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国城 《农家之友》2006,(8S):12-12
“免耕抛秧技术就是好!以前,丈夫在外打工,我—个人耕田很辛苦。犁耙田要借别人家的牛,一天2亩地要花100多元。插秧更辛苦,腰疼不说,还要找邻居帮忙才能做完。现在,村里的耕牛都不见了,别人也学我家,只用一个人就干完农活,其他人可以出去打工挣钱。”在广西北流市沙垌镇丹花村,一位姓杨的村民在今春进行水稻免耕抛秧时高兴地对笔者说道。这是北流市发展节约型农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出生于揭阳的蔡文川自小家境贫寒,初中刚毕业就被迫辍学。他曾帮人种过菜、卖过汽水。蔡文川无论做什么都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比别人做得好一点。替别人打工一段时间后,蔡文川用积攒下来的1000元开始自已创业。开始,他从批发商邪里买来手电筒和圆珠笔小商品,然后再转手批发给那些有固定店铺的人。他常常要背着一个大包,一家店铺一家店铺去推销,这样虽然辛苦,一天也只能推销出去几个手电筒,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  相似文献   

3.
《农家之友》2003,(24):31-32
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随着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善,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很多创业者由于不懂得如何创业,在创业之初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有没有人想过为这些创业者答疑解惑呢?假如开一家能解决创业者大量难题的创业者超市,是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呢?  相似文献   

4.
王宇,河北廊坊人,出身贫穷,北漂一族.由一个小小的烧烤摊,发明无烟烧烤工具,先后获得“中国十大最佳创业项目奖”、 “创业带动就业首选推荐项目”等荣誉称号. 因家境贫寒,王宇大学时只能边学习边打工.但打工生活不仅给王宇带来了经济收入,更让他学到了知识,尝到了乐趣.每当晚上睡不着时,王宇就思索着,与其给别人打工,何不自己创业?  相似文献   

5.
别人选择外出打工,他却选择留在农村;别人拘泥于传统耕作技术,他却迷上了农业科技,并一刻不停地学习、实践。当他先富裕起来,却不忘帮助乡亲们致富;后来,他有了更强的能力,组织起更多农民一起闯市场,惠及了越来越多的人。  相似文献   

6.
今年45岁的乔淑英是延庆县井庄镇窑湾村人,她凭着韧劲不仅成为十里八村出名的致富能手,更带出了12个人均万元以上的养殖专业户。1995年,乔淑英受雇于乡办的一个肉鸡养殖场养鸡,在做工过程中她细心学习,一年里掌握了不少养殖技术。1996年正逢乡政府大力发展养殖业.不甘心给别人打工的乔淑英抓住这个机会,贷款4.5万元  相似文献   

7.
别出心裁的“致富经”47岁的李大川本是豫西伏牛山区一个仅有小学二年级文化水平的农民。这些年为了发家致富 ,他曾外出打工 ,又当过包工头。只因生性好逸恶劳 ,又投机取巧 ,放在别人手里能赚钱的行当 ,一到他手里就不够赔的。眼看着乡亲们栽培香菇 ,搞家庭副业走上了致富路 ,自己却负债累累 ,要账的人踏破门槛。家里要盖房 ,儿子要娶媳妇 ,样样要钱 ,到哪儿去弄呢?真个愁得李大川一筹莫展。苦思冥想多日后 ,李大川想出个只要动动嘴皮就可以骗吃骗喝挣大钱的主意来。这个浑身干瘦 ,面容憔悴的庄稼汉 ,摇身一变 ,穿上蓝色的司法制服 ,整天…  相似文献   

8.
创业秘诀     
汾河 《致富之友》2003,(6):20-20
要敢于尝试。在广播电视部门工作的小丽下岗后,一度曾茫然无措,后来在别人的提醒下,开了一家婚礼摄影服务部,承揽婚庆之时的录相业务,并按照用户要求剪辑刻录成光盘,之后收取一定的报酬。干了一年多,小丽已不需要亲自出马了,因为她雇用了两个助手。要敢于冒险。遭遇三年干旱,粮食颗粒无收之灾后,老农高某由富裕户变为贫困户,他恨自己生存的土地和恶劣的自然条件,毅然决定外出打工,在山东一个县里,高某看到不少人养鸽子致富了,而养鸽子在自己县前所未有,高某借了几千元,购买了100多只鸽子回家喂养,经过两年发  相似文献   

9.
如果你一无门路,二无技术,三无本钱,你该怎样改变自己的“三无”处境,奔上致富路?请你相信:通过打工完全可以达到成功致富的目的。不过,你要调整一下打工的目的:首先,你要改变为挣工钱而打工的目的,树立打工是为了学习技术、学习生产经营方法、提高自己经营能力的观念。学上个三年五载以后,回到家乡或在其它合适的地方,自己开办一个企业。其次是认真选择你要去打工的企业,选择标准有两个:能够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发挥家乡市场和原材料的优势。两者必具其一,否则就是“为挣工钱而打工”,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无太大好处。为了开辟一条自己的致富之…  相似文献   

