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红酒的消费量快速增长。中国的红酒工业正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保持健康运行状态,从原料基地到酿酒工艺技术以及所引进的设备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使得红酒的生产经营相对稳定,且经济效益看好。随着红酒品牌战略的打响,红酒市场的培育和开发工作得到加强,使得红酒潜在的市场空间扩大,品牌的作用就愈加明显。基于红酒竞争环境对目前的庄园红酒市场状况进行分析,从管理学和营销学的角度提出树立红酒品牌是庄园红酒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本文针对庄园红酒市场进行分析,根据中国红酒产业发展状况具有针对性地提出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2.
由于我国红酒产业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意到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的红酒消费市场,对此很多进口的葡萄酒品牌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慢慢地中外红酒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在不断的升级。在酒水进入旺季时,中外葡萄酒都在蓄势待发,都想要让各自的品牌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众多国家除了已经为人熟知的法国、意大利之外,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葡萄酒也悄然地走在了中国消费者的眼前,可以说时局处于十分紧张的形势下。笔者主要针对目前这种红酒市场下时局变换和渠道变换进行充分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 背景提示:观念决定命运,红酒生产企业对红酒的不同理解导致不同的市场格局。国内观念认为:红酒代表着一种高雅文化,是高端产品,价格也应该高。这种观点导致年人均消费只有0.29升。国外观念认为:红酒应是大众饮品、快速消费品,因而纸包装红酒的市场份额极大。新天印象酒业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大力推广纸包装红酒的企业。其原料产地在新疆;产品有干红系列、干白系列,还有5度左右的葡萄饮料酒,适合女性和普通家庭饮用,符合大众口味;在包装规格上,有250毫升的小包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红酒行业已慢慢走向全球化与大众化,更多的红酒品牌和品种也逐渐被世人所知。然而,红酒品质也分三六九等,如何判断一款红酒是优是劣?利用SPSS,Excel等软件,使用回归、决策树、聚类等经典机器学习算法,对红酒的价格、评分、产地等因素进行统计与分析。最终得出红酒的原产国,省份以及品种基本可以决定红酒的优劣。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注重饮食的营养和保健,表现之一就是乳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实验研究的是含有低醇红酒的乳饮料,选用市售的各种红酒和鲜奶为主要原料,同时在其中加入白砂糖、柠檬酸、稳定剂、香精等配料调配而成.主要针对人们对红酒的嗜好及对乳的喜爱的要求,将乳的营养成分和酒独特的香味合为一体,探索低度红酒乳饮料的工艺过程,为合理有效的开发液态乳制品的品种和调节市场需要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也为该饮品的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中国红酒市场的十大乱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认为"中国红酒业已由初级阶段进入了一个稳定、巩固、提高的崭新发展阶段",我倒觉得未必。最近,中国红酒网建起了旗下红酒销售网站,想试图寻找一条全新的红酒营销通路。困惑的问题是,时下中国红酒业营销竞争的现状究竟是品牌营销,还是品味营销;是产品质量营销,还是广告营销;抑或价格营销,造假营销,还是人文之争的文化营销?我是觉得中国的红酒市场越发混乱了。  相似文献   

7.
静谧的夜晚,温暖的壁炉,蜷缩在华贵的沙发里,享受着银质烛台上闪烁的迷离。绚丽的霓虹,幽静的角落,独处于风情的帷幔下,留恋着斑驳墙壁中久远的痕印。什么样的歌曲能让这种缠绵继续?又是什么样的佳酿能让这种浪漫永恒?2011西部(昆明)酒业博览会于8月5日开幕。今年展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洋红酒井喷,加大力度拓展中国市场,法国波尔多、澳洲、西班牙、智利、意大利、南非、阿根廷……而本地红酒企业表示,中国制造从品质、口感和价格上都有信心与洋品牌一搏。信心也罢,实力也罢,国外知名红酒企业和国内本土红酒企业的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必将残酷。作为青岛本土知名酒企,卓维浓在风雨中一路走来,经历十年脚踏实地的发展,已成为今天的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同时也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和好评,产品销量稳居青岛前三甲。像歌曲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卓维浓一路走来的十年,是不平凡的十年,是伴随着中国红酒市场不断发展进步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葡萄酒市场有过低谷,有过发展,而随着本土酒企的不断宣传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国葡萄酒市场逐渐开始觉醒并迅猛发展。这时,世界葡萄酒业也开始看好中国市场,世界知名酒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我国人民可支配收入持续上升,生活方式发生明显变化,促使中国酒类产品销售市场不断扩大。其中,白酒与啤酒一直稳居中国消费市场主位,而红酒的市场潜力巨大,据统计,我国红酒消费量正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网络营销市场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渠道的拓展空间所剩无几,为了满足现代市场的发展需要,我们应加强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之间的联合,结合不同消费群体和竞争环境,对产品销线、网络营销等进行有效分析。本文将以中国红酒为例,简要探究其电子商务市场需求及网络营销解决方案,以期拓展我国酒类网络销售渠道。  相似文献   

