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不断地向城市和非农业部门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从天津人口分布与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与收入结构等方面出发,对天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展开分析.经分析发现,天津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兼业性、区域性特点,并由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技能的缺乏,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集聚。世纪之交的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人口城市化发展正在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一、90年代发展态势 1.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趋于滞缓。 与80年代上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迅速发展状况形成鲜明对比,进入90年代以来转移速度明显减缓。据统计资料,从1978年到1990年,上海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由201.4万人减  相似文献   

3.
文化水平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基础素质之一,农村转移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的文化水平决定了他们转向非农产业后的生存与发展。提高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应该成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的重要内容。一、文化水平是决定农村转移劳动力生存状况的主要因素2005年暑期,笔者带领学生对河  相似文献   

4.
宁夏固原市的劳动力转移,被誉为农民增收的"铁杆庄稼",亦成为促进当地农村发展的一大产业.从其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看,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越来越突出,非农收入在农民家庭中所占比例亦越来越大.从我国农村的长远发展看,农村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因此,正确认识和理性思考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欠发达地区农业劳动力的适度和有序转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与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是当前和今后政府促进农民增收和消除贫困的重要举描之一。本文采用中国农村调研的第一手资料,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因素,并且特别关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地区道路交通投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稳定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持和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鼓励公共投资和稳定农村土地产权的政策促进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上述政策的稳定持续和进一步实施会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但由于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农民自身因素等多方面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有所减慢.对各种转移障碍进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构建回归模型对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据此给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实现广袤农村小康的难题之一在于成功转移富余劳动力。要解决此难题,必须改革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提高转移劳动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当前,针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已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但也还存在很多问题。笔以为,推进农村先进单位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关键在于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投融资体制和教育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基于能力视角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于5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转移能力"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影响或支配着其他4方面因素,即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就业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供给、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阻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稳定性。因而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成为决定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主导要素。本文通过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这一论断是成立的。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通过提升转移能力来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关键在于加强对转移农民就业前的培训。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0.
延边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存在着其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误.如何做好延边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的流动,对延边地区加快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析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农村劳动力分化、转移及就业问题易文彬(一)新旧体制更替时期,农村劳动力分化和转移的主要过程及其类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逐渐分化、转移,就业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化,其主要过程大致可以简...  相似文献   

12.
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产业化发展的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就业,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政府服务与市场机制并举,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育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和建设农村信息化体系,不失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输出产业化发展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3.
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整体评价(1912—1937)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中建 《中国农史》2001,20(3):40-50
文章通过对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的分析,认为农业劳动力已较大程度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市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虽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可避免地要带来种种社会经济问题,但毕竟瑕不掩瑜,近代苏南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当时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也为改革开放后 "苏南模式"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培训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影响着国民经济增长的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已为学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所认可 ,但就如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突破口在哪里 ,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本文认为 ,只要抓住劳动力培训这一中心环节 ,就能大大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农村劳动力转移 ,既为农村非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又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经济总规模的不断扩张提供了条件。研究表明 ,农村劳动力中的一产业劳动力比重越低 ,农村剩余劳动率越低 ,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越高。世界银行估计 ,1 980—1 997年…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对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新疆农村劳动力及其转移现状,以山东、浙江发达省区为参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进行研究,找出其中,的内在关系,为更好的处理新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分流以及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实 《农业经济》2002,(10):35-36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世界各国政府报为关注的问题。我国作为世界上农业富余劳动力最多的国家,如何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大问题,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地区流动,笔者认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近几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的总体情况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有4.6亿农村劳动力。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1000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农村劳动力总供…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指标存在一个误区。顾名思义,好像在农村的劳动力应该转到农村以外的城市或其他什么地方,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农业劳动力可以在农村内部的转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边际生产率大于零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会减少农村总产出,增加城市总产出,而整个社会的总体经济效应为两者的代数和。文章通过模型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城市和社会三者的经济影响,证明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数量存在最佳值,提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处于第一阶段,即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增加,社会总体经济效应增加,所以应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19.
农民增收的核心是农民就业问题。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规律,也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新世纪初,山东省济宁市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程,对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试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地制度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