10.
何涛 《农家之友》2009,(3):57-57
金城江区保平乡下洛村农民覃炳术已年过半百,子女或外出经商或远嫁,搞种植又缺乏劳动力,去年只好把自家的6亩“闲田”租给别人种植甘蔗,身体硬朗的他平时给种蔗户当“打工仔”,结果土地租金和打工总收入达5400多元,比原来种粮净增3倍?租地又打工,  相似文献   

11.
<正>来自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的吕妙霞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全家8口人,9岁那年,父亲去世。生活的艰辛,让她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坚强。1989年,吕妙霞和新婚爱人一起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辛苦劳累,收入微薄,半年的打工经历使她认识到,给别人打工一辈子也熬不出头,于是,她产生了自己当老板念头。在亲友的帮助下,吕妙霞买了一辆平板车,开始了人生第一次创业。创业艰难,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家,风刮日晒、夏雨冬雪,苦过累过,哭过也笑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凭着热情良好的服务,生意越做越好,终于在北京站稳了脚跟,从板车到汽车到超市,一干就是二十年,虽然算不上大富大  相似文献   

12.
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管理者“目中有人”,要先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再谈管理。优秀的企业管理者,肯定是一个有修养、能理解别人的人。 常听人这么说,某某人本来不错,可一到管理岗位上,变味了。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肯定不只一个,要分析起来也不会太简单。有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没摆正“人”和“管理者”两者关系的缘故。现代企业管理研究的,大多涉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抽样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对1993年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规模、流动范围、外出打工的滞留时间及外出打工人员的区域间流向等问题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状况 根据调查,调查范围内外出打工人数为3603人,占被调查的总人口6.03%;1993年全乡村总人口数为85166万人,若以此比例进行简单外推,则1993年全国农村估计有5139.66万人外出打工。即大约每8.6个农村劳动力中就有1人外出打工。  相似文献   

14.
打工时,陶华碧学会了做麻辣酱。1989年,陶华碧在街边开始卖凉粉和冷面。龙洞堡附近有几十所学校,学生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街上做凉粉、冷面生意的人很多,但自从陶华碧做起这个生意后,别人的生意越来越冷清,因为陶华碧的麻辣酱拌凉粉味道美不可言,吃过一次的人便成了“回头客”。  相似文献   

15.
做主人     
柳传志 《中国改革》2010,(1):120-122
我最近观察中外企业失败和成功的案例,提出了一个目标,要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这个概念中有两个“家族”。后一个“家族”,就是指要做“有主人”的企业,企业家不仅在打工,还要把这个企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为企业的长远目标负责。前一个“家族”,则指的是家族企业的弊病,比如用人时任人唯亲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宽松与和谐     
和谐的环境、宽松的生活氛围是促成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大凡有作为有气度的聪明人都是在自己现实的环境里去努力创造和谐的气氛,使条件好起来,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由于自己的做法不妥而破坏了和谐的环境。他们走到任何地方都不适合,都很难与人共处,都要生些是非出来,这种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什么也看不惯。他们都是自己先搬起是非,或是对小事过分计较,对利益寸步不让,又不能承受外部的打击。他们总是不能"忽视"身边的那些鸡毛蒜皮小事,诸如别人占了便宜,他要记下;别人有了过失,他要去谴责;别人的隐私他也不想放过地去宣扬,一天到晚所记住的都是周围人的不好、不是,这些做法在他心理上必然要失去和谐的因素。这  相似文献   

17.
正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而距离龙胜县城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大寨村,因地势险峻、环境恶劣,村民年均收入曾不足700元。2003年,龙胜因龙脊梯田而闻名,大寨村也由此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寨村村民潘保玉年少时他曾外出务工,当时务工穿的裤子都是问村里借的。"我去北京打工的时候,连裤子都没有,就问村里的老书记,分给别人的衣服裤子还有没有,能不能借我一条。这样我出去打工才有得穿。"潘保玉说。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并不是不要农民,改革需要的农民是新农民,改革不是不要进城来打工的人,改革是需要这些打工的人能够自己创业,回家再创业这是更理想的。农民是种职业,而不是身份。第一,要看到中国当前正在发生人力资本革命。现在的农民,逐渐运用服务业作为职业,帮人种地,出租拖拉机、播种机。第二,当前教育对农民已经起了越来越深的作用,高中的普及实际上是为很多农民进高等学校做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要  相似文献   

19.
我们无法否认起点对一个人发展的影响,但有时起点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一个只读过初一的乡下泥瓦匠,在他踏上打工之路时,谁会想到他会成为一个拥有五千多万元资产的投资商?  相似文献   

20.
毛澤东同志要求我們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时曾说:“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尙的人,一个纯碎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于万明同志真可說是“一个高尚的人”,冬天他可以带領大家跃身入水堵住决口以利洗盐;两年多他坚韌刻苦拾了365万多斤粪肥,去外地参观别人骑自行車去,他推小車去,边走边拾粪;每逢收工他要到处看看,順手拾回丢失的工具,时間过去两年,他拾回500多件工具。他脑子里时刻想到的是工作,是帮助别人,真可说是一个“我为人人”共产主义风格高尚的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