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国《金融时报》8月12日】中国大陆与台湾合资的制鞋商华坚集团(Huajian Group),正是那种应该陷于低迷的中国出口企业。华坚集团总部位于广东省制造业重镇东莞,产品有95%出口到美国这一全球金融危机的焦点。“我们正陆续接到圣诞订单,很可能达不到去年的水平,”华坚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张华荣表示。  相似文献   

2.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是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战场。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新科技革命的冲击下,国际经济和产业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转型与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鹏  韩景阳 《山东经济》2004,20(1):92-96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使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低速增长期,随着日本经济各方面矛盾的逐步加深,小泉政府开始了以“结构调整”为旗帜的经济调整和转型。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经济的转型必然会给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带来挑战和机遇。而山东半岛正在着力筹建半岛制造业基地,以吸纳日、韩的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发展。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以及以金融、航运等为代表的服务业转移的研究就成为本文的主要课题,在结合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模式和基础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论述了日本经济转型对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2008年11月1日起,中国再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既是三个月来的第二次调整,也是1999年以来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涉及面最广的一次。对此,商务部贸研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表示,在全球经济下滑累及中国出口之际,通过政策回调保出口适度增长有其必要,但中国外贸的根本出路在转型,高度依赖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也难乎为继。梅新育认为,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在所有大国中最高,在当前不利的内外情势下,保出口以保经济、保就业,确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对香港经济转型中制造业发展路向的探讨蔡秀玲(福建师大经济研究所讲师,福州350007)八十年代以来,香港经济由以制造业和出口贸易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转型。据资料显示,香港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由1984年的24.3%降至1995年的...  相似文献   

6.
曹莉 《中国经贸》2011,(24):20-20
制造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和重要支撑。在时隔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三年的大背景下,为了探索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方式,世界制造业发展呈现出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理解。本文根据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制造业的现状,总结其发展规律,再辅以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全球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进行概括。  相似文献   

7.
文章运用PVAR、耦合协调和莫兰指数模型对我国2015年—2019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耦合协调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整体两系统发展水平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但东中西部地区差异性较明显;在互动关系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我国整体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稳步上升态势,且从东部到西部梯度递减;在耦合协调空间关联关系上,东部地区呈“高—高”聚集特征,西部地区呈“低—低”聚集特征,中部地区则不显著。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提高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8.
当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垮台的时候,当一场百年罕见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面临大萧条的威胁.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这次席卷全球的危机中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文章通过对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性质的分析.来探讨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以及它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江苏作为一个开放型经济大省,自然难以不受影响。如何化解金融危机给江苏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江苏开放型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该文认为,应对金融危机,关键是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走自主创新之路,以“保增长、促转型、维稳定”为主线,把实现开放型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内需,稳定出口,促进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期《上海经济》介绍了近期发生在江苏苏州工业园的两件事:一是国际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将关闭其在苏州工业园的最后一家在华直属工厂;第二件事是世界500强企业百得集团关闭了墨西哥的一家工厂,缩小了其捷克工厂的规模,将产能和部分研发中心迁入苏州工业园,并扩建了百得苏州工厂,使百得苏州成为企业集团在亚太地区最大的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同是国际制造业巨头,一家出一家进,出的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的是具有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电器产品。这一进一出,折射出制造业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发生的变化,反映出政府部门提高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在产业转型时期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本土制造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论文考察了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理论分析指出,东道国金融发展能够通过竞争效应和融资效应两种渠道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而且两种效应的作用相反。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金融发展所产生的融资效应要大于竞争效应,且金融发展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具有门槛系效应,只有当行业的融资需求达到一定水平,这一促进作用才存在。另外,金融发展对于技术密集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古贞 《科技和产业》2022,22(11):312-315
互联网新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和支撑,但互联网新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发展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新经济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互联网新经济的内涵及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基于互联网新经济的新型组织模式和功能体系结构,总结互联网新经济对于传统制造业价值链的重构和升级影响,为互联网新经济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金融危机视角下的我国港口业竞争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港口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我国港口业竞争力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金融危机应对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基于航空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化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全球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产生影响。作为典型的强周期性行业,航空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本文结合我国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航空企业的影响,揭示了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凸显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认为航空业企业应该从战略上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系统,实行全面预算,节省开支,并加强对筹资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专项内部控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海洋经济由于涉及行业多、范围广,自身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点,而且海洋产业多为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外向型产业,使得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为此,文章主要从完善基础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加快海陆互动、加强海洋管理、保护海洋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朱巍  赵飞 《科技和产业》2009,9(10):29-33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必将冲击武汉经济和物流业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金融危机给武汉物流业带来的影响和机遇,提出应对之策,对于武汉物流业乃至整个武汉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龙斌 《改革与战略》2010,26(11):134-136,183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但也给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发展机遇。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沿海地区通过实施产业转移战略,不仅可以使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国内消费市场,而且可以化解资源约束,实现区域产业升级。而中西部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既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利于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为此,中西部地区应该依托优势找准承接点,积极打造承接载体,优化承接环境,构筑产业集群,以确保顺利承接。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战略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金融危机的大潮席卷全球经济之际,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市场开拓、重点业务选择、企业规模提升、人才培养、品牌塑造等方面探讨了金融危机下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中国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条件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嘉  王千 《开放导报》2008,(5):30-32,51
如何看待目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本文基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给出了解释。文章在对中国和美国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具备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条件,并提出了抵御世界金融危机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