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进行西部大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工业化,而这应通过构建以农村工业为主体的三元经济结构,并以之取代目前的二元经济结构来实现。构建三元经济结构的关键是培育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引导资本流向中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本文从三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出发,在理论上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经济的迅猛发展,发展中国家明显存在三元经济结构.与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的条件不同,人力资本起决定作用.本文从三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无限供给出发,在理论上探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我国城市化发展.但由于人力资本障碍等原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效应作为二元经济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经济圈层,乡镇企业的功用是十分明显的,其发展已经造成我国经济中的三元结构。归结起来,乡镇企业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出的巨大效应有如下几个方面:1.区位效应。这是由城市向其四周传导的、实质上又是一个工农间、城乡间融合的过程,也是现代化经济对传统经济的冲击。发展乡镇企业等于造成了位于城乡之间的准区位,并成为城镇化的基础,从而将城市工业化的影响传导到农村,使农业能够得到工业发展的带动。而且不能单纯将乡镇企业视为一个区位效应传导…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工业从其面临的资源条件、本身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素质以及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来看,主要应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以及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但从我国农村工业结构的实际状况看,在农村工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以及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比重偏低。为此,应对我国农村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调整农村工业结构应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首先,应调整城乡工业分工格局;其次,搞好农村工业的合理规划与管理;再次,应改革现有城乡工业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吸收内生增长理论的思想,将两部门的技术进步同时内生化,本文提出了一个工业和农业相互依存的二元经济内生增长模型,并以此对目前争议颇多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和政策问题,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通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可以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加快资本积累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因此工业反哺农业是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江苏乡镇企业经过60年代破土萌芽、70年代艰苦创业、80年迅速发展,在二十多年成长的历程中,几经风雨.几度辉煌,完成了第一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在这次创业中,乡镇企业立足于江苏实际,形成了在所有制结构上以集体企业为主,在产业结构上以乡镇工业为主,在发展目标上以社区利益为主,在经营手段上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独特风格.这一伟大实践与创造.不仅对江苏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辉煌业绩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为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路.80年代末,江苏乡镇工业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农村城镇化进程大大加快;二是率先改变了几千年来我国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开创通过农村办工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反哺农业,推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新局面;三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城市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建  相似文献   

8.
新二元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的重要国情,主要表现在工业部分发展程度高而农业部门发展程度低。新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为了改变此现状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实现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生产规模扩展,促进工业资本的增加,并通过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困扰 资金短缺和政策倾斜导致的工业、城市迅速膨胀,农业、农村长期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不发达国家的重要经济特征,也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大难题。二元经济结构在我国表现的尤为明显,而且呈现出日益强化的趋势。考察我国从近代工业的产生,到建成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0.
城镇化:中国经济三元结构发展与转换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一、三元经济结构的生成与发展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 经济结构转换的必然选择 众多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表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关系到现代化的成败。而推进工业化的目的,就是要使异质的二元结构转换为同质的一元结构。我国自50年代以来实行的以大城市为依托的工业化道路,由于不能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不能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其结果只能使二元经济结构愈加强化,扩大工农差别、城乡差距,使国民经济运行难以协调,并日益趋向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工业增长强劲,在农村地区出现了特区、国家高新区、乡镇企业等形式。文章通过对深圳、浦东、西安高新区、东中西部乡镇企业这几种工业化发展形式进行比较研究,将农村工业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结果对比,目的是寻求最优的经济增长方式,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为农村地区高效开发、稳健增长、生态环境良好提供决策参考,使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并进。  相似文献   

12.
<正> 《经济研究》1985年第7期和1986年第5、8期先后发表的《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与农村发展》及其续篇《论国民经济结构变革》和《论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是发展研究所(其前身为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一批年青研究人员对当前我国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实践潜心研究并进行理论概括的优秀成果。这一组经济研究报告从较大的历史跨度上考察了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变革,指出我国经济正在走向一个以结构变革为中心内容的新成长阶段。“这种结构变动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化’,而是适应我国国情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作者主张“不失时机地发动国民经济的结构改革,并为此进一步推动原有体制和机制的改革”。研究报告着眼于我国国情,参照国际经验,分析了我国经济新成长阶段的特点,并向读者展示  相似文献   

13.
农业增长与劳力转移:二元经济结构时期的双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宏观背景下对我国农业增长与劳力转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作者认为,二元经济结构时期,农业增长与劳力转移保持着强烈的“正相关”效应,农业生产率成为劳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二元经济的传统操作模式使农业劳力转移未能实现,而改革后生成的我国独有的双重二元经济结构更是直接影响着农业增长与农业劳力转移。因此,寻求一条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的可行性战略,乃是实现农业增长与劳力转移顺利进行的关键。为此,作者提出了如下战略:“双重双滑”战略、“全面就业”战略、“农村—农业倾斜”战略及投入战略。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民增收难。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粮食比重过大,粮、经、饲三元结构没有真正形成;二是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城市化水平低且质量不高;三是农村流通体制创新滞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不足;四是以粗放经营为特点的农业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三元社会结构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城乡二元结构同时并存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之间的差距会缩小,并且逐步向着一体化的一元结构转型。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二元结构不但没有弱化,反而有强化的趋势,而且产生了以城市农民工为第三元的三元社会结构,从而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现在是到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结构转型和城乡协调一体化的时候了。而要实现结构的转型,最有现实可能,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通过实现国民待遇、降低城市化门槛等途径。首先解决第三元的结构转型问题。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吉林省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省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格局。农村经济打破传统单一农业生产格局,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从农业内部结构看,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不断提高,由1991年的31.3%提高到目前近39%;种植业由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三元结构转变。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逐步走向规模经营;公司加农户的龙型经济模式得到广泛推广,涌现了一批以德大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专业户、专业村(屯)和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农业和非农产业产值之比已由"七五"末期的59:41调整为目前的47:53。工业经济打破"大而全、小而全"结构,主导产业群体初具雏形。工业内  相似文献   

17.
从古典的政治经济学开始到现在,人们对经济形态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和描述,并提出了经济发展中的三种基本经济形态: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现代的工业经济形态以及正在来临的知识经济形态,也有学者据此建立了三元结构的经济发展模型(乔根平,2003)。本文给出了一种描述经济形态的ABC模型,提出了经济发展空间多维、多方向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上期刊登的《三元结构中农村的改革和发展》的姊妹篇。本文认为,我国农村发展目前面临着十大难题:如何引导农民增加投入,提高效益,解决商品粮供给不足的问题;如何打破城市产业保护,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缩小同全国的差距;如何启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如何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如何聚集发展资金;如何加快农业市场体系发育成长;如何抑制农产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恶性循环;如何建立有效的农村组织系统;如何加强农村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调控。作者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必须站在战略高度,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去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进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完成结构性变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运行机理。作者认为,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主线是农村经济非农业化,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农村投资结构决定其产业结构,投资主体多元化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力量,融资体制的变革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动的另一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农村金融机构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制度性缺陷及其金融制度的改革与产业信贷政策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20.
乡镇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支柱,国营企业的重要补充,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过去对乡镇工业进行经济理论方面的探讨很少,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它们,理解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因而在思想上和实践中就难免出现偏差。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农业经济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巨大变革与发展,认识和理解乡镇工业就成为经济理论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它不仅关系农村经济的兴衰存亡,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关系到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