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出口、消费和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本文通过对1998年以来出口环境、收入与消费和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 ,认为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净贡献率将进一步下降 ;随着新旧分配格局的转换 ,居民收入增幅开始下降 ,不同层次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 ,居民总体消费倾向降低 ,影响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以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理所当然成为政府的首选。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13,(5):144-158
<正>一、引言在中国,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驾马车。近年来,投资和出口对GDP的贡献较大,而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则逐年下滑。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三驾马车中,世界经济复苏放缓,出口呈下降趋势,过度投资所带来的产能过剩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只有拉动内需特别是提高消费需求才  相似文献   

3.
一、湘潭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大 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各不相同,从我市实际情况来看,2007年,以支出法计算的GDP总量为526.81亿元,其中,最终消费总量为252.28亿元(包括:居民消费206.94亿元,政府消费45.34亿元),占GDP的47.8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2%;资本形成总额为238.53亿元(包括:固定资产形成188.97亿元,存货增加49.56亿元),占GDP的45.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9%;净出口为36亿元,占GDP的6.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通过比较,消费和投资两项占到我市GDP的93.1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3.1%,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相似文献   

4.
一、正确认识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们一般认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较大。但是,在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经济增长贡献率即某一需求年新增额占 GDP 年新增额的比重)之后,发现除极个别年份外,最终消费需求始终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  相似文献   

5.
陶士贵 《新金融》1998,(12):13-16
在国家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同 时,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消费信贷已悄悄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近期大家提及的热门话题,其出现必将改变我国民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同时也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一种挑战和革命。 一、当前发展消费信贷的必要性 发展消费信贷有利于8%目标的实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东南亚各国货币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相对提高,不利于我国商品的出口,这从今年出口增幅下降中可以看出,因而保证8%的增长目标只能依赖消费与投资。90年代以来,消费需求相对于投资、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逐步增强。据有关部门测算,1978年至1996年我国GDP每年平均增长1360亿元,其中,消费需求的贡献率为61.7%,投资的贡献率为34.7%。也就说消费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能拉动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以上,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不到0.4个百分点。可以说,  相似文献   

6.
赵萍 《中国金融》2012,(10):73-75
从扩大消费角度看完善消费金融体系的必要性尽管从消费、投资和出口三者关系看,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将超越投资,在近十年中首次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但是消费持续增长面临收入增  相似文献   

7.
一、对我国消费需求现状的分析本文搜集了消费、投资和出口的有关数据(见表1),可以看出,消费率、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以及消费对GDP增长的拉动率不断下降,从1996年的59.2%、60.1%、6.0%下降至2006年的49.9%、39.2%、4.3%;而投资率、投资对GDP的贡  相似文献   

8.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在我国这"三驾马车"跑得快慢不均,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现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健康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消费拉动,消费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负面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因此今后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以扩大消费需求为着力点,逐步提高消费率,促使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运行,从而保障我国经济能够长期自主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0年经济金融形势回顾2010年中国经济实现10.3%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投资、净出口及消费的快速增长。在三大经济增长引擎中,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4.8%,推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7.9%,拉动GDP增长0.8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经济增长仍然依赖投资拉动。  相似文献   

10.
未来十年,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投资、出口和"人口红利")的衰减趋势不可避免,所以国家将把扩大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将由以前的需求约束型向需求和供给双约束型转变,即在需求动力不断衰减的同时,受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加剧、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大宗商品进入高价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但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效力甚微。因此分析制约国内居民消费增长率的因素,寻找提高消费增长率的途径,提高消费增长率,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拉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基础和有效途径,对经济增长起着直接和最终的决定作用.也是缓解经济剧烈波动的稳定力量。消费偏低、消费需求不足,一直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问题。去年以来,受世界经济放缓等多种因素影响,出口增幅大幅度回落.投资增速也出现下滑势头。  相似文献   

13.
祁京梅 《银行家》2005,(3):110-113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 但是2004年上半年,经济运行中存在投资和出口快、消 费慢的问题。进入三季度以后,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作 用下,部分行业投资过快增长的局面被有效抑制,但消 费需求增速不断加快,投资和消费不协调增长的问题有 所改善。2004年全年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将达13.1%, 比2003年提高4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率将明显高于2003年。预计2005年消费品零售额增速 将略低于2004年,但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呈 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扩大消费,实现经济发展由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消费需求增长相对滞后,不利于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当前经济工作的着力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格局。  相似文献   

15.
邓敏 《金卡工程》2010,14(4):271-272
改革开放32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有关消费经济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起来,城镇居民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清晰地认识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要从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转变到投资、出口、内需协调拉动,最终落实到依靠内需、刺激国内消费上来。这就需要我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统筹安排精神与物质生活的协调发展,促进消费和谐,社会和谐,以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6.
消费、投资、出口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2000年以来吉林省经济发展的数据通过灰色关联度模型理论揭示消费、投资、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联程度,比较分析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为正确处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受国际金融危机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形势更加严峻,经济增长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金融危机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应由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转为依靠内需和消费带动。  相似文献   

18.
一、信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分析 信用消费信贷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产品销售,刺激投资,扩大乘数效应,带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经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已经开始从短缺经济到剩余经济,国内需求不足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刺激有效需求可通过扩大消费、投资和出口三大措施来实现。而在市场经济下,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大。在我国,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约占80%左右,政府消费只占20%,因此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不断下降,从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36.1%,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下降速度更快,由15.1%下降到5.5%。在调投资、减顺差的宏观经济背景下,研究消费问题特别是占全国57.01%人口的农村居民消费问题,对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