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阶段由于农业比较利益低,农业劳动力和资金向乡镇企业过度自发转移的趋势和政府通过行政手段采取的“以工补农”政策,把资金从乡镇企业强制性地回流于农业的措施形成了农业与乡镇企业不正常的经济循环关系。对乡镇企业与农业健康协调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对农业来说,这种微观社区范围内的“以工补农”,主要是在分配领域中将补农资金用以提高务农农民收入,缩小和拉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以工补农”是政府主导下的,一切非农产业和领域对农业的帮助和支持以及对农业内部自助的引导,“以工补农”的实施主体包括了政府主体和市场主体。通过对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农、财政支农、金融支农等“以工补农”相关政策回顾,把“以工补农”分为三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快速推进和完善阶段。同时结合各时期“三农”发展状况,分析各相关政策效果。最后,通过对整体政策效果的回顾,展望“以工补农”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来,对“以工补农”和“以工建农”的提法议论颇多,质疑一类的文章也读到不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令人叹服;但也引出一些新的疑窦,教人费解。笔者在多年从事农村经济的调查研究中形成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觉得有必要对其中一些看法和提法作一点补白。一、“以工补农”的内涵关于“以工补农”,目前最普遍的一种解释,认为“以工补农”是农村区域性集体经济内部的一种微观调节。这没有说到点子上,也不够全面。我觉得,对“以工补农”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三个要义:这里的“工”字,是特指乡镇企业,而且只能是乡、村两级集体创办  相似文献   

4.
<正> 以工补农,是现阶段正确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一条重要政策,对于这一政策,目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解。所以有必要弄懂“以工补农”政策的真实含义。概而言之,以工补农就是以工业(一般指农村工业即乡镇企业)的一部分收益去弥补农业扶持农业,适当调节务工与务农之间的经济利益,使目前这种种植业收益和从事工副业,商  相似文献   

5.
刘福垣等同志在《我们对“以工补农”的一些看法和建议》一文中(《农业经济丛刊》1986年5辑)指出,要保证农业持续发展,不能单靠“以工补农”这一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根本的出路是解决造成农业落后的原因;为此,作者提出了摆平三个产业就业人员的收入的根本办法:顺应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使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生产向商品生产转化,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人均净产值。这些都是合理的。但对于刘福垣等同志提出的具体措施,即实行“两田分包”方案,我有不同的意见,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6.
1.“以工补农”提出的经济依据,是“以农补工”的既成事实。“以农补工”包括价格信号中的剪刀差,也包括非价格信号中农业动用工业资源的种种行政限制,工业取用农业资源的种种优惠规定。2.“以工补农”涉及的社会基础,是工农联盟的国体性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名义地位和实际地位的严重背离,现行政策对“农转非”的层层阻挠,使占国民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无法在工农两种职业之间自由抉择,“众轻农”之势早成定局。它与国体不相容。  相似文献   

7.
今后 ,乡镇企业如何跨越障碍 ,实现第二次创业 ,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以下五大关系。一、正确处理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关系。乡镇企业不是地区、产业和所有制概念 ,属于一个特殊的范畴 ,其根系“三农” ,发端于农村 ,脱胎于农业 ,壮大于农民。就本质属性而言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乡镇企业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伟大创造 ,不仅为农村乃至整个经济良性循环开辟了广阔大道 ,而且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小城镇发展以及启动农村市场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乡镇企业在以工补农建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为农业发展积累了资金。通过“以工补农”的形式,推动了农业的全面发展,缩小了务农和务工之间收入的差距,带动了农村经济的起飞。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乡镇企业在产值、税收和利润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利润中支农的部分却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高,效益较低,负担过重:1.如以产值来衡量乡镇企业的速度,山西长治市乡镇企业总产值1985年比1980年净增1.5倍。从全部企业资料分析结果看,大体上每增百元固定资产的生产能力,增加产值在300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发展辽宁农村经济新路子问题,我们到海城市重点调查了以工补农和农业集约经营两个专题。在此基础上,也旁及了辽宁农村经济新路子的其它问题,掌握了一些材料,形成了一些粗浅观点,就教于同行们、同志们。一、关于以工补农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务工、务农劳力在收入上的差别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务农劳力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少单位采取以工补农或平衡农工劳力等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究竟需不需这样做,怎样做更合适一些?就此我们怍了一些初步的调查。一、以工补农的必要性以工补农是指在工副业发达的地区,为了平衡务工务农劳力的收入差别,减少劳力向工副业涌集,保证粮食产量持续增长,使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所采取的一种办法。它不同于我们过去所说的那种以城市大工业补贴农业的“以工补农”,而是从农村工副业创造的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以一定的形式支援农业。就晋中地区而言,以工补农问题的提出是与普遍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取消统一分配,工副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历史背景相联系的。如左权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以工补农的理论基础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中的以工补农,是指微观经济单位内其他产业特别是工业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资、农产品价格补贴、扶持贫困地区等等,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和使用问题,不属于以工补农的范畴。 一、产生以工补农的必然与条件 以工补农之所以能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产生并受到社会的肯定,是因为适应了这样三个需要:即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造就的平均分配意愿、社会主义制度必须保证农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指出:“要支持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广开生产门路,实行‘以工补农’;”“在经济发达地区,粮食合同定购数量应保持稳定,主要通过乡镇企业‘以工补农’方式,对生产和交售粮食的农民给予合  相似文献   

