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截止2003年9月底,某县农信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不良贷款占比高出全社不良贷款占比十三个百分点。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隐藏风险巨大。作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防范。一、道德风险——反映了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责任。在农村有一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道德品质存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江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大力推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满足了农民生产所需资金,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受到了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好评。日前,笔者作了一次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3.
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小额信用贷款正在我国各地农村普遍推广,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也成为新时期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改善经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在当前我国保险机制、信用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小额信用贷款潜伏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为确保这项工作能长期、有效、健康地开展下去,我们必须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变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的现状,缩小城乡差距,人民银行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开展了推广农户小额信贷,创建"信用村"活动,取得了社兴民富的双赢效果.一是农民得到了实惠,推动了信贷支农工作向纵深发展.二是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激活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三是深化了金融支农服务,密切了农村信用社和广大农户之间的关系.四是有利于信用社规避风险,活化了业务经营.五是重塑诚信,培育了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5.
6.
为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规范操作运行,更好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农民不断增加收入,提出如下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村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简化贷款手续是拓展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解决农民贷款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的有途径。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本作通过调查分析,就如何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9.
佳木斯是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三江平原主体,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现有耕地1858万亩,农业生产以大豆、水稻种植为主。2002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截止2004年11月末,全市已评定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95个,信用户28885户。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新时期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农村信用社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借鉴国际通行的农户小额信贷做法,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适合我国农村特点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2002年以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总结了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农村资金短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作为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和金融创新,其实践和发展对于引导农村资金回流、促进农民增收、农村信用社增效、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等方面起着显著的成效,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河南省周口市为例进行实证考察和研究,探索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前,推广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是我国农村信贷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利社的好事、实事.但据人行湘西州中支最近调查发现,在推广实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中存在五种不良倾向,导致部分贷款使用不到位,应注意防止. 相似文献
17.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湖北省天门市农村已经实施了6年。随着农村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小额农贷的期限和额度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性,笔者最近就此选择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使用有一定代表性,且经济状况在天门属中等偏上的拖市镶许场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小额农贷在扶持三亚地区三农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缺乏风险保险机制、操作成本高、“信用环境”较差等制约小额农贷推广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三亚地区小额农贷的调查,提出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指导、国家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及人行和银监部门加大监督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发布《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后,对缓解农民贷款难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新形势下金融支农最实用最实惠的信贷工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这一办法未能及时调整完善,出现了许多与实际需求不适应的地方。本文在对扬州市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其亟待完善的方面以及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办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