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武陵山区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武陵山区作为贫困连片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及生态脆弱区,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优化对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精准扶贫等方面意义重大。[方法]文章基于GIS平台,采用熵权法,以重庆市秀山县为例,通过构建耕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评价耕地综合质量,再借助OpenGeoda软件对耕地综合质量结果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最后基于生态安全约束条件对初步划定结果进行优化,得到最终划定结果。[结果](1)基于耕地质量条件的划定,满足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一般适宜并且聚集度为HH、HL、LH聚集的农田与现有基本农田叠加分为保留、调入与调出3类,耕地质量划定面积为5.266 350万hm~2;(2)基于生态安全条件的优化,剔除土壤污染超标缓冲区、生态红线区内农田,最终优化面积为5.170 996万hm~2。[结论]研究结果遵循了优质、聚集和稳定的思路,能为武陵山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讨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确定方法,为省级土地整治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特尔斐法和因素成对比较法。研究结果:划定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由4大因素(潜力、能力、财力、生态环境)、6大因子(耕地整治潜力、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粮食生产政策、耕地连片程度、人均可支配财力、生态建设)构成。对广东省各县(市、区)的影响因子进行量化并计算,最终确定综合评价得分,并将得分较高的40个县(市、区)划作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研究结论:有效量化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的影响因素,构建指标体系,可以使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划定更科学合理,并有效指导省级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工程的确定。  相似文献   

3.
简讯     
《我国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出台》日前,国土资源部印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首次从国家层面规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高标准基本农田即一定时期内,通过土地整治建设形成的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是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的重要举措。以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为研究区,从农田自身禀赋条件和外部资源配给条件两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体系,并以恭城瑶族自治县的基本农田图斑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对7 794个耕地图斑进行潜力测算。结果表明: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值在0.066 6~0.112 5之间,平均潜力值为0.107 6,高、中、低潜力区分别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20.4%、53.29%、26.30%,中等潜力水平占优,表明该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挖潜能力大。其中,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前景较好的乡镇有西岭镇、平安乡与嘉会镇。这为恭城瑶族自治县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识别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方法]基于GIS平台,运用AHP-熵权法,以重庆市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6个典型项目区为例,从田块禀赋、设施配套、投入产出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生态环境等5方面选取15项指标,识别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限制性因素。[结果](1)低山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素依次存在中低山缓坡区丘陵宽谷区河谷平坝区的趋势,且不同微地貌条件下的限制性因素存在一定差异。(2)从项目区评价分值来看,河谷平坝区耕地质量分值最高,为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域;丘陵宽谷区建设条件与耕地质量较好,是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次重点区域;而中低山缓坡区限制性因子较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较差。(3)文章研究的AHP-熵权法可以适用于其他地貌类型单元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限制性因素识别研究。[结论]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安排低山丘陵区微地貌类型下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内容与整治任务。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结合新一轮规划修编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最新要求,研究城乡结合部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因子加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选择土壤质量、实际产能、耕地趋近度、农地破碎度和连片度等因素构建基本农田布局适宜程度评价体系,依据评价单元综合得分划分适宜程度等级。研究结果:(1)港闸区基本农田布局的适宜程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较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启铁路和宁启高速以北的生态农业区;(2)在与相关规划协调的基础上,对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可将宁启铁路和团结河以北集中连片的优质农地区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研究结论:该方法综合考虑耕地质量与集中连片等因素,在适宜程度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能够有效落实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保护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构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理论体系,是划定和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的重要保障.该研究运用文献综述法,归纳演绎法,LESA体系方法,研究结果认为:(1)界定了永久基本农田内涵,即永久基本农田是指优质、连片、永久、稳定的耕地;(2)提出当前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中存在划定条件模糊、无科学量化标准以及缺乏评价体系等一系列问题;(3)科学分析和借鉴美国LESA体系思想,构建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评价体系,建立了基本农田划定标准.研究结果认为: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应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要具有良好的耕地自然质量条件,二是要具有协调的立地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不断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注重规模连片开发,大力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扬州贡献。2011-2022年,全市现有耕地410.78万亩,永久基本农田363.89万亩,共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66.74亿元,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97.97万亩,占耕地比重72.5%,占永久基本农田比重76.6%。2023年,全市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3个,建设面积20万亩以上,投入财政资金5.8亿元,实现粮食亩产平均提高80公斤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产能的提升能力,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工程内容以及耕地产能的内涵出发,分析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以汉中市勉县老道寺等4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为例,测算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耕地产能提升的潜力,结果显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但可以增加耕地数量,而且可以提高耕地自然条件、利用水平、投入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耕地产能的提升,汉中市勉县老道寺等4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共提升耕地产能为3 357.76t,其中,新增耕地面积提升产能为48.15t,耕地质量提高提升的产能为3 309.61t。