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虹 《宁波经济》2007,(6):13-15,20
“大学生就业难”和“民工荒”现象并存,说明宁波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失业现象,其原因之一在于应用型人才的缺乏。为此,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特点转变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同时还要树立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力大军,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九五”后期以来城乡劳动力就业中出现的“竞争-互补”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目标上存在的差异。论述了经济转轨阶段的城乡劳动力流动问题是与我国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与行政体制密切相关联的。从增强城乡劳动力就业的竞争性,促进两类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目标出发,国家在宏观配套政策方面应着重从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与中国国内劳动力流动:新趋势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民工荒”现象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出口高速增长和新一轮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流动格局的新变化是劳动力市场对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重心转移所做出的反应。这种现象不仅标志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过渡,而且也说明需要利用全国劳动力市场来解决当前的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发育状况,为此,我们需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强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及其效率。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以及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劳动市场不对接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实施“小巨人”战略、健全劳动力市场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再认识陆跃祥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任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和发展劳动力市场,而劳动力进入市场的前提是劳动力...  相似文献   

6.
欧盟劳动力市场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安全性不仅关系到经济竞争力,而且也关系到个人利益和社会稳定。要保持经济的竞争能力,劳动力市场必须具有灵活性,但灵活性过高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缺乏稳定性、贫富差距拉大和不平等现象加剧。同时,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一定程度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则是不可缺的,但保护水平过高,则会导致劳动力市场僵化和缺乏灵活性,削弱经济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黄瑞 《特区经济》2010,(10):137-138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参与率下降、灵活就业形式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并且人口老龄化日益显现,未来劳动力供给可能减少,劳动力市场的这些新趋势将给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挑战,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一些地方由知识失业引发的“读书无用论”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究其症结,主要在于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在户籍、社保等一系列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市场信息不畅等因素的激化下,导致一些地方大学生知识失业现象日趋严重。因此,建立较为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成为我国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传统的工业城市,上海的第二产业一直占有相当高的比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由此,带来结构性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围绕着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运作实施了一系列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这些政策对促进就业体制改革和劳动力市场发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为传统工业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和就业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外来农民工已成为宁波市劳动力的重要部分,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就业中也面临不少难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从劳动力市场角度看,有农民工总量多、素质低、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原因。所以。有针对性地完善劳动力市场,更好地保障外来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疑会有力地促进农民工就业,并达到外来农民工与当地经济共生共荣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深化改革中促进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应对这次危机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短期政策与深化改革有效地衔接起来,通过多管齐下来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和冲击的综合能力,实现保障就业、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等多重目标,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劳动法制不健全,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歧视现象越来越突出,《就业促进法》实施半年多来,成效甚微。因此,目前解决我国就业歧视最有效的途径应该主要通过两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创造就业机会,二是完善有关反就业歧视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严晓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72-175
近年来,印度劳动力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且呈日益年轻化趋向,但失业率高、失业人口低龄化等现象已成为令印度政府头疼的社会问题。为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印度政府制定了灵活、有效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4.
陈思贝 《中国经贸》2009,(6):174-174
2008年“两会”的主题是“建设和谐社会”,如果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民工短缺现象引出的民工的待遇问题,让我们有了重新审视民工价值和社会贫富差距的机会。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中,国内投资大涨,推动劳动力需求量的骤然增加。但是,受到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劳动力市场无法及时、准确地传递这种信息,导致了“民工荒”现象。  相似文献   

15.
劳动就业问题亦即劳动力资源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配置问题,说到底是劳动力供需问题。了解和掌握劳动力供需矛盾现状及其发展或演变过程,是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各项决策的基础和前提。一、浙江省社会劳动力资源配置现状及趋势1.全省劳动力资源状况。(1)全省城乡社会劳动...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给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也给制造业劳动力市场带来诸多挑战。为了厘清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劳动力的影响,本文利用2004-2018年省级制造业工业机器人数据,匹配制造业行业层面数据,通过联列方程识别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和就业的影响。研究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显著提高了制造业劳动力市场整体就业和工资水平,对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的生产力效应和就业创造效应强于替代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提升了高、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却显著降低了中等技能劳动力的就业,表现为就业“极化”效应;而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工资均具有正向影响,表现为明显的“升级”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客观认识数字经济背景下工业机器人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为进一步理解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保持就业稳定的政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宁波经济》2005,(10):20-28
就业和失业问题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大问题。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人均自然资源又相对贫乏、经济不够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实践,我国已逐步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市场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失业,增加就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期的重要目标。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越趋多样化、专业化。  相似文献   

18.
由于20世纪人口激增,21世纪初中国仍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劳动力就业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然而人们不能再沿着传统体制的就业方式走下去,必须进行观念上和政策上的重大转变,使就业机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中。建立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就业培训制度是促进中国现阶段就业的基础措施,而防止农村劳动人口过早过多地拥入城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国的城市经济也是刚刚开始起步,众多细节需调整的就业制度的改革还正在进行当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改革开放后劳动力市场特点和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变化,提出劳动法治的失效、就业者工作时间的不断延长,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经济就业弹性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非公经济中的超时加班现象,一方面使就业者的工作强度加大,受剥削程度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严重抵消了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供给,从而造成就业人数增加缓慢,就业弹性不断下降。分析后不难发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模式,并非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现象。而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重资轻劳”政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失业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过高的失业率往往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文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寻了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悖的现象,并据此总结了我国出现高增长伴随着高失业现象的原因,即源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人口总量等历史因素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文章提出了四条缓解失业的对策,即保持制造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调整劳动力结构,完善就业服务及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