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货币幻觉”与“价格幻觉”在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某一阶段,如果公众(包括个人、家庭和社会集团)只考虑所得到的货币量而不考虑货币的实际购买力,因而在货币工资和价格水平按同一比率提高时,会产生一种只注意名义收入变化而忽视实际收入变化的心理判断上的错觉。这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货币幻觉”现象。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是指强调“对货币所作的心理上的估价而忽视了它的购买力”。它的另一层引伸含义是指公众、企业、尤其是政府对货币寄予过高的期望而忽视了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把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提出  相似文献   

2.
"理性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一个最基本的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基础。通过对"理性人"假设的探究,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异议。同时,重构了"理性人"假设,将新的假设命名为理性人假设,通过一个实验分析将假设二字去除,实现了"理性人"到理性人的转变。通过对理性人的分析得出,政府应该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来引导经济发展,而非像理性预期学派所提倡的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60年代以来,“政策无效”命题在西方经济学领域逐渐形成并趋于完善,现代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西方经济学流派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这一命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证。“政策无效”命题显然是不能完全成立的,但其中亦不乏合理成分。这些合理成分对于深入认识的功能和政策限度,合理界定政府干预范围等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早在1979年,我们在《经济学》中译本序言中已经指出:由于《经济学》所宣扬的新古典学派综合无法解释和医治资本主义的“滞胀”问题,它在西方经济学界的统治地位日益动摇,从而,西方其它学派也对它施加日益严厉的批判,以便夺取它的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5.
人类史前时期的社会科学研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工作逻辑,以“生产关系的客体批判”为工作领衔,这就是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工作原理:主体和客体构成了历史运动辩证法的主角,但客体批判的力量始终高于主体力量.这种史实摧垮了“生产力纯经济学”认识神话,但恰当地提出了科学界定“客体批判”研究性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离不开继承与发展原则,需要在坚持历史传统、时代方向之前提下重塑学科工作逻辑和夯实学科基础.生产力研究维度的恰当识别与工作整理将成为实施创新的“新入口”,同时,它以“互系性思维”防止了理论建构的自足主义.  相似文献   

6.
理性预期学派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理解理性预期学派的前提假定和探讨经济均衡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春玲 《经济学家》2004,(3):99-102
理性预期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中性命题的模型分析只注意到人们受过去经验和经济变化的影响,而忽略了现期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没有考虑到政府的经济政策因素对于预期的影响。因此 ,该模型所得出的结论是货币政策无效。本文通过对理性预期学派在预期通货膨胀时所使用的信息从时限上作适当的调整,用现期的信息代替过去的信息,发现实际产出方程中包括货币政策参数,因而得出货币政策中性命题不成立的结论。本文结论支持“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  相似文献   

8.
路继业 《经济论坛》2011,(12):215-220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开始,经历了新古典综合、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发展至当今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本文对宏观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特点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和介绍,认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个具有微观基础的动态模型,并且引入了垄断竞争、理性预期和价格粘性,这使得该理论可以明确地分析宏观经济从短期至长期的调整机制,更有利于对整个宏观经济调整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因此,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成为目前宏观经济学理论界主要的分析框架和工具。  相似文献   

9.
"批判实在"的经济学研究认为"批判实在"能够对主流经济学提供科学的批判。"批判实在"主要关注本体论问题,强调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关系以及作为研究对象的开放系统和封闭系统的区别,从而提供从本体论、认识论到方法论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的完整的逻辑链条,并建议改造主流经济学,使之更关注现实问题,使得经济学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之间有更密切的契合,使经济学能够更好地解释世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来,马寅初曾经发表了不少文章和谈话,其中主要的部分已经收集在他的“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一书中。这本书概括了他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理论、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和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对此,我国学术界曾进行过批制。最近马寅初又发表了“我的哲学思想和经济理论”的文章,接着又提出“重申我的请求”。这些都表明了,马寅初的资产阶级学术思想和政治立场,并未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伟大胜利的事实面前和在学术界的严肃批判中有所改造,反而变本加厉,更进一步宣扬他的反动“理论”,攻击马克思主义,曲解党的方针政策,污蔑社会主义制度。这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愈加深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革命也愈加疯狂反抗。  相似文献   

