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产消费文化与媒体消费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现代社会,消费化日益成为社会构筑和改变生活方式的重要工具。社会借助消费化影响生活方式的两条基本途径是生产消费化和媒体消费化。前以产品为载体,是通过物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征;后则以大众媒体为载体,是用符号调制传递的生活方式,具有意识形态化的特征。两在对生活方式作用的机制、方式和途径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注重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精神生活及文化权益的实现。通过调查发现,从群体结构看,新生代农民工呈现出性别趋于合理、年龄相对年轻、少数民族比例提高、文化水平接近中等、未婚者居多、以体力型职业为主等特征;从生活基本条件看,面临着基本文化设施缺乏、公共文娱场所利用有限、文化知识获取渠道较少的格局;从现实境遇看,体现出文娱消费支出“低投入”、文娱消费用途“单一化”、文娱活动参与“低水平”、闲暇文娱活动“偏娱乐”等多重困境;从社会心态看,对文化生活表现出“一般水平”的综合满意度、“中等偏下”的文娱条件评价、“趋于良好”的心理预期及取向。应积极探索和打造“多维一体”的文化平台,全力推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的改善,努力搭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特点、困境及其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占据着较高的市场容量,其消费极具潜力。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在呈现出个体消费的有限性、群聚性和低廉性,专项消费需求增加,消费方式多元化及二元性等特征的同时,面临着消费水平低、消费结构不合理,消费的制度保障不足、消费信心缺乏,对消费环境认识不足、消费质量不高,消费理念相对传统与消费缺乏理性并存等困境。提升就业质量、提高收入水平,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消费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质量,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等就成为解决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困境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消费主义于20世纪后半叶出现在美国,而今已漫延于全球,消费时代全面降临。美丽消费作为消费时代的具体体现,被人们所关注和熟悉。本文就消费主义产生的经济与心理原理作粗浅分析,并以美丽消费为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就现代消费的特点及误区做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和实现农民工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是政府和社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当前,政府和社会已经重视并开始尝试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未将农民工真正纳入,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保障缺失、农民工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突出、农民工文化生活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不足、农民工文化生活现状总体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体制制约、制度缺失、责任不清、资金不足、观念陈旧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产群体的消费文化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产阶层正在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主力,这个群体的消费文化特点表现为崇尚商品文化,品牌与身份消费符号化;品味的符号化,对最终产品的文化体验需求增加;消费与生产的同一化,消费文化生产着个人的社会身份价值,群体消费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从消费社会的角度来看,广告文化具备符号化、视觉化、时尚化和鼓励炫耀性消费的特征。在消费社会,广告通过建构商品符号意义,强化、误导目标受众的身份认同,刺激消费者的欲望,来助推消费心理,夸大其对心理满足的功能。它深深地受到商品逻辑的制约,反过来以商品逻辑瓦解原有的社会价值结构和秩序,并在与媒介的同谋中,广泛而持续地干扰媒介传播,刺激着消费社会以及社会文化的负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其消费行为一方面受过去农村生活习惯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影响。采用2002—2015年CHIPS、CLDS和CGSS微观调查的混合数据,利用组群方法构建“伪面板”进行系统GMM估计,结果显示:农民工家庭消费存在对即期收入的过度敏感性;由于消费习惯处于从农村居民消费模式向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的转型中,农民工家庭消费没有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但存在显著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相较于老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消费受到城镇居民消费模式示范效应的影响更大,表现出更强的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应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收入、提供住房保障和职业培训、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消费、加快消费信贷市场发展等促进农民工消费习惯的城镇化转型。  相似文献   

9.
陈贺新 《新智慧》2004,(9C):44-45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京、沪、穗。中国社会这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城市,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三种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化。  相似文献   

10.
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有关消费的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以其特有的聚集力和辐射力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消费文化的本质、特点、走势和运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导向政策,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文化模式,对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论文以计量研究作为侧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消费问题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消费持续低迷的态势阻碍了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论文以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农民消费的演变趋势与特征为基础,以计量研究为侧重点,对农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并从定量研究的角度证明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同时上涨。必须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来扩大农村消费。  相似文献   

13.
网络消费与社会结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观层面的网络消费并不是个体网络消费的简单相加,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由于网络消费是一种新质的结构要素,因此其快速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社会分层结构、市场组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转轨期山西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济转轨时期 ,山西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之间不具有协整关系 ,收入水平越高 ,其边际消费倾向越低 ,而且低收入组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与高收入组居民差异悬殊。应该从发展非农产业、构建消费环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入手 ,增加农民实际收入 ,改变消费预期 ,提高农民的消费倾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首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一种精神和文化含量更高的消费,文化生活消费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从分析首都文化生活消费的特点入手,进而找出首都文化生活消费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十六大报告精神和首都发展特点,提出了发展首都文化生活消费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媒体一方面是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是消费者个人人力资本提升的资源。期刊消费对增加个人资本的商品和经验的需求具有激励效应;期刊市场细分的基础是建立在亚文化群体需求基础上的。新形势下期刊出版要以研究消费者视角研究期刊出版传播,发展期刊消费中的有益行为,在效用递增的过程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合考察和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文化冲突。第一部分着重考察当代中国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和特征。第二部分分析了文化冲突产生、展开和解决的内在机理(机制)。第三部分阐述了应对转型期文化冲突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语言“对应”,但“对应”不等于“对等”,只有熟悉两种文化的“双语人”,才能进行正确的语言转换。  相似文献   

19.
构建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多维指标,实证分析互联网使用对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异质性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互联网使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发生率,对其文化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并对其不同文化类型消费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作用机制显示,促进收入水平与认知能力的提升、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是互联网使用推动农村居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影响机制。因此,积极推进“互联网+文化消费”模式对于促进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产业与网络消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兴起的网络文化产业和网络消费具有产消活动无时空限制、个性化和共享性突出、生产的边际收益递增、市场化程度极高、产消群体规模庞大等显著特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促进网络消费,应以内容产业为核心,建立强大的网络文化生产平台,开发网络文化生产与管理技术,培养网络文化生产与管理人才,加大对网络文化产业的投入,建立健全网络文化市场管理体制,构建网络文化生产和传播的评价考核体系,积极引导网络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