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我国各省份经济增长碳脱钩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碳脱钩空间关联数量逐年增多,从2005年的254个增加到2019年413个,说明碳脱钩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愈加复杂。同时,脱钩网络中存在减碳作用不尽相同的四大板块,即“碳脱钩净受益”板块、“碳脱钩净溢出”板块、“碳脱钩双向溢出”板块以及“碳脱钩经纪人”板块。进一步研究表明,地理距离、能源强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技术水平差异对于碳脱钩状态的空间关联性具有不同方向的影响。研究结论为加强地区间经济增长碳脱钩状态的联动效应、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式低碳转型提供了定量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2000~2014年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数据,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测算出中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对中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分布格局,呈现出复杂的、 多线程的网络结构,形成了净溢出板块、 经纪人板块、 双向溢出板块、 净受益板块分布状态,不同省份在网络结构中分别扮演着"引导"角色、"桥梁"角色、 内部和外部双向"引导"角色以及"跟随"角色;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联动关系受区域间财政收入分权程度差异、 税收收入差异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的治理,可考虑在优化财政体制环境的同时,实施定向的、 梯度推进的区域协同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中国31个省份2002-2016年间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年数据为样本,通过引入改进后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深入研究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居民信息消费的空间关联整体上呈现出网络结构形态且关联程度逐年增强,在个体网络特征中各省份的网络结构中心度不一致,体现出非均衡的特点。在块模型分析中,省城镇居民信息消费可划分为净受益、经纪人、双向溢出和净溢出四个板块,各板块成员数量差异较大,传递机制明显,体现区位特征。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是反映天然气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探究天然气价格的空间传导机制,对于建设和完善天然气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2012年1月—2023年2月各省会城市的工业天然气面板数据,验证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情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描绘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网络。结果表明: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网络整体上结构稳定,并呈现复杂性和多线程性,省份之间存在空间溢出。具体而言,山东、广西、河北等省份中心度较高;中国工业天然气价格网络分为经纪人、净受益、主受益和净溢出四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和“梯度效应”。加强天然气市场内部的协作机制,特别是以政商合作促进信息交流,对推动天然气行业向市场化转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刘海英  钟莹 《商业研究》2023,(1):98-107
碳排放权交易和碳税是降低碳排放的主要市场化手段。本文采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SDM-DID)和中介效应检验对其减排效应、空间溢出效应以及作用路径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我国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存在高-高排放、低-低排放地区聚集的空间特征;两种碳减排政策在考虑空间关联性后仍然具有显著的减排效果,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试点省份周边地区能借助试点省份的政策红利实现碳减排,而“碳税”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存在“污染天堂”现象,碳排放权交易能通过促进工业结构低碳转型、改善能源结构来实现碳减排,“碳税”能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来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6.
在区域经济增长的过程当中,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关系。本文采用了网络分析方法,结合QAP方法,对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特征,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网络,具有多重叠加性、稳定性的特点,区域经济主要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功能板块,在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中,梯度特征较为明显,而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空间相邻关系,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把握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实体经济发展交互关系,有助于把握产业变革机遇,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港澳台藏地区)的面板数据,分析测算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而结合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和演化特征,探究其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快速,但空间上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地区再向西部地区扩散的演化趋势;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日趋复杂,逐渐形成以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为中心的极核式扩散区域空间结构形态,具有明显的东密西疏特征;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呈上升态势,网络效率呈下降态势,数字经济空间流动性不断提升,网络结构稳定性不断增强,表现出溢出效应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表现出受益效应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以及华中等地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强度提高有助于实体经济发展,邻近省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强度提高对本省份数字经济空间关联具有促进作用;数字经济空间关联与三次产业发展的交互作用存在差异,相比于第一、第三产业,邻近省份...  相似文献   

8.