9.
张文 《商业科技》2014,(21):78-79
红酒在中国呈高速发展趋势,销售的重点集中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在二三线城市红酒营销相对比较薄弱。随着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红酒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通过对二三线城市市场调查与研究,展开适合于其的营销策略,满足市场需求,促进整体红酒市场的格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翻开新篇章     
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那次红酒热潮.让人们知道了红酒、认识了红酒,那么现在高端红酒市场的活跃则给那些相信葡萄酒前途的人们一针“兴奋剂”,高端红酒在传递给我们更多品牌文化和产品信息的同时,也在为本世纪红酒发展翻开了新篇章!  相似文献   

11.
“品牌化”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一位红酒行家曾说三年引爆井喷行情,新天也推出了“红酒平民化”运动,这些口号和做法其实都不错,也是中国葡萄酒发展的大势所趋。但都因缺少一种实实在在的深度支撑而未获得突出实效。我认为,当一个品牌的外在推广形式如媒体宣传、活动造势等迅速发展的时候,企业最需要稳定的是“后花园”,即品牌折射出的产品品质与差异化,这也是“品牌化”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2.
梁巨涛 《中国市场》2008,(25):76-76
<正>近日,富有传奇色彩的金通化葡萄酒打入广州市场,为羊城(广州别称)的红酒市场增添了新鲜的血液。金通化葡萄酒源自1937年成立的通化葡萄酒厂,她以七十年的葡萄酒酿史成就了中国型红酒的传奇历程,也见证了共和国许多精彩的篇章——1949年,开国大典专用酒;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乙二醇产业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二醇是生产聚酯的重要原料之一,随着中国聚酯行业的快速发展,乙二醇的消费量也不断增长。虽然中国的乙二醇生产能力和产量增长较快,但仍然无法满足国内市场的需要,还需要较大量的进口。介绍了世界及中国的乙二醇产业状况及市场发展现状,并对当前乙二醇市场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中国乙二醇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糖烟酒周刊》2005,(26):B023-B023
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简单模仿到现在的兼容东西,红酒包装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舶来红酒文化的精心结合,诞生了许多经典的红酒产品包装,并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红酒包装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红酒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三件产品为例,来欣赏符号、汉字、木盒在中国红酒包装中的良好运用。  相似文献   

15.
王冀 《创业家》2011,(4):42-43
中国红酒市场规模实际已经超过1000亿元。红酒业平均毛利率大约在60%左右。其中,利润最丰厚的环节是进口红酒经销。电子商务平台的红酒销量还不到总销量的1%,但一些公司年销售额将很快达到10亿元。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几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企业的营销成本也在逐渐上升。然而在飙升的营销费用面前,你的营销开支究竟有多少是属于有的放矢,能够切实影响或者加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尤其是当营销人员面对经过进一步细分的红酒市场,就更需要在着手营销预算与制定营销策略之前  相似文献   

17.
葡萄酒市场永远充斥着一种声音就是“市场有潜力,发展很快”。但是大家却忽视了一个问题,红酒市场虽然发展很快,但是真正的红酒市场运作并没有专业化,用的都是以前白酒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面对超过30%的中国红酒行业增长率,精于白酒的五粮液不惜二次出手,重金锻造一条从欧洲产地直达中国市场的红酒产业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韩筱旭 《消费导刊》2011,(9):105-105,89
随着中国红酒市场2005年后井喷式增长的出现,国内高档红酒的市场需求很大,红酒会所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与风气,引领着新的社会消费文化与潮流。本文以营销策略入手,浅析红酒会所如何定位、如何从众多的酒类会所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20.
2003年底,烟台长城在成都市场发展开始加速。2004~2005年,烟台长城发展成为成部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红酒品牌之一,而负责运作成都市场的武侯酒业也成为行业内优秀的红酒商,销售额过亿。今年年初,烟台长城取消了武侯酒业一级代理的资格,成立了办事处总控成都市场。烟台长城调整后的动向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