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CAN总线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现场总线。简要讨论了CAN总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的基本特性,以及基于SJA1000的CAN总线中继器的软硬件设计,给出了中继器接口电路、SJA1000初始化流程图、接收及发送数据流程图。  相似文献   

2.
CAN总线技术是现场总线技术中的一种,而现场总线技术是当今网络集成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针对CAN总线在教学实验的需要,设计实现了基于CAN总线的实验平台,完成了CAN总线与EPP并口通信的接口设计。本文分析解决了采用EPP协议CAN总线监控节点设计的主要问题.同时对EPP协议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CAN总线技术是现场总线技术中的一种,而现场总线技术是当今网络集成自动化技术发展的热点.针对CAN总线在教学实验的需要,设计实现了基于CAN总线的实验平台,完成了CAN总线与EPP并口通信的接口设计.本文分析解决了采用EPP协议CAN总线监控节点设计的主要问题.同时对EPP协议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利用CAN控制器SJA1000构成最小系统节点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CAN总线的技术特点、CAN总线控制器SJA1000的硬件接口电路设计和接口软件程序的设计,以及在恒温淡水养殖场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某飞行设备上CAN总线与1553B总线之间的数据通信,并降低产品制造成本,提出采用FPGA实现CAN总线与1553B总线之间的通信。系统以FPGA作为逻辑控制器,通过1553B底层协议模块接收总线控制器发送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处理后,通过CAN控制器模块实现数据的传输。CAN总线与1553B总线之间的通信是双向可逆的。为验证设计的正确性,针对数据的不同流向均进行测试,并对比发送端与接收端数据。经系统验证,发送端与接收端数据一致,实现了CAN总线与1553B总线之间的正确通信,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嵌入式Ethernet-CAN网关协议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测控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融合,测控系统接入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这也促成了近年来嵌入式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文章分析了以太网和CAN总线的数据传输技术,研究了CAN总线网络与以太网互联网关的实现方案,通过对协议的解析与重构完成了Ethernet-CAN网关协议的设计,最终实现了以太网和CAN总线网络的互联。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一种应用于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高性能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步进电机进给驱动控制系统.采用高性能DSP内核芯片ADSP-21992,利用ADSP-21992丰富的外围设备,PWM模块产生脉冲和方向信号实现对步进电机的控制.系统上位控制采用CAN总线通信的控制方案.软件调试采用集成开发环境VisualDSP 3.5进行编辑.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目前空调控制系统中的CAN和Lon 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协议标准、数据结构、通信模式及应用特性等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根据其各自特点,提出在空调系统中混合构建控制系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玥 《现代经济》2009,(6):56-58
概述了光纤语音电话通信是以光为信息载体,以光纤传输媒余的通信方式。现在光纤语音传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PCM编译码、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本论文主要讨论了PCM编译码、光发射机和光接收机的结构及原理,而且对光纤语音传输系统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传统汽车对于空气的污染较大,对能源的浪费严重,随着世界各国对于传统能源日益枯竭现象的重视,电动汽车这一新产业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重视,因为它集合了零排放、无污染、节约能源等一系列优点于一身。而CAN总线技术对于解决电动汽车线路的问题,提高汽车运行效率,获得更大动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工业通信网络互联对解决不同网络问信息交互具有重要的意义。无线测控网络在工业中应用逐渐广泛,而目前工业骨干网络主要采用有线网络,如以太网控制网络,为实现无线测控网络与工业以太网控制网络互联,研究了无线测控网络和工业以太网特点,在此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网关的工业通信异构网络互联方式。针对网络互联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工业无线测控网络与以太网互联的网关功能模型和协议转换通信模型,从而为工业通信网络互联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网络关系的角度,通过逐步回归法等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集群、网络关系和企业竞争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关系和产业集群对企业成本没有显著影响,与集群理论的低成本优势相违背;而网络关系对弹性、品质、交货期、创新、服务均有显著影响,企业若想从低成本策略走向差异化策略,需进一步强化这些方面能力。在网络关系的运用上,应在网络体系中处在居中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国际碳排量控制与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双重压力下,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抢占低碳经济发展制高点已经成为我国发展战略中的重点。文章从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以生态、低碳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与生态效率、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的,构建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并以黑龙江庆华新能源战略产业园为例,对低碳型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与声誉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竞合关系"表现出"合作关系占主导,竞争关系为辅助"的关系结构;高技术产业集群内部经济主体具有长期合作的主观倾向;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网络治理机制可以分为正式机制与非正式机制.从关系结构与网络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分析入手,对高技术产业集群非正式网络治理机制--信任文化和声誉机制进行了研究;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信任体系结构包含五个层次,信任是网络型组织的基本运行机制,建立高绩效网络的最重要的要求是信任或社会认同,信任机制可以降低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高技术产业集群以企业为主体的网络具有开放性,声誉机制的扩散效应更为明显,高技术产业集群声誉机制的重要含义在于拓展了交易范围与交易空间,为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多的资源选择,使潜在交易对象可以演变为现实的可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5.
光信号的精准波长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及光纤传感领域。针对适用于光信号中心波长测量的比率制波长检测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比率制波长检测系统各种实现方案的检测原理和性能进行了比较,概括介绍了最新研究进展情况,并对相关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2012年和2017年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价值链“参与程度—复杂程度—生产位置”指数框架,对西部地区农业参与国家价值链的程度及生产位置等进行分析。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相较于参与其他地区价值链的程度,西部各省份农业参与东部地区价值链的前向参与程度指数明显较高;大部分西部省份对区域内部和外部地区的后向产业关联增强;西部地区参与国家价值链的前向和后向生产长度都有所减少。在研究期内,西部地区农业在国家分工网络中从价值链的上游变为下游,在东北地区分工网络中处于价值链上游,在东部地区处于价值链下游。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应沿产业链推动跨省、跨区域产业协同合作,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延长农业价值链的长度,以形成国内农业产业链大循环。  相似文献   

