力,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态、理念以及国际趋同方向。最后,从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实务操作、会计与金融监管方面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在中国实施的难点,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09年以来IASB发布的一系列关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征求意见稿及最终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进行系统性梳理,结合国内研究文献,详细分析IASB所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的基本原理、演变过程,并以国内某非上市中小银行A及某上市中小银行B 2009-2013年信贷数据进行案例分析,认为IASB预期损失模型将大幅提高中小银行贷款拨备水平,存在信贷风险高估可能。建议尽快出台我国贷款预期损失计提办法,将国际会计最新准则落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眼于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相互分离的发展趋势,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最新推出的减值模型进行了论述。从模型计量的对象、内涵和方法三个层面详细阐述了预期损失模型与巴塞尔协议中对于预期损失计量模型的异同,为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之间的相互协调提供了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2014年7月,IASB发布了IFRS9,推出了金融工具减值的预期损失模型.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概率加权的计算方法,大幅度提前了减值损失的确认时点.但该模型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和原则相悖,动摇了会计的边界,在提升操作成本的同时,还加大了管理层的利润和资本操纵空间.本文在对比两种减值模型账务处理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对我国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一般行业和金融行业应采取不同的准则趋同策略:一般行业应尽量简化账务处理;而金融行业则需执行完整的预期损失模型,但将其置于单独的监管用财务报表之上会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易千秋 《会计师》2012,(9):16-17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界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论争,各权威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导应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动态减值拨备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一贯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相似文献   

6.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因其减值确认的滞后性受到业界的质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适时推出预期损失模型,旨在前瞻性地确认贷款预期损失,缩小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标准与现行会计准则间的差异。本文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两个维度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展开探讨。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准备金确认时点上具有先行性优势;当金融资产存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新增金融资产影响趋于稳定水平时,预期损失模型在减值准备金计提的总量上与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计提金额将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7.
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界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论争,各权威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导应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动态减值拨备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一贯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  相似文献   

8.
贷款拨备会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减值风险的确认和计量,合适的风险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合适的风险分摊机制。本文基于Ku U思想,对贷款风险按照"已知-未知"理论来进行分类,并利用该理论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贷款减值模型的发展过程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两个机构对于计量"未知的未知"风险的艰难探索让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减值模型应该遵循的"度",重新考虑预期损失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金融危机发生后,IASB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本文就预期损失模型进行简单介绍。并分析其优势和缺陷,最后就我国引入预期损失模型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郑阿泰 《会计师》2012,(17):16-17
<正>2008年的金融危机引发了一场金融、会计界关于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的论争,各权威机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导应由已发生损失模型转向动态减值拨备法,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则一贯主张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各种方法的提出旨在寻求一种合理有效反映金融资产减值的途径,但因不同方法在目标诉求、理论基础、操作方法、作  相似文献   

11.
2013年3月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减值(征求意见稿)》,向全球公开征求意见。此次征求意见稿提出了预期信用损失的一般减值模型,以更好地反映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本文将就该征求意见稿发布背景、新模型内容以及实务影响等进行解读,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有关金融资产减值的2009年征求意见稿、2011年补充文件以及2013年征求意见稿演变过程进行系统梳理和述评,并就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企业产生的重大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会计预期损失模型是否取代已发生损失模型仍存很大不确定性,但是未来必将呈现会计规则与风险管理实务终将逐步协调之必然趋势,因此,只有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机制相结合,才能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真实可靠和公允列报。  相似文献   

13.
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或称"新准则")最终稿。IFRS9将从2018年开始实施,取代《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IAS39,或称"现行准则")。金融资产的减值评估,IFRS9较之IAS39,在原则理念上有重大突破,IAS39的"已经发生损失(Incurred Loss)"模型完全被IFRS9的"预期信用损失(Expected Credit Loss)"模型所取代。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核心特征是前瞻性及动态性:在会计期末,应将金融资产尚未发生的未来信用违约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相应拨备。一、修订背景及实施进展  相似文献   

14.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ASB提出了以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作为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方法。本文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的背景、内涵及其应用上的困难,并对其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简要提出了当前我国对于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5.
风险价值(VaR)模型是市场风险资本监管框架的基础,本轮危机期间基于VaR计提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远远不能覆盖交易业务的损失,扩大了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效应。笔者认为,现行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监管框架的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交易头寸持有期假设不合理;二是风险参数稳定性假设不成立;三是未充分考虑不同交易头寸的流动性差异,特别是内生流动性问题。理论上,VaR模型还存在着不满足次可加性等缺陷。虽然学术界提出了预期缺口模型、谱风险计量模型等VaR模型的替代方案,但可行性和有效性仍有待检验。2009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市场风险资本计量修正方案大幅提高市场风险资本要求,一定程度上增强捕捉尾部风险的能力,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VaR模型的缺陷。完善市场风险资本监管制度必须解决交易账户与银行账户划分、风险计量模型的运用程度以及系统性风险三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以"历史损失"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减值会计处理方法,因其风险确认的滞后性、顺周期性而饱受诟病。201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引入具有前瞻性的预期信用损失(ECL)模型。本文分析ECL模型的核心变化及其应用实施对商业银行财务、资本、定价、客户结构、资产质量等经营管理全流程的影响,从客户和业务选择、定价提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等微观层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以下简称"IFRS9")将于2018年1月1日起强制实行,境内外商业银行已不同程度开展了IFRS9的实施准备工作。从实施难度和影响看,金融工具减值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将是IFRS9实施的最有挑战性的内容。商业银行将面临模型运用、信贷管理、内部管理流程改造和监管预期调整等挑战,需要从业务流程梳理、系统建设和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一、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一)需要花费大量的资源构建模型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     
《金融会计》2015,(1):32
历经5年博弈,2007-2008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会计的最大变动已尘埃落定。2014年7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正式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生效。虽然距离正式生效还有3年时间,但预期损失法引入会计准则,将对金融机构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与我们熟悉的现行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相比,预期损失法的操作涉及更多判断,依赖更多风险管理数据的支持,对商业银行自身财务会计工作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与监管机构熟悉的预期损失概念相比,会计上的预期损失法着眼于资产、负债和财务报告主  相似文献   

19.
李洁慧 《上海会计》2010,(8):39-40,66
已发生损失减值模型规定资产减值的确认仅限于现在已发生的损失,不包括预期信用损失,使得贷款人存在高估利息收入的可能。因此FASB和IASB提出将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改为预期损失模型,作为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之一。预期损失减值模型是贷款信用损失衡量方法的根本性转变,有助于提升财务信息透明度和减缓顺周期效应,将在会计理念上和银行实务上带来极具争议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首先,本文主要从金融机构(以银行业为代表)、外部市场环境、监管政策差异及审计水平等角度分析预期损失模型在中国运用的现实与挑战;然后,针对目前中国运用模型所存在的现实不足为我国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