13.
李近如同志就“以林补农”的提法,提出不同的意见。他认为“以林补农”不能替换“以工补农”的口号。以林“补”农,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林业为农业提供出好的生态和环境。文章还认为,“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性大,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林业在社会各行业中缺乏竞争能力,林农对林业投资、投劳缺乏兴趣的现象,远甚于农业。”所以,“以林补农”从经济上挖空了林业,势必影响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本刊今天还同时发表李祖贻同志的“以工补农应当包括以工补林”一文。旨在引起林业经济工作者与理论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期望通过讨论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结合的几个主要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两项主要内容和工作。乡镇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二次创业,在二次创业中遇到了多方面的严峻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需要乡镇企业来担当“龙头”...  相似文献   

15.
当前在“以工补农”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忽视补农资金投放的经济效益。一般只注意协调眼前的矛盾,缺乏长远观点,不注重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基本建设的投资。即把“以工补农”资金主要用于土地承包者的补贴,改善农户的生活福利条件,为农户支付部份  相似文献   

16.
在党中央提出20个字目标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不失时机健康推进。我认为,新农村建设要在“新”字上做文章:一是深刻理解解决“三农”问题新的理论观念。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著名的“两个趋向”论断,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阶段。我们长时期以来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支援城市,这也形成一种“贡献经济”的思维定式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定势。现在要明确让农民成为最大受益者的观念,要明确城乡统筹的观念,要明确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农民权益受损的制度根源。二是更加关注解决“三农”问题的制度创…  相似文献   

17.
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必须坚持七个不动摇●一是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动摇;●二是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必须保持稳定增长不能动摇;●三是逐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不能动摇;●四是坚决减轻农民负担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不能动摇;●五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就地转移农业富...  相似文献   

18.
虽然从目前看“以工补农”不失为调节农村内部农民收入差距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它却不宜作为长期性的方针来实行,而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性手段。应当逐步改变作法,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和解决对农业发展的补贴和扶持问题。我们认为,目前可以建立社会补农专项基金,基金来源是按一定比例从企业(包括城市国营企业、集体业、农村乡镇企业及其他企业),经营盈利中提取,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掌握和分配使用,主要是用于粮食价格补贴、农业生产投资和农村智力开发等方面。当然,这只是一种宏观的考虑。在执行过程中应采取哪些过渡性措施,采取哪  相似文献   

19.
“以工补农”是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乡村工业为依托,在农业内部,实行微观自我调节的一种手种。从经济较发达的江苏一些地区看,“以工补农”正经历着逐步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其特点和趋势是:1.“以工补农”的重点由分酉巴领域和社会公益事业转向生产领域,逐步变“输血”为“造血”“以工补农”的起步阶段,多数地方由于实力有限,经验不足,补农的主要办法是提取乡村办企业的利润,参加农民的分配,兴办一些社会福利事业,解决干部和有关人员的报酬。这部分资金,约占补农资金的70%左右。这种做法主要补的是消费,不能增加农业的直接投入,难以解决生  相似文献   

20.
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能否办好水利?地处雁门关外的山西省天镇县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天镇县是一个经济条件较差的财政补贴县。工业基础薄弱,又缺乏矿产资源,乡镇企业也处在起步阶段,以工补农用于发展水利事业的资金不足。近几年来,在国家水利投资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天镇县委、县政府从本县实际出发,制定了“抓效益,促发展”的水利发展战略方针,巩固了农业这个基础,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水兴粮丰的局面,从1981年实行责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