11.
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举 《经济与管理》2003,(7):61-61,63
以往经济学依靠的是“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生来就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且总是理性思考。但现实中既没有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也不存在纯理性思维的“理性人”。由于基本假设的偏颇,导致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与现实距离越来越远。因而,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新反思,并对其基本假设和研究思路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2.
西方宏观经济学不确定的内容与不同学派无休止的争议显示了经济学的非成熟性。纵观宏观经济理论的演进过程,主流思想的基本定位仍然在供应与需求孰重孰轻上,中国经济学研究也进入了这一思想构架,但中国经济学实际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经济学的精确化问题,经济学的贫民化问题,经济学的人本化问题和经济学的角用性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西化”的研究将会使我国经济学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力图在有限理性实现程度这一命题的新古典批判基础上,找到一个更为现实的理性研究支点,以融合的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之间日益决裂的理论缺隙。同时,也给出了有限理性实现程度这一支点性命题可能发展的前沿展望。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它历经了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经济的经典理论到凯恩斯革命,以及后来的弗里德曼(现代货币学派)、卢卡斯(理性预期学派)和伊文斯(供应学派)等人的相应改革,一种有助于经济人行为主体以最大化利润原则发展经济的控制系统得以确立和完善,并被普遍运用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之中。它一方面引导人们向大自然索取和宣战,以征服自然界为目标,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与之旨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的初衷相违,导致了事实上的“市场失灵”。市场经济的严重弊端,使我们不得不对之进行深刻反思。1经济人行为主体及其伦…  相似文献   

15.
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近年来成为各界争论的焦点。传统观点认为环境管制降低企业竞争力,修正学派则认为环境管制有利于企业创新,使企业受益于“创新补偿”和“先动优势”,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本文从演化经济学的有限理性、多样化、随机因素和时间等基本假设出发,认为以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动态演化观点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环境管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宏微观经济学经历了三次融合。在微观基础研究中,新古典主义把预期形成机制理论作为连接宏微观经济学之间的桥梁,而新凯恩斯主义则通过工资-价格粘性的原因解释和不完全市场结构的分析来构建宏观理论的微观基础。他们关于代表性主体、理性、均衡以及协调问题的观点都是不合理的,因此必须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宏观基础。早在宏微观经济学分立之初,凯恩斯对这一问题就有所关注,西蒙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有限理性”为基础的“满意决策理论”,新凯恩斯主义则从制度上来研究宏观基础,其协调失灵学派还提出了协调失灵理论。对宏观基础进行系统研究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瓦尔拉斯主义。其学者指出,具有有限理性的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经济系统方程具有多重均衡解,从而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但宏观制度的协调功能会使经济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7.
本年度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萨金特的研究开创了或涉及到现代经济学的多个前沿问题,对经济学的贡献范围广泛。早期工作包括对自然失业率、真实利率的货币中性、动态劳动需求、超级通货膨胀的实证研究和对古典理性预期模型的货币中性的检验。在20世纪80年代他和汉森一起发展了新的计量经济方法来估计理性预期模型。此外,他还对这一时期的理论宏观经济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包括理性预期均衡鞍路径的稳定性和政策无效性假说,可观测的理性预期和非理性预期货币中性的等价性。  相似文献   

18.
所谓庸俗经济学,是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中的庸俗因素中分离出来的“经济学的特殊表现”。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史》中,以及在其他许多经济学著作中,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分析了他们的庸俗辩护论的阶级根源和认识论根源,揭露了他们的反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及其折衷主义和诡辩术。马克思对他们所作的批判,对于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辩护论来说,以及对于那些企图“修正”马克思主义和美化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老伯恩施坦主义者来说,都保持其光芒万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确立了面向现实的实践理性思维,使哲学成为批判的革命的理论,并使实践理性同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革命统一起来。以卢卡奇为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坚持传统的无产阶级革命观,中一方面又批判技术理性对人的异化,把实践理性同意识形态批判结合起来,成为向化批判转向的中介。批判理论实现了实践理性同化批判的契合,完成了传统革命观向人性解放的转向。  相似文献   

20.
纯粹理性的批判,不仅探讨感性、知性和理性,而且探讨人类追求幸福的希望,探讨人和人类社会的道德理性。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从逻辑、认识论、本体论三方面界定理性概念的意义,突出理性作为人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指出理性的主要目的在于道德。道德理性并不仅是作为知识理性存在,而是在价值评判上彰显了价值理性,又在人生目的上指向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