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国家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后,互联网银行应势而生。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微众银行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本文通过对微众银行发展模式的探究,了解互联网民营银行的经营动态。作为新兴事物,微众银行仍然存在自身的不足和外来的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仍然给我们带来希望,它代表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当前新常态的经济环境下,微众银行凭借其强大的网络资源和数据库优势现身于金融大市场中,成为我国首家开拓互联网金融的民营银行。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其适应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不仅自身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而且对我国整个金融市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微众银行运营实景上分析企业创新对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作用,在分析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与假设。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样本数据借助SPSS19.0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以微众银行为首的互联网小微银行企业创新对品牌形象及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影响关系,结合微众银行从产品服务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及品牌形象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周海燕 《商》2014,(39):161-16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银行金融业改革的深入,民营银行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民营银行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缓解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应清晰的看到,相比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民营银行在银行业中所占的份额比较小。因此,深入研究探讨当前民营银行的发展,对民营银行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村镇银行发展研究——以宜兴阳羡村镇银行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其发展现状、面临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经中国银监会批准的江苏省第一批试点村镇银行——宜兴阳羡村镇银行的调查、分析以及研究,提出了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时至今日,在互联网技术不断颠覆我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的同时,互联网银行这一名词也在不断刷新我们对银行业的认知,互联网银行的出现不但带来了共享、透明和开放的互联网精神,也给小规模借款者带来了新的融资渠道。互联网银行除了倒逼传统银行业改革以外,也在不断探索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深圳前海微众银行为例,来剖析互联网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伴随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不断创新、深化,开放民营银行被视为金融改革的新亮点。从发展趋势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民营银行已经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也为我国金融改革敲响了警钟,我国民营银行应抓住时机,探索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我国金融改革不断创新、深化,开放民营银行被视为金融改革的新亮点。从发展趋势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资产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民营银行已经日趋成为各国银行业的主流。但是,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也为我国金融改革敲响了警钟,我国民营银行应抓住时机,探索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开放,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日俱增。设立民营银行,不仅可以促进银行业的良性竞争,加快国有银行的改革进程,也能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民营银行在发展中不仅有机遇更存在诸多挑战。因此,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金融机制的改革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并提出了发展民营银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阐述民营银行的经营研究的概述,文中阐民营银行的发展历史、特征和民营银行存在的历史价值意义、以及民营银行的存在的现实价值等。本文研究首批试点典型的三家民营银行的经营业务模式并根据现阶段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民营银行在历经了二十年的蛰伏后,受益于大环境浪潮冲击下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面对发展中遇到的挑战以及自身经营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从民营银行在国内界定与经营特点入手,并通过发展历史和现阶段环境分析以及发展问题角度切入分析当下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并尝试性提出发展路径以期更多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对传统银行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直销银行应运而生。这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模式具有颠覆性特点。直销银行不依附于实体营业网点和物理柜台,却能为客户提供比传统商业银行更为优惠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线上金融重要平台,直销银行具有运营成本低、存款利率高等优点,已经成为各商业银行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直销银行的发展道路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与挑战,但其发展前景仍然带给金融业以新的希望,并会使得银行业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发展民营银行成为金融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银行业发展的研究,结合我国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环境,对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我国民营银发展问题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商》2016,(3)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银行保险业务在世界主要的经济体发展快速并且在自身的保险业务构成中占有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当前学术界主要是从信息不对称以及规模效益等方面对银行保险进行的探讨。但是,关于银行保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的方面而并没有综合起来考虑银行保险的发展特性。并且学术界对银行保险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正是基于上述问题的思考,笔者希望能从银行保险的基础特性和发展内涵来研究银行保险的发展模式,以及提出一些适合我国银行保险业务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宇琎 《商》2015,(1):193
我国的村镇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村镇银行如何去抢占市场份额空间,脱离了三农的初衷。文章认为村镇银行应该按照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趋势去迎合发展市场,这样既是回归了村镇银行的本质属性,又实现了盈利模式和商业化运作。  相似文献   

16.
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各国民营银行的数量不断增加,无论是在何种发达程度的国家中民营银行的地位已经超过国营银行,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认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民营银行将成为最为重要的一环。本文将从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发展探讨,问题分析三个方面就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银行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网络实体的线上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金,降低自身经营成本,打破传统银行局限性,促进银行业务的发展,具有简单、快速、安全、高效、低成本等优点.但也因其依赖于互联网,银行的发展仍存在先天性掣肘,我们以浙江网商银行为例,从互联网金融视角研究线上民营银行的创新路径,剖析浙江网商银行的经营优势,探究目前浙江网商银行业务发展中存在不足,为浙江网商银行更好地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月11日,酝酿已久的"民营银行"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十家企业两两联合,在上海自贸区、天津滨海新区、深圳前海新区、温州金改试验区,共设五家试点民营银行。作为银行业的新晋队员,民营银行会给银行业带来小幅度洗牌,打破垄断,加强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但它也会受到市场排挤,存在关联交易,流动性不足等问题,隐含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如何既能保证民营银行健康发展,又能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市场机制和严格监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民营银行发展的前提,更是经济发展的宏观条件。  相似文献   

19.
《品牌》2015,(1)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枢纽和核心,而银行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体系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的经济和产权结构客观上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银行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不断增长,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资本参与国民经济的程度有了很大提升。然而在作为国民经济核心的金融体系中,民营资本参与的程度却很低。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现行的银行体系及经营模式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也制约着民营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近年来要求成立民营银行的呼声越来越高。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描述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第三部分,分析我国民营银行的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银行保险:现状、成因及发展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年来,无论是金融理论界还是实际工作部门,银行保险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所谓银行保险狭义上是指银行作为保险公司的兼业代理人实现保险分销;广义上是指保险公司或银行采用的一种相互渗透和融合的战略,是将银行和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客户资源的整合与销售渠道的共享,提供与保险有关的金融产品服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从其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银行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协议合作,即银行与保险公司通过合作协议或非正式的合作意向建立合作关系,建立销售联盟。(2)由银行和保险公司合资成立新的金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