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土地及其收益,是农民最重要、最大的权益,是农民根本利益之所在。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就是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农民土地权益的核心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农户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2009年6月27日,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十四号主席令,公布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3.
<正>2009年6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2010年1月1日,这部法律正式实施了。这部法律是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又一部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的专门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仲裁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  相似文献   

4.
土地发展权与农民权益的维护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侯华丽  杜舰 《农村经济》2005,(11):78-79
土地发展权是将土地变更为不同使用性质的权利。土地发展权在我国是一个新的领域,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的农地发展权应归农业经营者所有,并且农地发展权的设立与价值补偿,将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耕地,全面维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一些地方随意调整、收回农民承包地、强迫农民流转承包地等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为切实落实党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全面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业部最近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的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农(牧、渔)业(厅、局、委、办)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政策法律贯彻执行情况检查。  相似文献   

6.
《农村经营管理》2014,(2):12-12
<正>为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江苏省兴化市坚持加强仲裁机构队伍建设,提供运转经费场地保障,创新调解仲裁机制,努力推动土地承包仲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以来,共受理各类土地承包经营纠纷364起,化解342起,化解率94%。  相似文献   

7.
为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国家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现就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农村土地承包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问题谈一点浅见。  相似文献   

8.
一、同安区维护农民土地权益的主要做法 1、开展治理,认真解决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突出问题.成立了区长挂帅的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领导配合抓的领导分工责任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搞好专项治理.  相似文献   

9.
《上海农村经济》2011,(7):33-35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颁布实施和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农委《关于本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工作意见的通知》(沪府办(2009)118号)以来,本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组织落实,工作措施到位,成效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0.
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以维护农民权益为核心,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突出的土地问题,在维护农民土地权益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效果。开展治理,认真解决侵犯农民  相似文献   

11.
全面保护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   总被引:47,自引:2,他引:47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 ,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策规定、合同约定的方法界定和规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状况 ,标志着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获得了直接的法律保护 ,这为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但是 ,我们也必须看到 ,《农村土地承包法》主要从规范集体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出发对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了文本上的界定和保护。由于农村社区内的人地关系和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有效化解 ,文本上的外在制度规则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产权理论分析失地农民利益受损的制度根源,认为农民失地前所拥有的土地初始权益就不完整,这是农民在城市化土地非农化进程利益受损的根源。因此,保护失地农民利益,必须对集体土地产权进行重新构架和界定,并提出重构思路。  相似文献   

13.
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总被引:62,自引:1,他引:62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的缺陷,探讨了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屡遭侵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指出,我国农民缺乏维护自身利益的土地权力基础和组织保障,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具有侵害农民土地权益的利益驱动,公共利益界定和征地补偿标准制定存在技术上的困难等,导致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遭受侵害。本文提出,要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就必须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避免政府滥用土地征用权。  相似文献   

14.
现行的《土地管理法》,仍存在着计划经济的影子,在对集体土地的政策上,强烈损害着广大农民的利益。在计划经济下,除农民使用本集体土地进行建设外,一切非农建设,无论是工业、商业、交通、房地产开发,还是城镇公益及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投资建设项目,因此都可以视为“公共利益”需要。《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概念的阐述,对土地利用制约因素和当前土地利用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从而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立相应机制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寻找并确定有效保护、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制度路径。研究方法:实证法,比较法,规范分析法。研究结果:只有完善的宪法制度才能防范立法和行政权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侵害。农民行使土地权益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宪法的支持。消除宪法和相关法律对集体土地与国有土地的不平等待遇,才能真正维护农民应有的土地权益。研究结论:保障财产权应是宪法的基本内容,中国宪法应在基本权利与序言中明确保护农民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发展权的压抑与抗争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一、引言土地发展权 (LandDevelopmentRights)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物权 ,它是指所有权人将自己拥有的土地变更现有用途而获利的权利。土地发展权是针对土地用途管制而提出来的。这种管制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一种情况是 ,对土地用途选择权做某些限制。因为土地被用于某些目的时难免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从而造成相邻土地的损失。“为维持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确保社会生活之调和 ,乃对其加以限制 ,以消极地防止灾害或危险”(边泰明 ,1 997) ,这恰是所谓政府“警察权”行使的根据。另一种情况是 ,由于某一地块的土地处于某一区…  相似文献   

18.
现行农村制度框架下的农民土地产权与交易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宏力 《农村经济》2007,(10):21-25
本文认为,异化的所有权、有限的使用权、不稳定的占有权、不完备的流转权是现行农地制度框架下农民土地产权残缺的浓缩性表征;而超高的交易成本造成的租金流失又是维持现行农村治理模式运作的社会福利损失或成本.因此,制度是导致农村交易关系无序和低效的深层次原因,政治和经济制度则形成了经济实绩的基本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南方农村》2011,27(2):1-1
在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认为,“城乡统筹、三农问题目前的核心还是在土地上,焦点、难点、重点、分歧点都在土地问题上。农民与土地是唇齿相依,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够定心。只有让每个农民拿到一个像结婚证一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权利证书,农民心理才踏实。只有地政稳定,社会才能安定。”他说,“在中国,任何一个政策,如果违背农民的意愿,肯定要失败,各个地方搞户籍制度改革,如果就盯在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上,肯定走不逦,农民也不会答应。农村改革最重要的一个成果就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权利,如果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硬与农民放弃土地权利挂钩,可能会对农民的长远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他指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明确土地政策的方向,防止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现象蔓延。我们在土地问题上不能再犯错误,不能够再折腾农民了。”  相似文献   

20.
产权改革:理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的突破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管护机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民主管理流于形式,水价定价机制和水费收取方式不合理,养护资金、养护主体不到位,是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管护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集体产权比重过高,所有者缺位,经营权模糊等。因此,深化产权改革是理顺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体制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