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顾剑华 《乡镇经济》2009,25(1):38-41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我国各区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我国各区域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并且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针对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配套的公共产品供给,造成了农村消费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而出现农村潜在市场难以启动的现实难题。文章从农民消费倾向的角度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应供给的公共产品,最终使公共产品按照优先序供给以实现最有效率的供给。  相似文献   

4.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并已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用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实现,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合理安排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资。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民消费倾向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缺乏配套的公共产品供给,造成了农村消费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而出现农村潜在市场难以启动的现实难题.文章从农民消费倾向的角度来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应供给的公共产品,最终使公共产品按照优先序供给以实现最有效率的供给.  相似文献   

6.
郭建军 《调查研究报告》2006,(202):3-15,F0004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并成为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经济、财政、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目前正在进行的乡镇机构改革,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具有重要影响。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用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公共服务的实现,加强农村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资;根据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优先序,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合理安排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资。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阻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文章通过对河北省现状的实地调查,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和构建一套新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以期对河北省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根据有效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者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对农民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的考察与识别。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是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快慢的一个决定性因素。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现阶段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本文通过对农村公共品供给中存在问题的分析,阐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即在明确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目标定位的基础上,政府和市场要多渠道投入,应用财政补贴机制、利用利益诱导机制和农税减免机制等,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的投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优化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根据有效需求理论,需求决定供给,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者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优先序.因此,农村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离不开对农民需求偏好及影响因素的考察与识别.  相似文献   

11.
吴佳妮  吴平 《改革与战略》2011,27(2):80-81,145
实现村级公共品供给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府财政支持有限的情况下,资金不足成为实现村级公共品供给的瓶颈。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村级公共品供给迈出的第一步。文章从投融资角度对当前村级公共品供给存在的主要问题——资金不足进行探讨,以城乡统筹改革成都试验区为例。  相似文献   

12.
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中的责任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新轩  武琼 《乡镇经济》2009,25(2):54-58
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和免征农业税的实行,学界再次关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并围绕它展开争论。文章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阐述,分析了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缺失。认为在构建新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中,政府首先要建立相关的法规制度——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科学的决策机制、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健全的监督机制等,其次在制度的执行上,要根据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并结合公共产品外溢特点和受益范围,在明确界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责任的基础上,实践中央、地方、农民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陕西省关中和陕北地区的32个乡(镇)67个自然村作为样本,基于实地调研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农村公共服务满意度和优先序问题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饮水设施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农村道路,农民对农村文化娱乐服务的满意度最低;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今后供给公共服务的优先序依次是教育、水利、道路、农业科技推广与培训、文化娱乐等,但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优先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金笑萍 《特区经济》2008,(4):193-194
农村公共商品投资的内容较广泛,从农业生产性公共商品方面来看,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农村道路和公共性运输工具的投资、部分大中型农用机械和设备的投资、公共性农产品贮藏加工设备的投资和用于生产其它产品的公共性投资等。国家有责任让农民休养生息,农民应该得到回报和补偿,让他们享受工业化的成果,向他们提供所需要的公共商品。  相似文献   

15.
张晓亮 《改革与战略》2011,27(12):95-98
文章基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视角,梳理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若干基本问题,解析了农村公共产品这一概念范畴的内涵、外延和特征,然后以经济学局部均衡理论和生产可能性曲线为分析框架,考察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实现条件,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农村公共产品需求传达机制和识别机制、科学确定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数量和定价原则、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协调地区间公共产品供给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关于我国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是我国目前建设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农业大省安徽作为农村公共财政问题的研究基础,首先基于公共财政的最终目的角度界定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内涵;其次,从公共财政角度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公共品供需状况及原因;再次,在此基础上强调我国农村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通过对浙江255位农民的问卷调查,就浙江农民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现状、需求位序结构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浙江农民对现有农村公共产品满意度普遍较低;浙江不同地区的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明显,呈现一定的位序结构特点;农民对农村公共产品的需求受农民的年龄、婚姻状况、所在地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胡志平 《改革与战略》2009,25(4):97-100
当前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乡镇政府职能还没有转型。文章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剖析了乡镇政府职能的偏离,提出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确实把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到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上来,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呈现严重短缺和失衡的状况,影响了农村社会公平和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供给体制的问题。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建立农村公共产品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筹资机制、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决策机制等方面对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建军 《改革与战略》2010,26(6):101-105
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文章首先回顾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过程,从总量和结构两个维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实困境;其次,从普遍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探究了目前产生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困境的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从短期完善与修正现有供给制度、中期理顺供给制度的传输途径与供应形式、长期集中根除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壁垒的动态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