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东省鲁西地区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发育,但由于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发生了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大化石很难保存,对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带来困难。笔者在曲阜牛郎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过程中,实测了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地层剖面,对晚寒武世—早奥陶世地层进行了划分,划分出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在剖面测制过程中,在剖面上系统的采集了牙形石样品,依据微体古生物牙形石的种属及其在地层中的分布,划分出2个牙形石带,分别为Proconodntus带和Cordylodus lindstromi带,并与国内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对比,该两带分别属于区域上的4带和6带。根据牙形石"Cordylodus lindstromi"的首出现,准确确定了寒武系—奥陶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河北省邯邢地区奥陶系地层是形成邯邢式铁矿的主要围岩。并赋存有石膏等沉积矿产,同时对在碳酸盐岩地层中寻找石油天然气也是有巨大的潜在远景。所以对奥陶系地层特别是对中统的研究就更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城、綦村位于邯邢地区的北段。区内奥陶系中统地层出露不及邻区完整(图1),层序连续性较差,前人虽作过一些粗略的划分,但研究程度还不高。近些年来,随着铁矿普查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华北地台中部的河北临城地区祁村一南程剖面的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一蜂峰组系统地采集了十分丰富的牙形石标本。通过对野外工作和室内资料的综合分析整理。笔者曾对该剖面奥陶系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及峰峰组的划分对比,依据牙形石的组合特征,做过生物地层的分析和时代归属的讨论,初步鉴定了30多个属,50多个种。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对其中部分牙形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鉴定。本文共描述新属6个,新种18个,新亚种1个,未定种1个。部分具地层划分对比意义而未描述的常见属种也列入图版内。同时根据各组牙形石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提出10个牙形石组合,并与邻区及国外作一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笔者与我院地质系太行山地层专题队一道,对太行山南段奥陶系地层的划分对比开展专题研究。1979年曾对邯邢北段綦村~新城剖面作过牙形石动物群的分析,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的讨论。81年又对临城县祁村~南程剖面,开展系统的牙形石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处理及鉴定。现将牙形石动物群研究的初步成果提出,依此对下马家沟组、上马家沟组和峰峰组的划分对比及时代归属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河北蔚县地区为代表,对冀西北寒武—奥陶系的分界及牙形石动物群序列作一论述。根据区内寒武一奥陶系剖面牙形石动物群形态特征、垂直分布规律、演化系列及时限范围并参考其岩性岩相变化,自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下奥陶统治里组划分为五个牙形石带:1.Prooneotodus-Proconodontus 带;2.Cordylodus proavus 带;3.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 带;4.Oneotodus variabilis-Utahconus beimodaoensis 带;5.Scolopodus quidraplicatus 带.通过牙形石演化阶段分析,并与国内外同层位对比,将区内寒武—奥陶系的界线置于Cordylodus proavus 带与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 带之间。  相似文献   

6.
一、地质概况綦村闪长一二长岩体是邯邢铁矿区綦村铁矿的成矿母岩。它是邯邢地区燕山期中性、中偏碱性侵入杂岩体中最北边的一个(图1)围岩主要是奥陶系中统的碳酸盐类岩石,覆盖在岩体的中部和南部;其次为石炭二叠纪煤系地层,分布在岩体南部,由一套铁质铝土质砂岩、粉砂岩和页岩组成;另外第四系黄土和冲积砾石层大面积覆盖于岩体和不同时代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邢台地区位于太行山南段东麓,处于山西中隆起次级构造单元——太行山隆起区内武安古生代拗陷北部、赞皇隆起东侧,奥陶系分布较广,在南端还赋含丰富的矿产。沙河、邢台和临城一带,地层发育齐全,厚度大,接触关系清楚,所含化石丰富,是太行山南段东麓奥陶系发育地区之一(图1)。由于资料和研究程度的局限,对该区奥陶系的划分对比,马家沟组(群)的时代归属等问题至今仍有不同的认  相似文献   

