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供应链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或者说,供应链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围绕核心企业的核心产品或服务,由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等上下游成员链接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具有创新、协同、共赢、开放、绿色等特征。推进供应链创新发展,有利于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社会分工、提高集成创新能力,有利于建立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利于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各环节的绿色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当前,生产者服务业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因素,而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为生产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流通组织能否实施创新。本文从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的演进规律出发,指出分工、产品内贸易、流通组织创新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进而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提出利用零售商终端控制、供应链动态联盟和业务流程外包等流通组织创新来推动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分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协同演进,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分工协调问题,而流通具有协调社会分工的重要功能。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可以形成一个发达的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和财富增长有机统一的载体。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效率的提高为核心,寻求构筑现代流通体系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法律基础和道德基础,联系生产组织和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分析流通组织的演变机理,探索社会分工协调的自循环实现机制。并且,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结合中国转型和开放的双重背景,借鉴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刘玥 《现代商业》2024,(5):15-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流通企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且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与此同时,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由于其具备许多优势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商业流通企业。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在为商业流通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提高其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从供应链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入手,探究商业流通企业应用供应链融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日本政府如何管流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欣 《中国市场》2000,(6):48-49
<正> 日本市场流通体制是在战后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政府迅速调整了管理流通的思路和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从政府职责分工看,通产省是日本流通政策和工业品产销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基本主体,集生产与流通、内贸与外贸管理于一身,对日本工商产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农林水产省负责粮食、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鲜花等鲜活农产品和食品、饮料的生产及流通政策;厚生省负责医药品的生产及流通政策;大藏省负责酒类、烟草、盐的流通政策,主要是从税收管理的角度进行管理;公正交易委员会,类似于专门法院,负责禁止垄断法的执行,并调整与其它法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零售企业面临着日益扩大的无国界化经营、差异化的消费环境、供销间愈演愈烈的利益冲突,以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形势等压力。本文介绍了大福源供应链的现状,并提出解决对策,认为市场经济下,发展大流通、建立大市场,必须按照供应链逻辑思想建立零售企业主导的一体化供应链并实施有效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互联网+"的理解,从流通主导的供应链视角分析了供应链在流通环节变革重构、流通主体功能转型、流通渠道的控制稳定。认为我国流通供应链创新面临的困难是:流通企业的规模限制、流通企业自有品牌打造力度不够、物流行业支撑力不足、缺乏流通人才、国家政策有待调整和加强。应该引导物流和其他流通企业转向平台化发展来增大规模,为供应链的创新打下基础;促进流通企业的组织化,增强企业连锁和联盟,加强自有品牌的打造力度;要从国家、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共同推进流通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流通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促进流通人才的出现,来为流通业的发展和供应链环境下的竞争储备人力资源;政府还应该引导企业和行业在互联数据方面的标准化,促进规范的数据共享模式,避免因为集聚能力的不同带来的数据垄断。  相似文献   