基于2011年中国31个省城截面数据,应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人力资本对碳排放密度的影响.我国省城间碳排放密度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碳排放密度受相邻地区碳排放行为的影响.采用不同指标测度出的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本对地区碳排放密度的影响作用不同:基于教育年限法衡量的通用性人力资本对碳排放密度影响系数显著为正,即现阶段教育水平较高的地区碳排放密度也较大;以R&D人员为代表的异质性人力资本与碳排放密度之间存在弱负相关关系,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异质性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对该地区减少碳排放的影响力度有限,也难以对相邻地区的碳减排产生正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流通效率的提升是充分发挥消费纽带作用的前提,其绿色流通的转型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目标的保障。基于数字经济与流通业绿色发展的内在关联机制,将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考量,利用DEA-Malmquist指数分析我国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而,立足空间溢出视角,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DSDM)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空间异质特征。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长期稳步向好的趋势,空间异质特征显著,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数字经济发展对于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但这一促增效应在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特征显著。据此,应强化数字经济与流通经济的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化服务平台搭建和智能化流通管理,有效推动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实现工业低碳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本文运用IPCC方法核算中国各地区2005-2020年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并利用Kaya-LMDI模型将工业二氧化碳排放分解为能源结构、工业能源强度、工业经济规模和工业从业人员规模四种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工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在不同经济地区影响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显著,但仍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碳排放在地理分布上集中于华东与华南地区,存在不均衡性,其他地区也存在协同化或多极化的碳排放格局;且各因素作用效果差异明显,工业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工业经济规模随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逐渐实现对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能源结构优化程度存在空间异质性,结构性减排将是未来的主要减排方式;提高能源消耗技术水平、推动能源结构体系的低碳转型是未来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贸易引力理论为框架,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时空效应下的我国蔬菜区域流通的时空相关性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蔬菜区域流通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性,存在较强的时间动态惯性和空间关联特征,表现在地区自身发展存在连续性;相邻地区存在互补效应;蔬菜输出地区蔬菜生产劳动力、土地、输入地区城镇总人口数以及农产品流通效率对蔬菜区域流通有正向影响,蔬菜输出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蔬菜生产价格指数对蔬菜流通有负向影响。其中,代表需求潜力的城镇人口数对蔬菜流通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我国2001-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以贸易引力理论为框架,运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了时空效应下的我国蔬菜区域流通的时空相关性与影响因素,结果发现:蔬菜区域流通具有显著的时空相关性,存在较强的时间动态惯性和空间关联特征,表现在地区自身发展存在连续性;相邻地区存在互补效应;蔬菜输出地区蔬菜生产劳动力、土地、输入地区城镇总人口数以及农产品流通效率对蔬菜区域流通有正向影响,蔬菜输出地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蔬菜生产价格指数对蔬菜流通有负向影响。其中,代表需求潜力的城镇人口数对蔬菜流通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郑适  秦明  樊林峰  王志刚 《财贸经济》2016,(12):133-143
围绕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的争论从未停止,然而空间溢出效应并未得到应有重视.本文基于1996-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以此考察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的空间溢出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路径.实证结果显示,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呈现非线性变化特征,其中,直接效应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而间接效应的作用则恰好相反;区域间的空间溢出是影响最低工资标准就业效应的关键因素,并且在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更高的地区更为显著.鉴于此,本文提出保护非农就业的工资性权益,制定差异化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及促进区域要素市场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数字贸易作为我国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需求引致效应理论分析数字贸易对我国区域碳减排的传导路径,并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贸易显著降低了本地区碳排放强度。在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从传导路径看,数字贸易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改善,降低本地区碳排放强度。(3)一个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不仅受本地区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负向影响,也受到邻近地区数字贸易发展水平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基于此,应大力支持数字贸易建设,利用数字贸易赋能产业结构优化和低碳技术进步,优化区域间高水平协调发展格局,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我国31个省域1997-2012年的相关数据,构建动态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政府公共支出对人口迁移的生产率效应和税收效应、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对净迁移人口的影响单调为正,生产率效应显著为正,税收效应不显著。人口迁移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地区之间呈现区域竞争性,地理位置相邻地区之间呈现区域协同性,且这种竞争和协同关系具有滞后性。公共支出规模等因素不仅对本地区的净迁移人口有显著影响(直接效应),而且对其相邻地区产生溢出效应(间接效应)。短期看,直接效应远大于间接效应;长期看,两者的差距缩小,间接效应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李馨 《商业时代》2022,(6):17-20
本文选取全国2009-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高层次人口红利对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作用及溢出特征.主要得到以下结论:我国高层次人口红利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均存在着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并且流通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过程;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本身存在着正向的空间溢出特征,邻近地区社...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5-2012年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空间计量技术考察了中国城市住房价格的区域空间格局与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存在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规律性递减,随着时间推进而微幅减弱但整体相关性始终突出.同时,城市住房价格在局域范围内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了受收入、信贷、成本等传统因素作用外,中国城市间住房价格还依赖于周边尤其是近邻约400公里范围内城市住房价格波动的空间溢出正向效应的影响,但在不同地区城市间,这种空间溢出及其程度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一线城市住房价格向域外扩散的过程中还辐射了中国更广的空间地理范围.最后,结合主要结论就“新常态”下住房市场差别化调控和长效配套机制构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飞 《财经论丛》2021,(9):49-59
利用LASSO-CoVaR模型对我国实体行业风险溢出机制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行业特征数据考察实体行业风险溢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实体行业尾部风险溢出总体水平呈现"近危机"特征,且不同行业的风险波动具有显著差异;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主要的风险溢出者,计算机、有色金属与国防军工为主要的风险吸收者;业务相关性较高的行业间尾部风险关联呈现出稳定的同质特征;行业自身风险和杠杆率等特征对行业尾部风险关联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1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泰尔指数对省域流通经济差异的收敛趋势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了流通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我国商贸流通经济差异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收敛趋势,但是其收敛速度呈现出边际递减的特征.商贸流通经济差异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溢出特征,即本地差异的形成也会加剧邻近地...  相似文献   

20.
赵德昭 《财贸经济》2018,(1):118-131
本文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FDI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分布格局和时空跃迁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在区域分布和空间集聚类型上基本保持一致,已形成以东部地区为集聚中心的“核心一外围”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近邻效应.全国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其空间集聚格局具有“马太效应”特征.分地区样本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要小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弱于中西部地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实施区域差异性的引资政策,充分发挥其正向空间集聚和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利用FDI产业的梯度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集聚的空间非均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