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胁论”萦绕中国 中国和平崛起令国人振奋,但有的国家和个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时不时地炮制“中国威胁论”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近来中国对外“投资威胁论”被炒的沸沸扬扬,这是典型的“中国威胁论”的新“变种”。对此,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赵闯说:“中国现在还不是对外投资大国。通过投资抢占外国的市场。对某些国家或者是某些企业造成威胁,乃至威胁其国家安全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张宜琪 《发展》2006,(6):49-50
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能源战略和国际能源市场产生深刻的机制性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如何在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前提下,实现中国能源安全及经济可持续发展,明确中国的能源战略取向刻不容缓。一种很有市场的观点认为,能源供应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中国能源引发的问题将严重影响世界能源安全。中国油气消耗大幅上升已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和美日欧等传统石油消费大国的警惕。西方舆论不时推出“中国推高国际油价”,正在进行“扩张”,其“巨大的能源需求将加剧国际和地区竞争和冲突”等论调,声称中国已对美日欧构成威胁。能源领域的“中国威胁论”逐渐显现,能源需求带来的国际摩擦和冲突将难以避免,中国在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时势必增添新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恢复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中日经济关系获得了迅速发展,目前又到了重要转型期。促使中日经济关系转型的重要原因是中日比较经济优势的变化。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始终处于萧条或衰退之中,由此也对中日经济关系发展造成了多重阻碍;而中国经济则长期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由此也对中日经济关系发展形成了多方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还对日本经济本身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夸大中国经济崛起对日本威胁的“中国威胁论”具有明显片面性。  相似文献   

4.
日本过去一直把中国看成是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的威胁,而现在中国正成为日本经济的“救世主”,以“中国特需”为主要牵引力的出口增长成为日本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特需论”,反映了中日两国之间在进出口的结构上不存在明显对立的竞争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两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在中日双边贸易额不断创出新高的同时,中日经济的双向联动性趋势也必将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周刊》2005,(50):58-64
2005年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要一年,10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建议”。与“十五”及以前的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的制定理念和经济改革思路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在中国改革开放发展思路中占据了20多年的一个重要命题——“先富论”,已经转变为“共同富裕论”,缩小贫富差距,扭转社会两极分化趋势,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主题。回顾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指导下,中国经济领域实现了多种突破。  相似文献   

6.
贺军 《西部论丛》2003,(5):19-20
从中国的买际情况来看,“财富孤岛”效应在中国应该得到调整。不要忘了,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明显的大国,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需要的不仅仅是几个耀眼的“财富孤岛”。  相似文献   

7.
中非命运共同体经济合作中存在的制约因素不容忽视.影响中非命运共同体经济合作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中非贸易不平衡、商品结构过于单一、国际市场上竞争等.中非政治、法律与价值观存在差异性,西方大国对中非命运共同体经济合作进行限制排挤、捏造“中国威胁论”、谋取能源和政治利益等分化干扰中非经济合作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声音     
改革开放26年来,中国政府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吸收外资的方针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积极吸收外资是中国长期坚持不变的政策, 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 中国这20年的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是,我不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会给别的国家带来什么威胁,相反,它只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动力。我反对"中国威胁论"的说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罗伯特·卢卡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纷纷抛出“中国威胁论”,惊呼中国是亚洲即将睡醒的雄狮,已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构成威胁,尽管中国的政治外交一直声明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客们仍然无视他们正在分享的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丰厚果实,频繁地采取种种手段,诸如制裁中国的对外贸易,对中国的汇率改革施加压力,在“台独”问题上态度不明朗干涉中国内政等等,试图遏制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势头,影响中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产经新闻》10月9日】吸取全球资源,持续“暴食型经济成长”的中国经济一,由于能源对策的落后,导致了消费效率的低下、单位产值的巨大能耗和无数资源的浪费。创造同样的产值,中国要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7倍以上。即使眼前中国的能源需求还能够靠进口来勉强维持,但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措施的话,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受到能源资源的极大制约。谋求“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中国经济,急需从“量”的成长向“质”的成长转变。  相似文献   

11.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5月11日]中国过去27年的快速经济增长,成功地把国家财富提高到历史性的水平。面对这个现象,尽管有许多国家像马来西亚一样认为中国特快的增长不是一个威胁而是一种机遇,但却引起某些国家尤其是美国与日本的忧虑,他们提出“中国威胁论”并加以传播,试图妖魔化中国的兴起。  相似文献   

12.
刻意强调“中国影响”试图推卸自己责任?对于近两年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上涨,有各种不同看法,但西方某些国家提出的、并在国际舆论界较为主流的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是根本原因,甚至更有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中国真的是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制造者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亚洲两个人口大国——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出现惊人增长。比较中印两国发展模式也开始成为时髦的“显学”。  相似文献   

14.
王荣姣  雷承宝 《广西经济》2005,(12):15-15,29
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乃至“十五”的中国经济可谓大局已定。那么,如何正确看待“十五”经济、特别是2003年以来的中国工业经济,细数我们的得与失?又怎样展望“十一五”,特别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2006年的经济发展?纵观中国这几年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热门话题,宏观调控是政策导向的主线,煤电油运、土地和金融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的利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旨在分析影响中国参与东盟主导的地区机制 (东盟地区论坛、“10 1”以及“10 3”)的因素。作者认为中国参与上述机制与三大利益考虑有关 :政治与安全利益 (维持稳定的周边环境、促进多极化、消除“中国威胁论”、扩大影响力、避免台湾地区与东盟国家建立实质关系 )、经济利益 (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 )以及形象利益(建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中国对地区性国际机制日益积极的参与 ,除了是基于对政治、经济与安全利益的考虑外 ,身份认同的转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三次关于“和平崛起”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包括“大国崛起道路的历史比较”(2003年3月27-28日,与中国世界史学会、上海世界史学会合作)、“建设经济强国与中国和平崛起”(4月6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与和平崛起战略”(4月12日,与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合作)。在这些研讨会上,我国著名的世界历史、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专家就“中国和平崛起”道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见解。学者们在研讨会上的发言经分类整理现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中日两国间贸易往来的迅速增加和日本企业大量对华投资,中日经济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成了日本对外经济关系中的新伙伴。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后的10多年发展与日本经济结成了密切联系,成为日本经济运行中的“中国因素”。21世纪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大国,在日本2002年脱出经济衰退过程中起到了“中国特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马六甲海峡永远是一个令周边国家和海洋军事大国竞相角逐的“唐僧肉”。2009年10月,日本的《朝日新闻》报道称.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85%工程资金的马六甲海峡大桥即将开工兴建,中国投资背后暗含军事意图。此后,马六甲海峡大桥便成为外国传媒热炒“中国威胁论”的一大新证。事实到底如何呢?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周刊》2005,(37):10-10
现在人们谈论“中国威胁论”,把“经济威胁”也纳入其中,这是不合逻辑的。现代市场经济有交往就有竞争,有竞争就有谴责和抱怨,就是在美国和盟国之间也是正常现象。美国在贸易上对中国抱怨越大就越说明中美经贸来往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20.
《海外经济评论》2005,(10):11-12
随着中国的逐渐崛起,一波新的“中国威胁论”已告出现,它显露在美日右翼联手的新围堵策略里。从2005年起,整个东亚地区已进入新的不稳定阶段。因此,从去年年底到目前为止的一连串美日动作,都绝对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