8.
新零售是我国流通业迭代升级的突破口,他将重构流通供应链并深刻影响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文章围绕流通供应链内涵,结合商业模式的理论,构建了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立足新零售的本质,揭示出新零售驱动下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机理,即新零售通过重塑人、货、场,完成对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要素的调整,进而实现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紧接着,系统地梳理了我国现有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的五种类型,围绕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机理,研究了不同类型流通供应链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路径,提出了适应新零售的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柔性化、扁平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流通供应链平台生态系统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流通视角下供应链的信任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是指:“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可见,供应链定义的精髓是上、下游的供求关系,是生产、分销、零售等职能的分工与合作。供应链管理则是指:通过前馈的信息流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至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经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也到了关键时期。我国内贸流通领域的加快发展,对于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吸纳就业、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期间我国内贸流通领域的总体情况、流通产品价格情况以及主要流通行业的发展情况做全面的回顾和分析,并对2015年我国内贸流通领域的发展态势进行预判和展望,以期更好地促进内贸流通领域的突破发展,进一步夯实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国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怀峰 《财贸研究》2007,18(4):34-38
关于产品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但却鲜有学者从国内贸易需求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以致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通过拓展国内贸易需求来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做法。文章探讨了国内贸易需求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机理,为拓展我国国内贸易,利用国内市场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寻求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构建非约束性向量自回归模型和包含协整约束条件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研究我国物流业和我国国内外贸易之间的关联性。经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业、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三者之间存在且仅存在唯一协整关系,物流业的发展对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是长期且持续稳定的,三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联动机制,与对外贸易相比,国内贸易对物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显著得多,二者之间的联动效应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内贸和外贸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者具有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实行内贸和外贸两条线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和贸易发展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贸易摩擦加剧、内外贸都面临着转型、出口消费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中需要进一步协调配合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着力打造更加自由便利的国内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大流通体系、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扩大服务贸易规模提升发展水平等举措,切实推动中国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4.
2008年黑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8年,面对天灾和人祸(金融危机),黑龙江商务战线,在国内贸易方面,充分发挥商务部门最基础的作用,即千方百计的扩大消费、促进生产、满足需求、丰富生活、增加税收、吸收就业;千方百计的保持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稳定.在国际贸易方面,充分发挥外贸资源优势.努力克服国内外政策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千方百计保持了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对黑龙江省又好又怏地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贸易便利化、国际生产分割与出口价值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贸易便利化降低生产分割与贸易成本,促进国家之间的生产分工与贸易,同时改变了出口的价值构成。文章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影响国际生产分割和出口价值构成的理论机制,并在双边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了贸易便利化对出口价值构成的影响,主要结论有: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本国附加值率的基本影响为负;当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过度外包的生产环节回流,即贸易便利化对出口附加值率的影响存在"U"型效应;贸易便利化对出口附加值率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不同产业贸易中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贸易便利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参与度和参与位置影响出口价值构成。  相似文献   

16.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real exchange rate changes on the real Malaysian trade balance and the domestic output during the pegged exchange rate regime, 1977:1–1998:2, using quarterly data. The cointegration results suggest that a real ringgit exchange rate depreciation improves the Malaysian balance of trade in the long run. The impulse response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s of a depreciation of ringgit on the trade balance and domestic output are quite similar. A devaluation will initially improve the trade balance and domestic output, after which the trade balance starts to deteriorate and then the recession sets in, but subsequently both the trade balance and domestic output improve.  相似文献   

17.
何河  苗宇坤 《商业研究》2012,(1):147-151
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不断上升和贸易摩擦案件的频发,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从企业性质的角度研究了我国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的形成原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内需不足、人民币估值过低并不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而是大额贸易顺差所产生的结果;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推动的国际分工体系深化的结果,与企业性质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产品内分工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不断推进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进步与贸易及投资自由化的进展使得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到特定产品生产流程所包含的生产区段或工序层次,即产品内分工。这种全球产业分工的新模式在微观层面体现为跨国公司国际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即企业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分解。在宏观层面体现为不同国家在特定产品的生产流程中的序贯联系日益加强。产品内分工的盛行对当代国际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是对传统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并拓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二是为解读当代国际贸易的集约化增长提供了新的视角;三是导致了国际贸易流动性质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次级贷款问题引发的愈演愈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将使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市场需求紧缩和国内需求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从中长期来看,积极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缓解内外压力,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内外贸一体化的客观经济机制,促进国内外贸易政策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Increas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ccur in the form of cross-border production sharing – the dispersion of separate blocks of an integrated production process across different nations. In the case of ‘standard’ or ‘ordinary’ trade, imports are destined for use in the importing country, and exports are largely produced within the country. However, with production sharing, imported parts and components are destined for inclusion in the country's exports. A depreciation of a nation's currency raises its exports. At the same time, imported components become more expensive, which partly offsets the expansionary effect of the depreciation on exports. Using a simp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this paper shows that production networks lower the sensitivity of a country's trade balance to changes in exchange rates. The empirical examination finds Mexico's Maquiladora trade balance to be unresponsive to changes in both, its real effective as well as its real peso-dollar rates, while that for non-Maquiladora category is significantly responsive, in confirmation with the theorized hypoth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