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偏高问题就引起了国内外人口学家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发表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更是成为国内外人口学家聚焦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各级政府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治理也予以了高度的关切。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正常范围为103~107)。根据我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开始偏离正常值范围(正常范围为103~107),我国各次人口普查显示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攀升,1982年为108.47,1990年为111.14,2000年为116.86,2005年为118.58①.这个问题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地方立法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有关规定,分析、规类地方立法的主要类型,指出地方立法的效果及不足,提出了做好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注生育政策与人口结构的联动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切实加强计划生育、大力控制人口增长以来,在经历了近十多年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之后,当前的人口再生产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流动人口以及出生人口性别比“五大人口高峰”的相继到来。如果说20年前  相似文献   

5.
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长期人口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人口出生性别比出现了迅速、持续增高的现象和趋势,这对未来中国人口的发展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不同的性别比方案预测我国人口未来百年的发展状况,考察出生性别比偏高对人口总量、出生人口规模、总人口抚养比以及婚姻市场的性别比等产生的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会降低出生人口规模、加速人口老龄化以及造成婚姻挤压等人口后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型,解读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另q比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予以检验。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存在直接和间接双重关系;生育政策的刚性制约和一孩半生育政策赋予胎次和激化效应特殊含义:(1)一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区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显现“激化效应”;(2)政策的多样性使部分低位女胎与男胎一样受欢迎,使一孩半政策及二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产生“胎次效应”。可见,政策越强,低位和高位女胎都不受重视,均会遭遇人工流产;相反,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低位女胎所受的歧视程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7.
通过构建"胎次-激化双重效应"理论模型,解读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关联的潜在机制,并利用宏观数据予以检验.政策与出生性别比的失衡存在直接和间接双重关系;生育政策的刚性制约和一孩半生育政策赋予胎次和激化效应特殊含义:(1)一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偏高、一孩半政策地区二胎及以上胎次的出生性别比极度失衡,显现"激化效应";(2)政策的多样性使部分低位女胎与男胎一样受欢迎,使一孩半政策及二孩政策地区低胎的出生性别比趋于正常,产生"胎次效应".可见,政策越强,低位和高位女胎都不受重视,均会遭遇人工流产;相反,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低位女胎所受的歧视程度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8.
我对出生性别比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我在80年代初由北京大学选派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的奖学金到美国攻读人口学的时候,我一心想的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大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多又增长快,解决之途就是通过降低生育率减少人口增长。为此,我用心研读各种关于生育问题的理论、学说和方法,以加强自己对生育问题的认知。尽管我打算以中国生育问题作博士论文并没有如愿,中国生育率下降还是成为我在国内外发表的第一篇人口学论文的主题(Poston and Gu1987;顾宝昌1987)。出生性别比在我的脑海中根本不占位置,而在任何人口学的教科书中,“出生性别比”也就占半页的篇幅,介…  相似文献   

9.
有人认为:“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文化影响下,生育控制进一步强化了生男偏好”。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不是生育控制进一步强化了生男偏好”,而是生育控制使得生男偏好或愿望在较低胎次上提前表达出来而已。在没有生育控制的情况下,百姓可以通过多生来实现生育男孩的愿望。通常情况下,随着生育数量的增多,那些还没有生育男孩的夫妇的生男愿望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切,然而,一方面,这样的夫妇比例很低,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依据我国人口生育政策演变的史实 ,详尽地分析了现阶段人口生育政策的理论依据 ,并将 194 9年以来的人口生育政策划分为五个阶段 ;文章最后对未来人口生育政策的走向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已经施行了超过30年时间。为研究计划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本次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框架,结合理论和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和工具法,研究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性别比失衡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城乡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通过研究与对比可以发现,在市场化程度较低时,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是积极的;但随着市场化的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逐渐变得消极。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分析了广西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研究了女性的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以及受教育文化程度对性别比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性别比偏高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稳定的人口结构能为一个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持续为地区创造财富。我国为应对不同时期的发展问题,采取不同的生育措施来调整人口结构。虽然在过去一段时间内享受到人口红利所带来的机遇,但随着老龄化的日益严重,不得不逐步放开生育并由此造成一些社会经济问题。为应对生育开放带来的冲击,可参考国外相关举措,在政府宏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做出调整。  相似文献   

14.
根据日本经验试探中国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中国人口也已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生育率的持续下降,高龄化的迅速发展,已带来出生性别比失衡、人口“红利”期缩短等一系列问题。中国人口未来发展向何处去,决定于政府对未来生育政策的抉择;而如何抉择未来生育政策,又决定于对当前中国人口生育  相似文献   

15.
“三孩”政策的实施,是限制性生育政策逐渐放松的反映,从人口总体发展的角度看,“三孩”政策对调整人口结构、适应社会老龄化具有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文章系统探讨了在生育政策下人口规模与结构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首先,建立基于生命周期的分析框架,并解释生育政策、人口规模和结构、住房需求三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其次,采用2016—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对住房需求的影响,得出人口规模、老年抚养比、总人口性别比和城市化水平越高,对住房需求越高的结论;最后,提出大力开发“银发产业”、平衡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住房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社会治理凸显新特征,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人口发展形势呈现新格局,公民生育观念出现新变化.这一时期同样是生育政策调整和完善的“窗口机遇期”.2014年各地分别启动了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已经开启了全面二孩时代,这为出生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1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以来,对于中国人口形势的认识逐渐出现分化,在生育政策调整问题上的争论也逐渐增多。每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争论不绝于耳。而易富贤先生的《大国空巢》一书的出版更是将这种争论引向高潮。  相似文献   

18.
苏联时期,战争、灾荒和瘟疫等灾难性因素造成了极大的人口损失,一定程度上不当的社会政策使人口的发展形成了不利局面.20世纪以来,俄罗斯一直缺少指导人口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和体系性文件.20世纪早期,俄罗斯人口发展主要由社会经济发展和政局的需要而定,20世纪下半叶,人口问题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达到116.86.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是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全国2869个县级单位的五普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就全国来看,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使出生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经达到116.86。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升高是社会文化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全国2869个县级单位的五普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分析,就全国来看,妇女社会地位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影响最显著,其次是传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要切实提高妇女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使出生性别比恢复自然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