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行为选择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企业和员工间的心理契约与员工的行为选择之间呈现动态的博弈关系。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企业和员工间的心理契约类型对员工行为选择产生的影响,将两者之间的心理契约分为交易型和关系型两类,把员工的行为选择策略分为合作与不合作两种,得到16种演化稳定策略,并对不同条件下的演化稳定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企业应提高员工合作策略下的期望收益和实施弹性工作制度,以确保企业和员工均获得超额收益;建立交易型心理契约的企业在强调任务导向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员工的人性化关怀。此外,员工也应注重培养心理契约感知能力,提升全面素质,以应对心理契约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政府创新补贴背后的逆向选择问题, 将创新补贴看作是政府为企业提供的“契约”, 基于契约理论刻画了不同信息结构下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和选择, 同时得到了最优政府创新补贴系数和最优企业R&D 投入水平。研究发现: 企业风险偏好、研发项目的风险、知识产权制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政府补贴系数和企业R&D 投入水平; 信息不对称下, 政府补贴系数和企业R&D 投入均有所减少。为了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效率, 进一步建立了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契约, 发现只要贴现因子足够大, 双方可以建立长期合作, 进而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赵杭之 《中国石化》2006,(12):27-28
“博弈”一词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它就是“游戏”的意思,指对阵双方的一种态势。含有冲突、对抗、谋略、智慧的意思。由于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用作自己对付潜在竞争对手、下级对付上级、弱者对付强者的一种不公开对抗手段,也被称作“隐性博弈”。  相似文献   

4.
将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微观个体行为与集群联盟的宏观群体行为特征联系起来,探讨两者间的关系。而从该视角定量分析的文献目前鲜为少见。首先依据演化动力产生的根源将集群联盟群体行为分为市场自组织行为和政府控制干预下的行为。接着基于多Agent数值仿真实验的研究方法,通过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试验,对集群联盟群体行为的演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不合作者的诱惑得益、企业合作者密度、企业邻域结构、企业空间密度这4个因素与集群联盟群体行为分别呈负向、无、正向、正向相关关系;亦分析了集群联盟群体行为在空间结构上的演化趋势,并且相同的企业往往集中在某几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形成团簇,合作者团簇越大,合作伙伴间的关系越稳固。最后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市场和政府层面给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隐性契约、专用性投资与资本结构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隐性契约以商品所有权分割为存在前提。专用性投资是企业传递履约动机与履约能力信息的重要通道,受资产专用性与隐性负债导致较高债务融资成本的双重约束,专用性投资应主要依靠权益融资。实证研究表明,专用性投资强度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隐性契约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本文研究结论为企业融资政策选择提供了新依据。  相似文献   

6.
"绿色化工"是一种循环经济,在化工产业链的循环中形成产业集群,是实现要素效率配置与价值最大化的最佳路径.集群区域内化工产业链上的上中下游化工企业可以作为博弈方的主体,本文正基于此,运用博弈论模型对化工产业集群区上下游企业进行博弈行为分析,以探讨化工产业发展如何才能形成"绿色集群".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关信任及其作用机制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但对于集群内企业信任机制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本文引入行为生态学方法,通过构建种群互相回报式合作行为博弈模型,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比较系统的讨论,得出了以下两点基本结论:种群互相回报式重复博弈使得守诺成为种群进化稳定对策,这构成了集群内企业信任机制产生的重要内在动因;集群内的"社会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行为,为信任在集群企业内的产生和维系创造了外部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8.
产业集群的创新过程是集群中的创新行为主体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下,通过彼此深度合作,实现知识创造的过程,也是知识在整个产业集群中的转移、共享、吸收与利用的过程。创新行为主体间的知识共享是集群创新的关键。分析了产业集群中创新行为主体知识共享的内涵,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产业集群中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在知识共享策略中的复制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在政府监管条件下采取知识共享策略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对博弈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资源的结构性整合   总被引:145,自引:1,他引:145  
本文试图融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BV)与“结构--行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来解释集群竞争优势。特定的资源和能力是竞争优势的来源,集群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构成了新的竞争单位,其竞争 优势来源于资源禀赋及集群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在影响集群竞争优势的诸因素中,集群规模与集群结构是影响集群资源及其整合的根本因素,群内企业的竞合博弈行为与集群结构的互动是集群结构影响其竞争优势的动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石化企业隐性失业问题夏育云石化行业在国内属于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但与国际石化行业相比,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同一规模企业所需的就业人数只占我国的1/3,这无疑给我国石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正确认识并解决石化行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发电厂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渐明朗,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正在改变传统管理事项的内容和范围,并成为其有机的组成部分.合同文本内容的技术性要求不再是唯一的,经济性、法律性日益突出.文中仅以发电机组计划检修外包为例,分析了发电机组外包合同的性质,提出了发电机计划检修外包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并列举了当前发电机组计划检修外包过程中实际存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表现出集聚的特征,有许多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评析。但从表面的宏观现象来阐述集聚的好处、集聚所带来的竞争优势的文章居多。本文试着从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的形成、发展、及未来的走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研究城市竞争力要清楚各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大小,更要通过对城市竞争力诸方面的分析,了解各城市竞争力方面的鲜明个性和共同特征,以便制定有针对性的竞争战略。本文运用以前研究的基本数据和相关成果,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中国47个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聚类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把城市分成五大阵营,同时总结出相应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大学视为政府投入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的中介方,构建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政府投入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5种情形下的ESS演化趋势的数值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委托大学的研发投入达到某个临界值方可促使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然而三者难以自发实现均衡状态,需一定的约束条件方可实现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支持中部崛起政策的逐步落实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加快,河南纺织业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就成为了河南纺织产业集聚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纺织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内在因素,以及所处的各种外部环境进行了深入客观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发展建议,以期为河南纺织...  相似文献   

16.
企业兼容竞争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以双寡头博弈模型为基础,考察了产品兼容对企业价格和利润的影响,就在位企业和新进入企业如何利用兼容策略增强其竞争力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借助于历史销售优势和适当的兼容策略,优势企业可以设置策略壁垒来阻止潜在进入者的进入和胁迫市场内的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劣势企业也可以凭借生产兼容性能相当优越或单向兼容的产品参与市场竞争。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邻的日本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大国,其双边关系的发展态势令人注目。近年来,中日两个世界能源消费大国在海外,特别是在俄罗斯所展开油气资源的较量,则更加为世人所关注。从地缘政治经济和能源对外依存度的角度看,两国在世界范围争夺油气资源在所难免。如果中日双方能够避免对抗性、排他性的“零和”甚或“负数”式的传统博弈结果,走向建设性“非零和”式竞争下的合作,则不仅可以实现各自能源安全的“双赢”局面,而且还有助于世界油气市场的稳定和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中企业对创新的采纳存在逆向选择的原因,并提出了在演化博弈理论框架下引入基于信任和声誉约束的贴现因子,从而促使行为主体朝长期积极合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山钢铁产业群发展前景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本是决定钢铁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唐山地区发展钢铁工业有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出现在这一地区的钢铁产业群是企业追求成本优势的必然产物。随着进口矿比重不断增加,地方政府应以降低物流成本,减少耕地占用,合理使用淡水资源,改善中心城市居住环境等原则为指导,积极引导钢铁产业群向沿海转移,并与港口建设统筹规划,全面提升产业群的国际竞争力。唐山钢铁产业群的发展对传统的均衡区域经济布局理论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