17.
由于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营、国际贸易和社会人际网络,各个区域的地方产业网络被价值链纳入全球经济系统。全球价值链对不同区域产业网络的整合,不仅带来了竞争,更加促进了产业网络间全球性互动。相对地域性互动,全球性的互动是地方产业网络间的一种“弱联系”。它拓宽了地方产业网络学习的界面,为地方产业网络间信息、知识、技术的交流,架起了桥梁,更产生了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源源动力。在这种研究视角下,本文从“弱联系优势理论”阐述了全球性互动的含义,探讨了嵌入全球价值链中的地方产业网络间互动对其升级的影响。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以浦东集成电路产业网络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浦东集成电路地方产业网络与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等IC地方产业网络间互动对浦东IC地方产业网络升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由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产业技术进步、沉没成本和资产专用性、区域生产协作网络以及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等的作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具有粘性.因此,落后地区不能静候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来谋求经济发展;若落后地区根据全新技术选择产业,则有可能成功发展经济和实现赶超.  相似文献   

19.
[HTK]基于光学倏逝波原理的光纤或波导传感器是目前光学传感器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倏逝波在其中的传输特性是决定该类传感器敏感特性的关键因数.利用倏逝场理论分析了直径102~103nm的一维氧化硅亚微米光波导在其直径与外部介质(折射率)变化时倏逝波的穿透深度.实验结果表明,亚微米光波导的传输损耗将随着波导尺寸和外部环境折射率的变化而变化,倏逝波的传输方式非常适用于高灵敏度探测,可应用于光化学传感器和生物化学传感器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光纤传感和数字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感领域技术与需求更加普及和并有所提高。光纤传感由粗放型的光信号感应功率变化,已经向纵深方向发展,对于光信号载波的时域和频域、极化的细微变化,以及各种各样的基础光辐射转换效应,均成为传感的理论和应用载体,从而大大拓宽了应用领域和范围。数字信号处理与分析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处理技术的飞跃,实现了软处理与硬处理的互补,实现了处理与采集的并行和分离,并植入智能模式和功能。本文集中讨论在光纤传感控制中数据采集的数字处理中采样频率问题,认为在器件和传感系统的研制中,有效地配置、设置硬件和软件,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光纤传感领域实现"由感到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光纤传感在不同领域中应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