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外关于贸易碳排放责任划分问题的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是为满足进口国消费而引起的。近年来,这部分碳排放的责任划分问题引发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并先后提出了生产责任原则、消费责任原则及共担责任原则三种划分原则。文章对国外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对这三种原则依次进行文献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对比,分析不同原则对我国的影响,并提出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2.
徐盈之  张赟 《财贸研究》2013,24(2):50-59
针对国内区域间贸易产生的"碳泄漏"问题,在区域间贸易的框架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依据生产者和消费者共担责任原则分析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责任和分行业的区域碳减排责任的差异,并将碳减排责任与碳减排效率相结合研究区域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区域碳减排责任和碳直接排放量存在不一致现象,碳减排责任能更全面准确地测算各个区域的碳排放量;中部和东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总责任分列全国第一、二位;中部、西南和北部沿海区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应作为今后碳减排的重点实施区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私家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引起人们对其碳排放问题的关注。而私家车排量的大小基本上能够决定每百公里碳排放量的多少,因此要控制私家车的碳排放总量,应该从调控私家车的消费结构入手,通过实行有效的碳税征收政策来鼓励和引导排量为1.6L及以下的私家车消费。经研究对比发现,当碳税税率为10元/吨,排量在1.6L及以下的车辆购置税降低到5%的征收模式是最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征收碳税不仅影响企业碳排放,也影响企业生产行为。文章将能源因素引入到生产函数,比较分析征税与不征税两种情况下企业碳排放量和能源使用量。分析表明:首先,碳税政策可以减排,碳税率越高、能源的边际碳排放越大减排越明显;其次,碳税政策对企业能源使用的影响取决于能源的碳排放情况:当能源的边际碳排放量高于平均碳排放量,此时征收碳税对企业有利;反之,不利于企业发展。文章为碳税政策制定和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城市大气污染严重的重要原因。近期,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带领课题组进行调研,形成了"中国碳税税制框架设计"的专题报告。通过征收碳税来控制碳排放,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部分国家或地区碳税征收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实施碳税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徐德华 《商业会计》2013,(11):22-25
本文主要回顾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主要国家开征碳税的情况,以及征收碳税实践带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两套适合我国实际的碳税方案,并对两套碳税的减排效果以及通过征收碳税能够得到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进行估算、比较。本文认为,如果完成减排预期,碳税的税率将非常高。但碳相关税的开征是大势所趋,建议尽快征收,并在征收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做好配套工作。  相似文献   

7.
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引发全球气候变暖,碳减排则成为各国共同的目标,但各国对碳排放责任的界定存在巨大争议,究竟是生产者、使用者还是受益者承担更多的碳排放责任。 合理的界定碳排放责任主体对碳计量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碳税被认为是丹麦发展低碳经济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之一。借鉴丹麦经验,我国开征碳税必须理顺能源价格,做好碳税的宣传工作,实施预告及渐进策略,合理设计碳税制度,实行相关税收减免与返还制度优惠,同时制定与碳税配套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聪 《消费导刊》2013,(8):180-180
随着全球对经济环境的日益关注,低碳经济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却对传统法律体系,尤其是国际贸易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碳税措施的基本内涵,然后分析了碳税环境下对国际贸易法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最后提出了碳税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郑录军  王冲 《中国物价》2023,(12):35-39
本文对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ETS)和财政金融等气候治理政策间的互动进行理论探讨。认为在完全市场条件下,任何与ETS直接或间接互动的气候政策工具都将提高总减排成本,而不会额外增加减排量。对此,在存在碳排放上限前提下,是否采用气候政策工具应取决于能否缓解碳外部性以外的市场失灵,或者能否实现经济效率以外的社会目标。建议制定政策过程中,应权衡长期非效率目标与短期减排成本,在着力解决碳排放交易机制效率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率以外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顺应世界发展大潮流的必然选择,应把碳排放作为重要的指标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体系中。本文考虑到不同区域的异质性,采用面板数据的计量模型,深入研究了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认为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产出规模、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而清洁技术水平是低效率的,没有发挥碳减排效应。同时,不同区域中影响碳减排因素的效果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12.