8.
冀北辽西一带分布着一套火山喷发和沉积相间的陆相侏罗—白垩系地层,负有盛名的“热河群”是该套地层的典型代表,其中含有相当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即通常所称的“热河生物群”。陆相侏罗—白垩系界限的划分,实质就是对热河生物群时代归属问题的讨论。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一直在寻求合乎客观实际的正确划分方案,然而至今对该地层的侧分对比和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特别是侏罗—白垩系界限的划分更是不统一。笔者在参加编制华北地区区域地层表和华北地区古生物图册的过程中对河北燕山地区的介形虫化石做过一些较系统的研究,全部化石已在华北古生物图册(微体分册)中进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对内蒙古中部白垩纪介形虫化石进行系统的描述。关于该区的“固阳群”所含介形虫化石的主要地层剖面、化石组合特征、岩相古地理、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隶属等问题已另文发表(见河北地质学院学报一九七八年第三期《内蒙古中部晚中生界“固阳群”介形虫化石及其地层意义》一文),这里不再赘述。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七七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青海水文地质队等单位对青藏公路沿线的第四纪地质、地貌、冰川、水文及工程地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于唐古拉山口 T—24孔中采集介形虫化石样品66块,通过初步鉴定自上而下有57块样品均发现较为丰富的介形虫化石,计有7属20种。现就这些介形虫化石的发现,对该孔的地层时代和岩们古地理、古气候等有关问题,作一初步分析讨论,由于水平所限,谬误之处,请批砰指正。  相似文献   

11.
河北柳江盆地发育一套连续完整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富含三叶虫和笔石。本文对区内寒武—奥陶系三叶虫动物群序列作一论述。笔者依据区内寒武—奥陶系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形态特征、垂直分布及演化趋势,自上寒武统凤山组至下奥陶统冶里组,划分为四个化石带和五个化石亚带:1.Ptychaspis—Tsnania带,2.Ouadraticephalus带,3.Tellerina—Calvinella带,(1)Calvinella ulriehi亚带,(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4.Asaphellus带,(3)Symphy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4)Wanliangtingia calvicepitis亚带,(5)Asaphellus homfroyivar—Lohanpopsis亚带。根据寒武—奥陶系界线附近三叶虫和笔石的垂直分布,三叶虫的形态特征及演化序列,结合其岩性岩相变化,并与国内外同层位对比。将区内塞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置于Tellerina—Calvinella带的(2)Sinosaukia pustulosa亚带与Asaphellus带的(3)Symphvsurus hunjiongensis亚带之间。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描述了山西雁北地区出露比较好的,而且含有丰富的牙形石化石的四个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讨论了区内寒武系上统凤山组上部与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中下部的牙形石动物群特征。根据其垂直分布、形态特征及演化趋势,在界线附近自上而下划分为五个化石组合(带): (5) Scolopodus quadraplicatus带;(4) Chosondina herfurthi—Cordylodus rotundatus带;(3)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带;(2) Cordylodus proavus带;(1)Proconodontus—Prooneotodus带。通过与国内外对比,作者将区内寒武—奥陶系的分界置于(3) Cordylodus intermedius—Drepanodus simplex带与(2)Cordylodus proavus带之间。  相似文献   

13.
对闻名中外的“泥河湾组”地层,近年来,由于科学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人们的认识不断得到完善和修改。在对该组地层的研究工作中,笔者系统地做了壶流河西岸红崖村南的“红崖剖面”和芋县城东北冠家庄的“芋142钻孔”孢子花粉样品的分析。(采样地点见图)获得了进一步分析和研究该地区的古植被、古气候、古地理环境若干资料。现据此对其地层时代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泥河湾盆地44条剖面、6个钻孔介形类生物地层研究,发现介形类26属70余种,从老到新可划分Ⅰ~Ⅴ个组合带,第I组合带分布于上新统红崖村组和石匣组;第Ⅱ~Ⅳ组合带分别见于下更新统泥河湾组的下、中、上段;第Ⅴ组合带分布于中更新统虎头梁组和上更新统许家窑组。从马圈沟、小长梁、虎头梁、东坡、雀儿沟、皮裤裆、侯家窑探方(1~4)剖面岩石地层、介形类生物地层和旧石器文化遗存地层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旧石器文化遗存的地层分布,从东到西的地层时代,具有由老到新的分布特征,这正是泥河湾古湖和盆地发展及环境演化的反应。马圈沟遗址剖面发现有10个文化层。下部MJG-Ⅰb,MJG-Ⅰa,MJG-Ⅰ~Ⅶ文化层段,含第Ⅱ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早期泥河湾组下段,系滨浅湖相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55~1.77Ma;半山BSH(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段,含第Ⅲ介形类组合带,为早更新世中期泥河湾组中段;半山BSH(Ma)文化层为湖滨河流相沉积,为扰动轻微的原地埋藏,年龄为1.32Ma,小长梁、山神庙嘴文化层为湖滨岸沉积的原地埋藏,年龄分别为1.36 Ma和1.05 Ma。东坡、雀儿沟、皮裤裆文化层段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中更新世虎头梁组,属河口三角洲相的异地埋藏。侯家窑探方(1~4)剖面的文化层段也含第Ⅴ介形类组合带,为晚更新世许家窑组湖沼相沉积,铀子系年龄104~125 ka,新近研究表明为古河流的牛轭湖相沉积,光释光年龄224~161 ka。论文对相关剖面文化层的形成和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及泥河湾古湖形成、发展、消亡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阜平、卢龙地区分别位于河北省太行山中段及燕山东段,区内寒武、奥陶系发育良好,尤其寒武系与奥陶系的分界更为清楚,三叶虫及牙形石化石极为丰富,是研究我国华北型寒武系与奥陶系分界的重要地区之一。远在1923、1924及1935年孙云铸先生曾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解放后卢衍豪教授1962年在总结中国寒武系时又加以综合补充研究,河北区测队(包括现在的区调一队、二队)在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以及编制河北省地层表时,先后对该  相似文献   

