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代的美好愿景。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人的生态化行为。因此,生态人的培育与塑造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本文首先阐述了"美丽中国"视域下生态人的内涵与特征,接下来对场域研究范式进行了介绍和梳理,最后从主体子场域、时间子场域、环境子场域等方面探讨了生态人培育"场域"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治问题自始就是一个比较问题,因为我们在构建法治秩序时,至少目前还无法摆脱西方法治主义的影响。中国法治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中国传统文明本身的脉络梳理上,这是构建中国法治秩序的原始立场。只有在理清民族文化传统之前,放弃西方中心主义的观念,从中国社会本身的诉求来界定并阐释中国的法治问题,才可以在此超越"法治陷阱",并进而梳理法治,构建人的独立意识,成就中国人的秩序洞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受到中西马不同哲学思想的影响,三种哲学思想在长期的相互冲突与融合过程中,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共同的组成部分。如何确立适合中国的法治模式及其法哲学层面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在法治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中西马背景下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探讨其内涵,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的公共利益至上的法哲学思考,为中国的法治理念的渊源提供了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法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该文认为,对商鞅法治理论的价值评价,不能只是停留在功利层面的分析,而更要注重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法治基本原则和法治精神的透视。商鞅在法的功能方面提出了“缘法而治”的理念,强调法的理论化、制度化和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的作用;在法的原则方面则包含了法的普遍性原则、平等性原则、公正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商鞅法治理论中包含的尊君弱民,严刑峻法、重利弃义等糟粕,则应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法治发展的理论导航,法治发展的理想图景是坚持"以人为本"之理念,注重人权保护,兼顾代际正义,构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立法和执法的鸿沟.法律是要靠人去实施的,中国有几千年的人治传统,执行人本身的非法治的行为、非法治的理念都会造成法律执行中的变形.在中国法制健全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好政府的职能转变,也需要执政党领导作用的完善,使法制健全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在法治理念和轨道上来进行.  相似文献   

7.
法与人性密不可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性具有历史形式.马克思主义人性论蕴涵着社会法学理论.以此人性论检视中国法治建设,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洽的人性论支持;大规模的法制建构导致法治泡沫;权力制约疲软等.要进一步推进中国法治建设,我们应采取以下策略:承认判例法;扩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承认法官对法律的社会学解释;规范公权力始终是我国法治建设之中心;实行法官独立制度;加快程序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宪法做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大法,在构建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具有普通法律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现行宪法在序言和文本中明确树立了宪法的权威观,要求维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全体社会成员只有自觉地拥护宪法权威,保障宪法实施,才会有助于实现构建法治中国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9.
论"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与现代法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包括法治所追求的伦理基础和价值理想.法治理念之普遍诉求在于实现约束国家或政府权力,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与自由.限制权力和保障权利的精义在于法治之"法".现代法治之"法"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当代中国将"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作为法治理念的普遍诉求,与中国特色及其本土资源形枣共鸣并达成共识,是一种最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法治作为西方的产物。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文明成就,对中国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我国的国情.实现法治社会和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11.
陈建新 《企业家天地》2009,(11):187-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其法治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指引这一伟大实践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一理论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创新的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辉煌实践包含了三个基本确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理论设计到制度的全面创新;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后,行政国已成为各国行政权扩展后的一种普遍现象,而从古典法学理论开始就追求的法治国,在现代中国完善法治的进程中又有着重要的意义。行政权与法治权是一对古老的矛盾,是传统三权中最为强势的一对权力关系。行政权与行政国.立法权与法治国的纵向关系、行政权与立法权,行政国与法治国的横向关系、立法权与行政国,行政权与法治国的交叉关系是四者之间的基本关系范畴,而行政国与法治国的关系也是基于这个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13.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区域内的法治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欧亚各国和中国法治建设将在挑战中迎束发展机遇.中国法治建设应把遵守国际法原则和国际惯例相结合起来,注重对国际法原则和规则的能动而充分利用,重视利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机遇促进中国法与国际法的互动,助推法治中国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深入实施.中国法治建设应围绕“五通”构建和优化相关法律和体制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效可持续共建提供法律和机制支撑;应积极构建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相适应的经贸法治新体制新机制,为中国和欧亚区域经贸的合作共赢发展与社会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4.
法治教育作为国家不断倡导的国民教育体系新内容,对法治中国的建设具有关键作用。而法学教育作为法律知识传授和法律精神培养的专门学科,却在法治教育的施行中缺位,两者之间并未构建起有效的互动机制。考虑到法学教育的专业性和法律人才的广泛性,法学教育可在大学校园中承担起对全体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责任;法律人才则可在社会环境中引领法治氛围的营造,践行法律信仰的魅力,突出法律专业人士的"次级"法学教育作用,从而实现法学教育和法治教育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5.
法治在中国的建构与民主的进程具有同构性,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于民主为法治提供了正当性论证,因而民主实乃一种法治的基本立场。法治的民主立场包括立法民主与司法民主两方面的具体内容,公共领域之议题则是对此种立场的拓展与落实,培育开放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对“法治中国”具有关键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要实现法治目标,必须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法治建设经验。但目前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建立良好的法治环境,培育公民的权利意识,促进法律思想体系的完善,特别是要重视法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一种治国理论与方略,即"法的统治"和"通过法律的治理".然而.纵观近几十年的情势,可以发现随着有关环境立法逐渐增多,环境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有日益恶化的趋势.由于法治的"人为理性",又由于认识的角度和评判标准不一.我们不能完全保证环境友好型法治以及其他法治活动是绝对符合科学家的价值准则的.科学发展观为环境友好型法治创设了基本的价值取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科学的环境友好型法治评价体系,将有助于环境友好型法治的良性运行与价值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的重要代表,又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批判继承前期法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比较完善系统的法治思想。为秦朝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其法治思想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有现实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海关是建设现代化海关的重要内容,是总署党组认真分析海关事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科学论断,是着眼于新时期海关工作基本规律、总揽全局的重大举措。本文从介绍标准化的概念及海关业务标准化现状入手,分析了构建和谐海关、法治型海关和业务标准化建设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阐述了推进海关业务标准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海关和法治型海关的重要意义,提出推进业务标准化建设应注重"过程控制和系统性"、"细节和内外部实际效果"、"运用质量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确反映了我们党"法治"与"德治"并行的基本治国方略.实践证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依法治国,而且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强化德治,做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治党治国,重德轻法、重法轻德都不行,只有做到二者的统一,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