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抵押权的实现是抵押制度中的核心问题.在共同抵押制度中,共同抵押权如何实现,其实现规则如何设计更能平衡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的利益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对于共同抵押权的实现,通说采"价额比例分配主义".本文通过对各抵押物均设定负担额和部分抵押物设定负担额的不同情况举例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更为简便、实用、公平的实现规则"负担额比例主".  相似文献   

2.
在金融市场上,信用担保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双方的借贷交易。金融机构在农户贷款抵押担保、保证担保和质押担保等信用担保方面,都做了大量探索,形成了多种模式。但是,农户信用担保仍然面临着不少困境,如农户缺乏抵押资产,试办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违背有关法律规定,担保品的评估、管理与处置存在障碍,农户难觅担保人,等等。农户信用担保需要创新。本文认为,应继续推进土地使用权质押、抵押探索,挖掘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功能;应大力发展人的担保制度,如农户联保担保贷款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制度、农业龙头企业担保制度;政府应鼓励、支持信用担保公司扩大农户担保业务。各方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农户信用担保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中,抵押制度乃交易信用之维持的重要手段。抵押制度有保全抵押和投资抵押之分,二均有维持交易信用之机能。然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易安全、交易便捷及交易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交易便捷和交易成本最优化方面,保全抵押制度显得先天不足,投资抵押制度则适应了发展趋势。市场经济之发达必然要求抵押制度从保全抵押向投资抵押过渡。  相似文献   

4.
动产抵押制度曾一度中断,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其再度复兴,目前学界争论的焦点集中于动产抵押制度的存废以及其与让与担保理论是否造成法律设置上的重叠.我国在制定《担保法》时,比较研究各国立法实践,顺应国际趋势,引入动产抵押制度,但在立法体例、动产抵押的设定、动产抵押的公示、动产抵押竞存权利间的优先顺位等方面的规定略显粗糙.在未来立法的制度设计中,应严格限定动产抵押物范围、统一动产抵押的公示制度、改善动产抵押竞存权利的优先顺位.  相似文献   

5.
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作为一种自助养老的金融工具,能为老年群体提供养老经济来源,缓解家庭的养老压力,减轻政府负担,也能促进保险、金融、房地产等多行业的共同发展.本文以湖南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必要性、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三个方面对其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完善湖南省养老制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浮动抵押制度极大的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手段,进一步保障了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双方的利益,本文希望通过探讨浮动抵押制度在运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加深对浮动抵押制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动产抵押担保是为适应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而在传统民法体系之外创设的法律制度。我国《担保法》虽也规定了动产抵押担保制度,但这一制度的法律规范本身及实施中均存在相当问题。本文对动产抵押担保的物、动产抵押登记与动产抵押契约发生冲突时抵押权效力的界定、动产抵押登记期间的法律性质、动产抵押权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等重要问题作一探讨,以期有助于实务中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物权法》借鉴发达国家之经验创设浮动抵押制度, 着重于该制度所具备一般抵押制度所不具有的优势, 即设定浮动抵押后, 抵押人仍得利用其整体财产继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虽然浮动抵押制度突破了传统固定抵押的局限和凸显担保物权追求物的效益最大化的价值,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该制度实施中所附带的风险可能危及交易安全。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基于融资的需要,动产抵押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担保方式,对保证债务的顺利履行、保障债权的实现以及增强市场主体的信用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同时,动产抵押制度还能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不必要的交易风险。随着《物权法》在我国的颁布和实施,动产抵押这一法律制度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完善和加强,但是由于动产的固有特性,使之在用于抵押时会产生因公示问题而引发的一系列无法回避的问题和困难,因而就我国动产抵押制度的公示目的及方式等问题进行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最高额抵押制度对于促进融资和继续交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已为各国立法、学说和判例普遍承认。我国《担保法》规定了该项制度,但在最高额抵押的设定、范围和变更,以及最高额抵押的主合同债权的转让、最高抵押权的转让和实现、最高额确定制度、减额请求权制度和消灭请求权制度等方面;尚有明显不足,急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