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来,我国的扶贫战略发生了历史性转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扶贫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对相对贫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不同理解确定了2020年后扶贫工作的历史位置。论述了相对贫困的基本内涵,对相对贫困进行多元思考,分析了政府解决相对贫困的职责,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我们应该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特定时期来理解和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过上小康社会,而且要求每个地区都能够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脱贫致富,让中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针对我国农村仍有约1亿贫困人口,党中央提出了要打赢脱贫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让人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关键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而在农村中,贫困地区又是重中之难。农村小康的实现,关键在于消除农村贫困。如果说农村的扶贫工作是我们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所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那么,新世纪的扶贫,则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奠基工程。只有这个基础打牢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才能稳步快速发展。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以六安市为例,谈谈新世纪皖西…  相似文献   

4.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贫困问题治理由整体性消除绝对贫困向持续性消除相对贫困转变。后小康时代相对贫困问题的治理,迫切需要对小农户能力贫困现状做系统的梳理与评价。为此,聚焦小农户能力贫困现状,基于能力贫困理论从素质贫困、认知贫困、经济贫困、关系贫困、心理贫困五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农村长期性贫困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地区是我国反贫困战略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突破区。本文从自然环境资源、人力资本、经济结构、发展动力、历史积累效应、体制制度六个方面,对构成西部地区长期性贫困的成因进行了剖析,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和消除该区域贫困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如何正确引导广大贫困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每个贫困地区党政干部必须面对的问题。全区产业化扶贫现场观摩培训会议观摩的这些典型示范区,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项目的建设在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它的典型示范和引导作用远远超过了它本身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这个经济发展战略的新目标,令人振奋,立即成了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一个热门词汇。“小康”,尽管这个词国人已经谈了20多年,它一直是我们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实有新的内涵,它使“小康”有了新境界。“小康”:国民生活水平的概念“小康”是衡量国民生活水平状况时使用的概念,属于经济的范畴。国民生活水平的状况,一般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对于国民生活水平状况的衡量,目前主要有两种参照标准:一个是以消费结构为参照系数的标准,即用于购买食物的…  相似文献   

9.
李万明 《新疆农垦经济》2010,(3):F0004-F0004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贫困问题在中国的发生率高、发生面广,且在不同的地方导致贫困的原因不尽相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交通信息不便、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是中国最贫穷、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要想西部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真正发挥后发优势,首先要解决的是西部地区人口的生存问题,其次才能谈的上发展问题。所以在西部地区实行扶贫攻坚工作是西部各地区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王兰 《农业经济》2022,(5):76-77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加快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慧芳 《农村经济》2005,(6):111-113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贫困问题和“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能有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社会经济资源配置,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目前,云南小城镇建设在布局、规模、建设质量、经济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加快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的对策,旨在促进云南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及“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2.
赵春玲  赵峰 《农业经济》2006,(10):17-18
当前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关系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远景目标的关键。造成当前我国农村贫困的成因很多,但总的来看,农村贫困群体不健康、不成熟的社会心理是造成反贫困成效不明显的重要原因。因此,构建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社会心理支待系统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是高度统一的,有必要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审视反贫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面向共同富裕的启示与前景。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贫困致因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效率分析工具。从贫困特征和贫困致因两个维度对百年贫困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归纳贫困致因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根据主要贫困致因、反贫困目标和战略环境变化梳理反贫困战略演进脉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战略正确处理了“整体—局部”“发展—分享”“内部—外部”关系。其一,针对整体性贫困的共性问题,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等局部性探索来开创发展路径,以局部引领整体,实现国家富强;针对局部性贫困的特性问题,以整体惠及局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其二,在不同历史阶段,轮番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掘“有能集体”的地缘优势和独特作用,充分发动团结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有效组织社会生产要素。三者协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将生产力发展转化为全社会的福祉提升。其三,优先破解内部交易效率问题,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内部经济循环;掌控中间交易主导权,有机组合内生式与外源式发展战略,持续提...  相似文献   

14.
反贫困文化:中国乡村跨世纪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农村文化贫困的主要表现及乡村文化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的基础上,提出无论是物质生活贫困的乡村,还是精神生活落后的乡村,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不在于自然条件和制度的落后,而在于他们拥有的是贫困的精神文化。因此,只有在文化上脱贫,才能摆脱物质贫困的羁绊,真正踏上脱贫致富之路。据此认为,反贫困文化是当代中国乡村一项重要的跨世纪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不仅是一项惠民工程,且还是一项重要举措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民族生产与发展的高度上所做出的的一项重要战略,能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结合脱贫攻坚,能够更好的发展当地特色林经济,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全面调动起来,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相似文献   

16.
贫困与资源开发的错位*——湘赣贫困老区调查后的思考石友金肖国安朱有志在我国10余年的扶贫工作中,由于不断从实践得到启迪,实现了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战略转变。只有开发式扶贫,才能使贫困地区在本地区总体经济增长中脱贫致富。但是,事实告诫人们,正确的...  相似文献   

17.
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的重大战略措施。贵州省盘县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适应农村金融体制的变化,走出了小额扶贫到户贷款发放工作的新路子,加快了当地扶贫开发的步伐。小额信贷是帮助贫困农户实现稳定脱贫奔小康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资金支持渠道之一。为此,记者近日深入到盘县,就该县小额扶贫贷款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18.
反贫困:认识的转变与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不仅指收入贫困,而且指教育和知识贫困、健康贫困,以及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等。贫困的原因不仅仅是缺乏物质资本和公平的收入分配,而主要是缺乏人力资本和有效率的市场制度。反贫困战略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投入和公平分配,同时,还要注意人力资本投入和市场制度的引入。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况说过:"若要国家富强,就要爱护百姓,在收支上开源节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去发展生产,国家才能富强。如果不顾生产,只顾浪费物资,百姓就会十分贫困"。黑龙江省洪河农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程中"全面经营、全程管理",把每个环节、每件事情都做细、做精,逐渐走上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使企业增效,职工增收。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江苏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场硬仗,巩固强化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成果,同时立足江苏发展阶段,率先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路子,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