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婵娟  胡辉 《经济论坛》2009,(14):16-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失衡加剧,持续流入美国的资本支持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本文通过将美国和主要贸易顺差国股市收益对比以及流入美国资本的投资组合进行分析,以期得到资本流入美国的动因,以及各种资本在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中所起到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育军 《资本市场》2007,(10):20-22
<正>流动性过剩是一个全球现象,也是本币升值特定背景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合理疏导资金流向,是当前缓解流动性过剩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流动性过剩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的发行与黄金储备脱钩,美元完全虚拟化,流动性过剩就成为全球经常发生的一个现象。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货币升值,以及随之而来的货币供应过分扩张,都是比较经典的流动性过剩案例。2000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其GDP的4.2%,创历史新高;为应对"9.11事件"美联储连续减息,2003年6月基准利率降至1%。这也成为全球新一轮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以来,全球经济失衡现象不断加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二是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面对全球经济失衡,我国应如何应对呢?学术界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应该对其特征、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本文从流动性的内涵和外延入手,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全球背景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结构性特点,提出了解决流动性过剩,要坚持"市场为主、各方联动、化多为少、化少为多、标本兼治、综合解决"的思路,指出当前重点是解决经常账户顺差过大,流动性过剩的来源问题,以及农村地区资金匮乏,导致资金配置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货币体系与金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的国际货币体系仍然属于美元本位制。一方面,美元通过经常项目失衡向世界输出大量美元,这造成了国际货币体系外围国家的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美元通过外围国家对美国金融资产的购买回流到美国,美元扩张的最终结果又会造成美国国内的流动性过剩。这造成了危机不断在外围国家与中心国家发生。如果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资产的流动不发生根本改变,未来金融危机爆发的风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6.
全球流动性膨胀的历史和逻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的全球流动性膨胀根源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黄金非货币化为美国向世界提供大量美元敞开了大门,美国通过持续的经常项目逆差对外提供美元流动性.全球流动性膨胀可分为三个层次,美国增加一美元的对外债务,将导致世界扩张大致两到三倍的流动性.中国作为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国,全球流动性的输入直接导致了人民币面临国际贬值、国内升值的双重压力.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在经常项目顺差过大的情况下,资本账户也呈现出顺差,国际收支不平衡现象对于国内流动性过剩推波助澜,进一步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对此,用"政府投出去,企业走出去,个人流出去"的方式鼓励资金流出,减少资本项目顺差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疏导国内过剩流动性、降低境内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此次宣布对个人投资香港股票市场放行,就是鼓励个人资金流出去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资本账户逐步开放、人民币逐步实现自由兑换的必要步伐。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压力过大的背景下爆发的.但本次次贷危机已经演变为美国金融史甚至全球金融史上最为严重的危机之一.对于正面临着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中国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本文主要对本次次贷危机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且阐述了危机给我国提供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可的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罗德里戈·拉托的定义,他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指,一国拥有大量贸易逆差,与该国贸易逆差相对应的贸易顺差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庞大,债务  相似文献   

10.
学界普遍认可的“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罗德里戈·拉托的定义,他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指,“一国拥有大量贸易逆差,与该国贸易逆差相对应的贸易顺差则集中在其他一些国家”。他进一步指出,“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顺差。”  相似文献   

11.
李征 《经济管理》2008,(5):6-11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结构性融资工具,它的发展可以侧面反映出一国的金融深化水平。但是,在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风波中,正是这种金融创新工具导致了危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扩散,并引发了多国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不足。本文在回顾美国次债危机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分析了资产证券化在风险分散、改善资本结构以及促进金融深化等方面的真实作用,从而为我国在流动性过剩局面下如何推进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朱一平 《经济》2012,(5):88-89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4月16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0.5%扩大至1%,这是继2005年实施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及2007年扩大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以来的重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速。通常理论上认为,一国货币升值将导致经常账户逆差,而贬值则有助于经常账户逆差调整。这也是美国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在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然而,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局势下,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国家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导致我国国内流动性上升,从而严重影响我国控制流动性的效果,从紧的货币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4.
流动性过剩存在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的定义。本文分析了宏、微观流动性过剩之间的联系、区别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在马克思的分析视角下,指出当前流动性过剩的本质是资本过剩。这些过剩资本追逐虚拟金融资产和有限供给的实物资产,造成极大的金融风险和危机隐患。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抑制新过剩资本生成、疏通既有过剩资本并推动资本向单纯货币职能转换。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美国对人民币频频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以改善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对外收支逆差。文章对1980年以来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与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以及贸易逆差之间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并结合时间趋势变量,检验美元汇率对改善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以及贸易逆差的效应。得出的结论是,在1990年以前,通过调整美元的汇率可以有效地改善对外收支,但是1990年之后,美国货币当局对美元汇率的调整不但没有改善对外收支,相反,反而使得对外收支逆差进一步加大。因此,美国当局期望通过美元对人民币贬值来改善中美对外收支逆差的思维,是错误的,中美之间的对外收支逆差问题,需要用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而不是通过简单的美元贬值来达成。  相似文献   

16.
国际经济变化与央行从紧货币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和欧洲央行采取了各种措施增加市场流动性,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这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调控经济流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此外,由于中国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储蓄率偏高等因素,经济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此,如何大力回收过剩流动性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紧迫课题.本文主要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分析目前中国采取"从紧货币政策"来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张坤 《财经科学》2020,(2):1-11
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得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受阻,这也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再次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热议话题。全球金融危机后,流量失衡的调整并未逆转全球经济失衡的趋势,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应当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就存量失衡分解的对比分析和全球经常账户失衡调整的回归分析展开考察和实证研究,实证结论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推动的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其模式在2013年之后出现了转变;国际资本流动产生的估值效应对全球经济失衡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弹性汇率对顺差失衡调整和逆差失衡调整作用相反;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逆差失衡国,其调整模式与顺差失衡国以及其他逆差失衡国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流动性用M1与M2的比例来表示,它反映了现实购买力和潜在购买力的比例.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首先,世界各主要国家执行的低利率政策是造成当前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的根源;其次,各国金融机构信贷创造力是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动力;最后,全球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又进一步放大了国际货币的流动性.同时,作者就市场货币流动性过剩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破解市场流动性过剩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整理1885—2008年世界各国的经常账户数据,从规模和分散度两个维度研究全球失衡问题。第一,全球失衡并不是新近发生的现象。全球失衡的规模变化与国际货币体系变迁存在显著关联。第二,全球失衡并没有出现向更多国家扩散的趋势,而是始终集中在少数主要国家。第三,世界主要国家在快速成长期间都是伴随着经常账户顺差的积累,逆差国的产生则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国际货币体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金融体系差异与全球国际收支失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金融体系的视角来解释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在资本市场发达的英美国家,“距离融资”的特征更为明显,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使得资金跨国流动比“关系融资”更易实现,因此资本大量流入造成资本账户顺差。同时,在这种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下,家庭与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利用金融市场筹资,因而储蓄率普遍较低,而投资与消费却成倍增长,由此引起经常账户逆差不断扩大。发达的金融体制还为外国储蓄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投资机会,加剧了其他国家的资本流出,因而造成银行主导型国家的资本账户逆差。近些年来,距离融资的特征在市场主导型国家得到进一步加强,资金跨国流动在国家之间的差异拉大,这又导致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