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培养与提升现代公民法律素质和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路径.应从法律认知、法治观念、法律信仰三个维度有步骤分层次地展开与实施法制教育.以活动理论为视角,完善活动机制,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法律认知教育、法治观念生成、法律信仰培育三个维度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法治化道路是经济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是国家法治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传统文化、现代法治环境等影响下,大学生普遍表现为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制观念的迷茫和法律态度的功利。优化法治环境、强化法律主体意识、深化法律教育等举措有助于大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任,最终实现法律信仰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法律信仰是法制社会最坚固的支持系统,是主观心理和客观行为两方面的统一,也是信仰主体与信仰对象的有机统一。塑造全民法律信仰是实现法治的必由之路,但由于法律文化因素,法律制度的某些失误和不完善,权大于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塑造法律信仰也充满曲折,只有从内在基础和外部条件两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塑造法律信仰,为建设现代化的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经济研究导刊》2008,(12):212-213
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说法,现代社会是一个日渐“祛魅”的社会。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日益世俗化和理性化。在这样的理性化的社会中。法律信仰的基础何在?作为人的信仰体系的构成部分。法律信仰源于人对其自身的信仰。它的价值在于确证了人类对正义和秩序的追求和向往,从而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终极意义的一部分:法律信仰也表征了法律作为人类的造物能够有效保障人类实现正义和秩序的价值理想,从而使人类从对神的信仰转向对人的信仰。实质上体现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对于缺乏法治传统的中国来说,建立人们对法律的神圣体验与对人生终极目的与意义的献身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决议将在实践中开启社会主义国家依法治理的新纪元!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准则,因为没有法治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制度红利。国家就像一个交通拥挤的城市,而法律就像红绿灯一样,通过交通秩序提高车行速度,从而使有限的空间产生更高的效率。以此为例,我们就看到了“制度变量”的两大基本要素,其一要有规则,其二要有遵守规则的社会道德。其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法治与德治,法治为主,德治为辅,二者相辅相成。法律信仰是社会公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在我们这样一个自身民族传统文化和法律文化底蕴浓烈的国家,如果总是用外国的框框来强调、强迫人们树立对法律的信仰,而不是我们自己文化里应有的信仰,那最终的结果无非是形成一种肤浅的、表层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7.
王毓南 《经济师》2007,(9):140-141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有助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其综合素质提高,树立法律信仰,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从而加快我国依法治国之进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立国之本、立党之源。“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根基牢固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高举。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弄清少数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积极探索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基本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加强法律信仰教育抑制青少年重新犯罪心理的产生,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仰,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行为。中国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问题。加强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要完善法律信仰教育内容、改善法律信仰教育方法、加强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法律信仰教育和完善家庭法律信仰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就我国现实而言,民众对现行法律体系的遵守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民主法治尚有一定的距离,其中的关键在于制定出来的法律没有得到民众的遵守,这无疑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来说,培养民众的守法意识,建立起民众对法律的信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济师》2017,(8)
确立大学生法律信念而非法律信仰在当前既有理论必要性,又有现实必要性。然而确立大学生法律信念并不是简而易行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艰巨复杂、意义重大的工程。在建设中,应当正视存在的诸如官员违法乱纪、司法受质疑争议、高校法治教育课程问题重重以及大学生权利、义务意识不足等阻碍性较大的现实困境,与此相对,应以改革大学法治教育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公务人员的法律素养为关键,以健全法律法规和完善法律援助体系为根基,促进大学生法律信念的确立,进而影响更多的普通民众,推进依法治国进程。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法律的地位推崇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依法治国,既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按其内在规律运行的必然选择。根据“十五大”确定的依法治国方略,1998年底,深圳市委作出了《关于加强依法治市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的决定》,提出了要再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把深圳建设成社会主义法治城市的宏伟目标。为此,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城市,营造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法制环境。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已经成为特区建设有…  相似文献   

13.
陶波 《经济研究导刊》2008,(11):118-119
依法治军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顺利实现我军“三化”建设的总目标的内在要求,而军事法律信仰则是实现依法治军的内在驱动力,依法治军从根本上取决于广大官兵法律意识的高低,法律信仰的有无。而法律意识在民众中的传播和扎根,法律信仰在社会主体中的逐步培育,法制教育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和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可以说,依法治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事法制教育的实质效果。  相似文献   

14.
法律信仰缺失的传统因素包括:传统伦理社会缺少个体意识和权利意识,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厌讼心理,法律工具主义取向和权力本位的价值观;现实因素有:现行法律不完备,司法腐败,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司法人员的低素质。培养法律信仰的途径主要有:培养公众的规则意识、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完善立法,提高司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道德品质,加强法律的宣传教育等。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团体,他们不断进行摸索与改革,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在地域辽阔的大国中实现法治社会是人类政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诗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要进行依法治国,明确提出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变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目标要求.实现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其目的是唤醒社会公民主体意识以及公民的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还要让他们注重自身的利益与独立人格,在他们对法治的思想中使权利本位占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由此来引起他们从心中对法治产生依赖与敬畏之情,同时也能更加深入的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对法无比的忠诚信念.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大会主题,这在我党中央全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构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蓝图,是我党建设法治中国的宣言书和总纲领。在全党全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关键时段,为什么如此强调法治建设,为什么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一个必须搞清的问题。笔者认为,这里面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强烈的现实需要和充分的未来考量。  相似文献   

17.
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对一种主义的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 ,它反映的是人们精神的追求和寄托。自从“法轮功”被取缔后 ,人们议论最多的是为什么那么多人信仰“法轮功”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搞了一个调查。现就目前干部职工的信仰问题谈些认识。目前 ,新形势下的企业干部职工在思想信仰上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干部、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依然坚定 ,但有所淡化。经过党的多年培养教育成长起来的广大干部和党员在新的形势下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依然坚定 ,但出现了淡化的趋势。譬如 :有的只重名利地位 ,忽视思想的改造 ;有的看到腐…  相似文献   

18.
正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明确提出了实施依法治国的战略意义、奋斗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我国,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规和所有行政法规都是由政府来执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核心是依法行政,而首要就是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政府。一、树立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将法治的诸多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法治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目标。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步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无疑,依法治国将是我国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时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要任务。 一、必须正确把握依法治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要正确把握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战略目标,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以法治国,就必须不断加强各项法律制度建设,同时要不断增强全民族的法治观念。这种法治观念,应当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突出全体人民依法管理国家的政权性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突出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极大权威性,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法治中国,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法律的权威从何而来?它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而法律只有被信仰,成为坚定的信念,才能内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当今社会,法治理念尚不牢固,"情大于法"、"权大于法"问题仍很突出,许多市场主体遇事首先想到的是"托门子"、找关系,而不是讲法治、走程序;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行业性垄断、区域性垄断普遍存在,个别市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