研究结果表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产能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有效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补充完善区域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法整合农用地分等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成果,对研究区基本农田进行耕地综合质量评价。运用名特优农产品喜嗜典型元素分析法,确定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方案。研究结果:温县基本农田布局优化后不仅面积增加了37 hm2,调入的基本农田利用等、肥力、环境健康、地化综合质量都大幅提高,有益元素N、P富集区面积大幅增加59.30 hm2和185.61 hm2,有害重金属元素Pb的2—3级富集区面积大幅减少195.45 hm2。研究结论:基本农田布局优化是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的重要工作;整合成果丰富了耕地综合质量的内涵,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高效、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在农地流转的影响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土地利用效率发生了改变。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总结,全面探析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及效果的影响,以期阐明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对文献的梳理得出:农地流转中,"非农化"及"非粮化"倾向明显,且土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收益、政府引导是三大主要驱动力;随着农地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劳动投入减少,劳动产出率提高;农地流转对农地投入及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何种影响,国内外学者仍存在分歧,这主要是由于现有研究不够系统深入,未考虑土地流转市场、地权稳定性、农户类型、流转方式、流转用途等因素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政府应从完善土地流转市场,提高地权稳定性出发,但如何避免流转农地"非粮化"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未来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运用网格化技术和综合评价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类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类型区,为创新县域尺度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方法和技术体系,协调耕地保护、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提供有力支撑。[方法]文章以宜兴市为实证研究区,将城镇周边区域网格化,选取综合等别、距城镇和可建设占用区的距离等因子作为评价指标,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约束划入区。同时,根据土壤综合污染指数修订耕地利用等,得到耕地综合等,然后以耕地距离城镇、交通干线的距离和空间连片度作为评价指标,对耕地进行立地条件评价并划分等级,最后将约束划入区以外的耕地以综合等-立地条件的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区。[结果](1)城镇外延区被划分为1.232 0万个100m×100m的网格评价单元,在网格环境下,纳入约束划入区的耕地面积5 170.33hm~2,占全部耕地的9.65%;(2)耕地利用等修订后得到的综合等与利用等相比,耕地等别依然集中在4、5等,受重金属污染区影响出现了8等耕地;(3)约束划入区外的耕地被划分为优先划入区、适宜划入区及整治划入区,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为21.16%、40.52%及28.67%。[结论]通过网格化确定的约束划入型主要分布在规划选定的重点建设项目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与城镇主要发展方向一致,既满足了城镇连片发展的需求,也实现了对城镇周边优质耕地优先保护;优先划入型分布在城镇周边或交通干线沿线,区位条件优越,且耕地质量高;适宜划入型在立地条件或综合等方面有较大发展潜力,可通过整治措施提升其质量水平;整治划入型受重金属污染严重,综合等别较低且立地条件较差,在经过差别化的土地整治后可作为入选永久基本农田的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影响因素与粮食产能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耕地质量构成要素对粮食产量影响,探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途径和方法。[方法]文章选取河南省粮食主产区内近10年来的土地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耕地地力评价、粮食产能核算等多项成果数据,以4.645 0万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GIS空间分析法,建立了耕地质量单因素变化及因素指标组合与粮食产能关系曲线,测算了多模型影响下耕地质量因素改变量对粮食产能的影响大小。[结果](1)耕地质量影响因素各指标分级变化会引起粮食产能改变,总体上,当耕地所处的环境因素改善后,粮食产能将不断增加,因素指标分级对粮食增产能力的影响大小各不相同,11个因素的理论最大增产量和平均增产能力排序大致相当,但最大与最小间相差约8倍;(2)自然质量分充分体现了因素指标组合状态,四次多项式是表示耕地质量因素组合与粮食产能最佳关系模型,即随着自然质量总分提高,标准粮产量提升值呈现"倒S"型变化,即自然质量总分每变化0.01个单位,标准粮提升或降低78.15kg/hm~2。[结论]该文成果为粮食核心区内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寻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级结果间的差异与联系.实现其成果的衔接研究方法:模糊综合指数评判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叠加分析法、转移矩阵分析、拟合分析。研究结果:(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等、级变化差异程度不同,同一评价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等较多高于耕地地力评价级;(2)平原区等与级结果的差异程度远大于丘陵区;(3)建立了不同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丘陵区衔接模型的线性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平原区。研究结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级结果间进行转换,实现了两者在同一指标区的相互衔接检验和不同指标区之间的统一可比性。  相似文献   

17.
在界定区域耕地保护补偿的基础上,对农用地产能核算与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联系进行分析,并设计了基于农用地产能核算结果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技术路线和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步骤。同时,根据设计的技术路线和补偿步骤,从政策层面和操作层面提出了构建完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建议,以期为改善目前耕地数量和质量分割计算的耕地保护机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雷州半岛耕地流转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雷州半岛为例,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75%的农户存在耕地转入或耕地转出行为;(2)影响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是年龄、农业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耕地破碎度、耕地质量、对耕地抛荒的处理、耕地产权认知和惠农政策;针对研究结果,最后提出了相应的促进耕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基于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视角,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分异规律,为实现黑土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改进的CRITIC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区有28.63%的耕地发生遗传质量退化,呈现出中部退化程度最高、西部与中南部次之、东部最低的耕地遗传质量退化格局;(2)研究区发生变异质量退化的耕地占44.51%,表现出中、西部为主和东部为辅的变异质量退化格局;(3)研究区有30.84%的耕地发生质量退化,呈现出以中、西、东部梯度递减为主基调的耕地质量退化格局;(4)研究区耕地质量退化的诊断结果与现实耕地利用状态吻合,基于遗传和变异的耕地质量退化测度框架可准确有效的刻画出耕地质量退化时空格局。研究结论:明确耕地遗传和变异质量退化间的空间互动关系是充分了解和掌握耕地质量退化过程与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区一方面应统筹耕地保护与自然资源保护间的关系,修复受损的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生态循环过程,进而提高耕地遗传质量;另一方面需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提高耕地抗御外界不利因素和规模化经营的水平,以提升耕地变异质量,最终扭转和遏制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退化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