碳排放在产业间合理转移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投入产出理论为基础,在界定产业碳排放转出和产业碳排放转入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产业碳排放转出和碳排放转入结构分解模型,对我国2002/2005/2007/2010/2012年产业碳排放转出和碳排放转入进行结构分解,从影响效应视角提炼其动态变动特征,并提出优化产业间碳排放转移的引导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效应是产业碳排放转移减少的主要因素,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和投入规模效应则是产业碳排放转移增加的主要因素,投入结构效应促进了产业碳排放转出的增加和转入的减少;碳排放强度效应对碳排放转移具有持续的减排特征,投入规模效应对碳排放转移具有持续的增强效应,中间生产技术效应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投入结构效应对产业碳排放转出具有逐年递减的态势,对产业碳排放转入具有先减少再增加再减少的波动特征;重制造业和服务业是产业碳排放转出增加的主要部门,重制造业和能源工业是产业碳排放转入增加的主要部门,其他工业和轻制造业也促进了碳排放转出和碳排放转入的增加,但其增长效应相对少于能源工业、服务业和重制造业的主要部门;就具体产业部门而言,PPCN/EHPS/CMWI是能源产业碳排放移增加的主要产业,MSRP/GSEM/EMEM/NMMP和CI主要促进了重制造业碳排放转移的增加,PPSM/FMTP/CLII及CTI和WRT分别是轻制造业及服务业碳排放转移变动的主导产业,MMI和NMMI则是其他工业部门碳排放转移变动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3.
李传喜 《北方经贸》2010,(10):65-67
我国开征碳税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碳税优惠政策过滥,影响其实际减排效果的覆辙。对排碳大户不但不能豁免碳税,而且要重点关注碳税促进其实际节能减排的效果。同时,为促进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平衡排碳大户税收负担,对排碳大户自愿签订减排协议以及其他实际减排的行为,可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专项补助。只有重点治理好排碳大户的排碳行为,并对碳税实现"收支两条线"管理,才能保证碳税的实施效果和规范税制。  相似文献   

14.
碳排放交易制度下我国初始排放权分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排放权的分配方式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研究认为,基于我国国情,以历史排放或现有排放量的免费分配为主、拍卖为辅的混合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减少免费分配的比例、增加拍卖的比例,直至完全拍卖,可能是中国当下最佳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我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及减排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蓉  许士春 《江苏商论》2011,(12):157-160
本文将碳排放因素分解为能源强度、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等六大因素。并采用LMDI的加和方法分析1994——2009年期间的各个碳排放因素对碳排放的深层影响。研究表明,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到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能源强度起到显著负向作用,其他因素作用较微弱。最后,提出了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对高碳行业的整合引导监督、开发新能源、提高天然气使用比例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 Theil 指数的中国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大陆30个省区200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分布及其差异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反映了近年来节能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差异存在增大的趋势,且主要是由区域间差异增大造成的;中国四区域间碳排放强度呈现"俱乐部收敛"的特征。地区间碳排放强度差异不断扩大,一方面增大了制定节能减排政策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为不同地区间在节能减排领域开展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境内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不断增加,外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明显。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也带来了严重的碳排放量增加与环境污染问题。文章根据1994~2009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该时期中国的碳排放量,并利用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中国碳排放量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中国碳排放量与外商直接投资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从长期来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多将加大中国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根据碳排放的基本公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结合黑龙江省碳排放相关数据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及测度,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在2000-2011年期间经济发展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拉动贡献率与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抑制贡献率间差距在逐年拉大,而能源结构的现状也对人均碳排放起到拉动作用,这致使其抑制作用难易抵消其他因素对人均碳排放水平拉动作用的影响,全省人均碳排放水平没有减缓增长的迹象,依然面临巨大的碳减排压力与挑战。而调整能源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则是黑龙江省实现碳减排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华盛顿公约》与具体的投资协定,碳排放权可被视为投资。因此,碳排放权在遭受征收或歧视时可受到国际投资法的保护,并可得到公平与公正待遇的保障。由于东道国在国际投资争端中的应诉成本很高,一些国家可能会减缓排放交易机制的实施。考虑到在全球范围内建立排放交易机制的重要性,不应给予碳排放权过高的投资保护。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纳入环境例外条款可以在环境保护与投资保护之间实现最佳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