16.
《燕山地区青白口纪宏观藻类》是我国第一本系统论述晚前寒武纪炭质大型化石(carbonaceous megafossils),即本书所称“宏观藻类”化石的专著。杜汝霖和田立富著,全书约16万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出版。前寒武纪古生物学是古生物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分支学科,也是当前古生物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炭质大型化石或“宏观藻类”化石是前寒武纪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探讨地球上早期生命的演化和解决晚前期寒武纪地层对比等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自60年代初在安徽淮南地区青白口纪刘老碑组发现炭质大型化石Chuaria以来,现已在许多地方的晚前寒武纪地层中找到这类化石,而且层位也比较稳定。最近几年,河北地质学院杜汝霖同志和他领导的课题组对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的“宏观藻类”化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在1967~1971年划间,我们在辽宁省北部沈阳、抚顺、铁岭、开原地区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发现斋藤林次1943年命名的“泛河系”与冀北辽西地区的上先寒武系层序相同,某些地层单位特征一致,只是缺失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多殷屯组,从总体看应该按蓟县层型剖面的划分方法进行划分和命名。斋藤的“泛河系”、“三岔子统”“会试统”应该废弃。这一划分方案(表1本文采用分层略有改动)反映在开原、铁岭幅地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岩地层当数十三陵剖面最为典型,出露厚度2229米。前人按岩性、化学成分、叠层石、沉积韵律与旋回性等划分四个岩性段。笔者经多年剖面观察,较详细地描述地层中出露的各种原沉积构造与相标志,用来识别确定岩石成因类型。然后采用马尔柯夫链进行数学统计分析,旨在建立地方性的沉积层相序模式。经分析后认为,本区雾迷山组碳酸盐地层中沉积韵律十分显著,可归纳总结出三种类型:即水进型、水退型和连续对称型。浅水动荡标志十分发育,拥有多种形态类型的叠层石,具有欧文(1965)、扬(1972)所提出的陆表海潮汐沉积特征。据此得出北京地区雾迷山组碳酸盐湖汐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内蒙呼市大窑文化遗址第四纪地层的研究中,通过对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微体化石的研究,获得了十分丰富的古生物信息,为从生物地层学角度划分本区地层提供了重要依据。孢粉组合共划分了四个不同的植被演化阶段和三个古动物群,结合古地磁测年,提出了划分本区地层的具体界限。  相似文献   

20.
论文通过分析沙河市新城镇东北部村民宅损裂成因,依据该区地球物理特征,采用了浅层地震勘探和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技术对成因进行了勘探调查。结果显示,岩溶地层浅埋区域,局部浅层地下水与下部岩溶贯通,大部分岩溶裂隙区域目前相对稳定。上覆第四系地层相对较薄,地表径流能够沿奥陶系岩溶裂隙发育地层形成地下水垂向径流发育带,推测这些因素与研究区民宅损裂成因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依据物探异常成果数据,共划分出5处地下岩溶裂隙发育区域和1个浅层水位降落漏斗区域。在前期资料收集、地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该区房损成因及地灾形成机理,为灾害防治选择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法提供科学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