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市场均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士远  史晋川 《经济学》2004,3(2):357-372
几乎所有研究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的文献都隐含着一家厂商在同一时刻只能提供单一质量水平产品的假设。本文在厂商可以同时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的假设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来探讨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当考虑到这一前提条件时,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程度可能并不像先前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么严重,甚至可能不存在。此外,模型也指出,消费者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将严重地影响到逆向选择的程度,财富数量与逆向选择的严重程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展中国家假冒伪劣现象十分普遍的原因。最后,拟以浙江省龙井茶市场为例来验证本文所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和市场均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几乎所有研究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的文献都隐含着一家厂商在同一时刻只能提供单一质量水平产品的假设。本文在厂商可以同时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低质量产品的假设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来探讨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的关系。研究结论表明,当考虑到这一前提条件时,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程度可能并不像先前的研究者所认为的那么严重,甚至可能不存在。此外,模型也指出,消费者所拥有的财富数量将严重地影响到逆向选择的程度,财富数量与逆向选择的严重程度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这个结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在发展中国家假冒伪劣现象十分普遍的原因。最后,拟以浙江省龙井茶市场为例来验证本文所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古典经济学中,往往假设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对有关交易的对象都具备完全、充分的信息,并因此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使资源达到最优。实际上,现实世界是纷繁复杂的,在市场上往往有一些信息某些参与者拥有,而另一些参与者不拥有,这就是所谓的非对称信息。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市场的运行将会出现新的特点,本文拟就非对称信息所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做一粗浅的探讨。   一、何谓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指在买卖双方信息非对称的情况下,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逆向选择的典型例子是在保险市场。例如你要投健康保险,你…  相似文献   

4.
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父海英 《经济师》2005,(1):227-227,289
现实中的市场往往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买方和卖方在许多重要信息的掌握上是不对称的,因此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对保险业信息不对称情况、由此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结果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逆向选择     
最佳也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使交易双方信息对称,愈是信息传递和沟通得充分,愈是有利交易的达成,也就愈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Akedof逆向选择理论,通过引入外部干预因素修正,建立了一个能够在有限次交易中达到非零市场均衡的部分逆向选择模型,借以说明我国当前为什么存在规模化且“长生不衰”的劣质商品市场。在本文的模型中,虽然劣质商品市场会在一定程度上通过逆向选择规律的作用而自然萎缩,但由于“地方保护”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却不会萎缩至零。有时,劣质商品还甚嚣尘上,形成一定的规模。为了说明我们模型的内在合理性,本文以数量补贴影响预算约束为例,说明外部因素能够改变消费者无差异曲线,从而论证了将这种外部干预引入非封闭市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樊帆  李静  徐飞 《经济研究导刊》2009,(21):135-136
与传统市场相比,网络市场有较低的进入障碍、较低的交易费用和容易获取市场信息三方面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市场不存在信息不对称及逆向选择问题。对网络市场数字产品交易过程产生逆向选择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构建“柠檬市场”模型,提出解决网络市场逆向选择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鹏  李帅帅 《经济视角》2003,(12):26-28
保险市场的一个固有特征是信息不对称,运用信息经济学的新方法研究保险市场中的信息特征、决策及方法对于提高我国保险业的经营水平和偿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规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通过对三位2001年度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基本思想的分析。揭示了信息经济学的核心思想-逆向选择,信号传递,分离均衡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如何进行市场规制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市场失灵进行了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逆向选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借助阿克洛夫的理论,分析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遇到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贸易双方逆向选择的问题,并提出随着我国EC的发展,建立起完善的信用机制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杨靖 《发展研究》2014,(12):36-39
银监会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我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率已升至近三年最高位,双升趋势仍在延续,银行业资产质量继续下滑,成为困扰商业银行的一个最大问题。本文从西方经济学"逆向选择"理论出发,分析贷款人与借款人之间的"逆向选择"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而引发的不良贷款的攀升,并对防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减少因此所带来的冲击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信息经济学原理 ,对我国高新技术交易进行分析 ,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交易中存在着逆向选择风险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构成存款保险制度缺陷的诱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充  郑胜  何燕 《现代财经》2002,22(9):34-36
三大“金融安全网”之一的存款保险自创立以来,一直受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困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使得该制度的作用在各国受到了广泛置疑。为此。本文结合信息经济学和保险学的相关知识分析了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是如何构成存款保险的制度性缺陷的。  相似文献   

14.
孙志伟 《经济论坛》2010,(1):188-191
企业人力资源逆向选择(Adverse Sel ectl on),是企业人员流失中的最常见问题,它带给企业的损失是惨重的。本文通过柠檬车市场模型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逆向选择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逆向选择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表现形式,研究逆向选择可能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今后国有企业发展的策略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华 《经济师》2005,(10):141-141,143
文章基于对信息经济学理论相关观点的阐释,以上海市临港新城为例,提出了在区域旅游开发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且对所引致的逆向选择问题作了分析,并探讨了相应对策,得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在不确定且信息非对称情况下,信贷市场上投资项目逆向和正向选择的一般条件.这里假设投资项目的结果只有两种,即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我们定义并证明在一组仅具有两种结果的项目中,在成功概率-回报空间上存在一个逆向选择"区域"和一个正向选择"区域".Stiglitz和Weiss(1981)以及De Meza和Webb(1987)早先关于逆向选择和正向选择的案例实际上是一种特例,因为取决于所考察的项目情况,可以有无数个逆向和正向选择的情况.文章也考察了参数变化对企业家选择投资项目的比较静态影响,以及通过银行的某种决策组合把逆向选择转化为正向选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黄贺方 《时代经贸》2007,5(12X):188-189
在我国农村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广泛存在,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则是不良贷款发生、农村金融抑制的重要原因。本文主要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力求解决农村信贷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18.
王文军 《生产力研究》2008,(20):108-111
文章构建了一个利润函数模型来分析信息不对称对环保产业发展的影响,得出:质量信息的不对称不但会导致环保产品市场的萎缩,社会福利得以损失,而且会影响环保产业的R&D投入水平,从而阻碍环保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有效地解决环保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成为环保产业发展的关键。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四种途径: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制度;企业发送信号;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应制度与企业发送信号相结合;提高消费者的选购水平等。这可以为解决信息不对称提供新的思路,从而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股票市场上的发行者总是可以拥有私人信息和内幕消息,银行融资完全可以向股票市场传递有关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发展前景的私人信息,发挥有效的信号传递作用。文章阐述了股票市场参与者对银行融资信号传递作用的需求,提出银行融资充当信号传递作用有助于整个金融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伟 《经济管理》2005,(12):79-85
本文首先分析了风险投资中逆向选择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结果,然后以风险企业家出让企业控制权的大小作为信号以及风险投资家设计的股票期权计划为例,分别探讨了信号传递博弈和信息甄别博弈两种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方法,进而说明风险投资契约在应对逆向选择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