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论当前经济增长中的消费需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2.
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云 《经济论坛》2000,(18):16-16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的增长必须依靠扩大内需,努力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从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特点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是,从社会再生产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不仅如此,在消费需求没有回升迹象的情况下,投资需求的大幅回升只能反映出行政力量的推动。这种行政推动短期内有利于阻止增长率下滑,刺激经济回升,但经济启动后的正常运行必须有消费增长的配合。如果没有消费需求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刺激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红 《经济论坛》1999,(11):9-10
  相似文献   

4.
肖锐 《经济师》2012,7(2):30-31
扩大消费需求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也一直是我国政府实现经济平稳增长的重要手段。在当前条件下,我国进一步实施扩大消费需求有着内在必然性,并且需要切实采取措施将其落到实处,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当前经济增长需要扩大消费需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来政府对高投资率采取了强硬的宏观调控政策,如果目前消费需求增长赶不上投资的回答,可能会使经济增长形成有效需求不足的硬约束,导致经济增长在时间上和幅度上呈现收敛的态势,文章分析在当前实际经济背景下消费率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重提保持旺盛的消费需求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  相似文献   

6.
扩大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而居民消费又是消费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青海省为例研究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依据1990~2009间的数据对青海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支出和投资额以及净出口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得到青海居民消费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89057,投资与生产总值的关联度为0.739156.因此,居民消费比投资更能影响整个青海的经济增长.我们对青海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发现,最终消费率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消费需求是份额最大,最稳定的需求,最终消费内部呈现多样变化等特点.并在对青海省居民消费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提出青海省促进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于三个方面: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其中消费是支持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本文分析了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二者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的消费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需求无法有效地拉动最终消费需求”问题的分析,分别从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两方面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根据相关的模型计算得出,在对投资的标准、投资的管理机制、投资的作用方式作出相应改革并保持适度投资的基础上,应把经济增长的重心放在启动最终消费需求上,根据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联动因素的分析,我们把预期(涉及国企改革问题、失业下岗问题、反腐败问题、通货紧缩问题等等)作为联动的主要因素,并畏以其它的联动因素如利率等的作用促进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扩大民间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治理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于1996年实现了“软着路”,从而经济领域出现了消费不振、投资萎缩、通货紧缩、增长乏力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复苏和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制止了经济增长率的下滑趋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受到需求不足的制约。经济学理论及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表明,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对一个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中,投资和出口比重过大,消费需求比重过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加大的负面影响.为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须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绩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康 《经济与管理》2010,24(4):18-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速度。但在这一增长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平稳、扎实、高效地增长,就必须把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增加消费需求上来。  相似文献   

12.
论消费信贷与收入、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费作为收入的函数,它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消费信贷作为负债消费,也必然与收入密切相关,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费信贷的发展状况是不同的。消费信贷的发展对解决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导致的经济增长缓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时期,来自观念和体制方面的因素影响了消费信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创造良好的信贷环境,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体育消费在人们的收入中的比重在加大 ,体育产业也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就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分析 ,并分析了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确定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方向具有重大的政策含义。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1980—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趋势关系,且存在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对柯氏生产函数的扩展计量模型,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出结论:山东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能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煤炭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之一,煤炭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能源消费、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我国GDP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和煤炭消费总量的数据,首先,得到我国煤炭消费收入弹性系数依然过高的结论;其次,建立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是均衡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协整与双向因果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即政府需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建设国家煤炭储备体系,实施煤炭供应国际化战略,以保证能源供应安全,保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6.
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确保经济稳定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内需,而农村消费在内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约农村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短缺,建议通过制度调整扩大我国农村消费,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7.
消费需求影响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具有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需求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位的、主导的因素,同时,消费需求还是阻止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8.
居民杠杆风险已成为影响消费升级与经济平稳增长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基于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LES获得各类消费品收入需求弹性,以高层次商品消费支出占比作为消费升级的度量指标,采用最新发展的TVPSV-FAVAR模型检验了居民杠杆对消费升级与经济平稳增长的时变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居民加杠杆对消费升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短期内有助于消费升级,然而这种效果在长期内不具有持续性;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抑制作用,而在长期内对经济增长则形成持续的促进作用;住房资产形成的财富效应大于流动性约束引致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1],测算2000—2011年京津冀二氧化碳排放量、排放强度、人均排放量和单位面积排放量,从变动趋势、消费结构、相关性和空间分布四个角度分析京津冀的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结果表明:京津冀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在12年间均呈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津冀的高排放主要是由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高耗能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引起的。碳排放量与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应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建立碳汇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原来的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买方市场的形成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消费需求不足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深入探讨消费需求不足的成因,采取积极的对策,促进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