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网络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造成严重的损害,并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网络负面舆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有其自身的作用形成机理.从相关利益群体视角,研究发现旅游市场监管不力而游客过高期望、网络媒体的扩大效应与审丑心态、网民规模庞大且理性不足、涉及者刻意回避等共同造成旅游网络负面舆情的急速传播.要挽回网络负面舆情的不良影响,应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有效组织危机公关、呼吁网民理性参与、建议媒体报道适度,以恢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企业实施网络公关战略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为基点的。然而,这样一个环境的形成是各个参与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企业、网络媒体、政府、网民都应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做努力。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互联网凭借其开放性、草根性、互动性等特点,迅速跻身大众媒介行列。伴随着网络成为新的传播媒介,网络舆论成为一股新生的力量悄然出现在公众面前。网络媒体的特点使网络媒介为公众提供了更为自由、即时、充分的意见表达空间,使普通网民拥有了话语权。在人民网、新华网以及新浪、搜狐、网易等各大型门户网站的热点新闻下,网民的言辞大多态度恳切,颇具建设性和代表性。互联网已成为民意话语权实现的开放场所,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背后都有网民的强大声音,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已让人无法回避。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网民的舆论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其不仅推动着网络事件的进展,甚至直接决定了事件的结果。但声势浩大的网民言论却是一把双刃剑,众网友在客观表达意见的同时,谩骂、披露隐私等非理性舆论也频频出现。本文以郭美美事件为例,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了网民非理性舆论的形成因素,这对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网络造谣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谣言方式,其对造谣对象、网民以及现实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与影响。网络造谣频现主要是由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点;个别网民对于"名利"的追求;网络监管不力、网络伦理相对滞后等几个原因所致。针对网络造谣的问题,不仅应该在完善关于网络造谣的法律法规、构建有效的网络伦理规范、成立反对网络造谣监督委员会、推广网络实名制等几个方面加强,而且也需要加强网络伦理宣传教育活动,使得网民从内心认同其在网络空间中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6.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隐匿性、群体极化性等特点,一般经历形成、高涨、波动和最终淡化四个阶段。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必须遵循其形成演化规律,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同时注重培育网上意见领袖,推动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并依托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对不良信息进行及时处理,这样才能有效消除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发挥其在社会突发事件处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WEB 2.0时代网络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网络应用日益丰富,网民需求不断升级,网民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来重新整合内容、娱乐、商务、通信及其它种种个人应用,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网络媒体也由原来众性的大众传播转为以个性为中心的个性化传播,网络媒体的应用模式及营销特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网络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法治文化建设对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抵御西方和平演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诸多问题,如法治体系存在漏洞,公民权利意识淡薄,法律信仰尚未树立,缺乏有效的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完善我国网络空间文化法治体系,健全我国网络法治文化传播体系是我国网络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信息时代,人们的远距离交流在高度互动的网络媒体中获得了最大的自由。在这种新型的人际交流空间中,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的网络语言。这种网络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交流用的语言,它因传播载体、交流群体等原因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类型。这些类型主要有汉字形式网络用语、字母形式网络用语、数字形式网络用语、混合形式网络用语、社会热点型网络用语等。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党建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存在资源整合效果不佳、高校信息化发展和基础党建工作亟待紧密融合、网络媒体建设队伍力量薄弱等问题。高校应通过树立网络媒体的创新理念、优化工作模式、加强互联网思维与党建工作的融合、建立健全长效党建工作机制,有效推进网络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网络舆情能为消解公共政策公信力危机提供支持,进而保障公共政策的公平、正义以及公共利益的价值实现。针对网络舆情自发性、零散性和某些非理性等特点,提出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领域的公众参与,培育网民理性参与的素质和能力,规范参与原则,完善网络舆情的公共政策吸纳机制,使其为提高公共政策公信力服务。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充要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资本理论为网络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深入分析社会资本和社会责任关系基础上,提出构建网络媒体社会责任实现机制,以实现其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博客等新兴媒体的普及,网络化时代的魅力再次得到彰显,但与之相生的"谣言"也越来越多。如何处理网络传播中的虚假信息是网络化信息时代必须解决的问题。网络传播中虚假信息的形成诱因既有媒体自身的原因,也有个别网民及组织的原因。因此对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规制时应该区分对待,着重从现行的法律规范中找出合理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网络论坛为媒介的政治参与行为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论文以协商民主为主要理论视角,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选取2009年两会期间网民在"强国论坛""实名论坛"和"辩论大厅"上的帖子进行分析,发现网络论坛中网民的交往行为呈现信息汇集功能突出、主体间交叉互动性差、理性与感性并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中舆情的反映,它既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引导广大网民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也可以由于负面的喧嚣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应通过建立应对处置机制、网络评论员队伍、培养意见领袖等对策,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监控与引导。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已成为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强势媒体,在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媒体不仅给大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海量信息,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网络媒体就像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既能产生正面的影响,也能产生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对网络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形成原因和应对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重特大校车事故频发,校车网络舆情展现出爆炸性、指向性、互动性、传染性、周期性等特点,对政府的校车安全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果校车网络舆情得不到妥善处理,极可能诱发网民的不满情绪及不测行为的发生,进而破坏和谐的社会生活,影响社会的稳定。对此,政府有必要建立一套相应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包括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和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发挥网络正向引导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的作用、提高旅游目的地网络风险防范和舆情管控、营造良好的旅游城市网络形象,是旅游目的地网络工作的首要任务.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群体"网络水军"的概念,基于"病毒传播"模型探究"网络水军"影响普通网民群体的模式和途径,构建"网络水军"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模型;随后对"网络水军"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模型进行动态系统仿真,模拟"网络水军"如何通过影响普通网民群体及影响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传播的具体机制.本文仿真模拟结果显示,旅游目的地当地政府应当构建以预防为主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同时在特定时间节点及时介入切断"网络水军"影响普通网民的渠道,阻断网络舆论传播的路径,从而前瞻性地管控旅游目的地网络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迅速成长的网络公共领域成为民意诉求的重要舆论阵地,"网络问政"成了信息时代政府汇集民智、了解民意、消解舆情以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形式。然而网络具有信息工具载体的属性决定"网络问政"只能对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供给不足起到发现作用和对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补充监督作用,网络舆情又会产生夸张放大效应且缺少有效的管理规制,由此影响政府的"善"治,甚至形成公共政策失误的管理陷阱。政府应当重视对网民"问政"的素质与能力培育,强化对网络秩序的监控与规制供给,完善对"网络民意"的政府应答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方兴未艾的互联网正以丰富的信息吸引着公众视线,日益渗透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实现了大众传播领域一次革命性的飞跃。与此同时,网络假新闻、网络炒作跟风、网络侵权问题及其他网络有害信息的泛滥严重侵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为此,亟需对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不足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对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