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区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投资地区和投资类型考察了最低工资标准、劳动力素质对FDI流入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最低工资上涨对FDI流入规模呈现正U型影响;最低工资上涨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大FDI的流入规模。在东部地区,最低工资上涨对FDI流入规模呈现倒U型影响;而在中西部地区,最低工资上涨对FDI流入规模呈现正U型影响。最低工资上涨通过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大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FDI的流入规模;而对技术密集型FDI的流入没有影响。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当前的最低工资制度、人才发展战略以及“引进来”战略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力外移的浪潮不断高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中国劳动力外移的数量同样迅猛增加,对中国经济的作用日趋彰显。本文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利用1984—2004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劳动力外移和对外贸易进行了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结论:我国劳动力外移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原因视不同的产业分别呈替代和互补关系,从而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的影响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和投资等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争论主题.本文以对外直接投资的对外贸易相对有效性为切入点,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价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于对外贸易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将数据包络分析与预测技术相结合,预测了相对于对外贸易有效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 2000 ~2016 年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贸易对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为先抑制后促进,两者之间为 U 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亦是如此,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转型期。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影响均为先抑制后促进,但二者同第三产业之间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人均GDP 的提升、技术的持续进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均能对产业结构优化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进一步推动产业机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外贸易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我国出口贸易对经济的增长作用一直非常显著,因此对贸易出口量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依据国际贸易理论,对贸易“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引入极值边界分析方法(Extreme Bounds Analysis , EBA ),采用2003~2012年省际区域面板数据,对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各省外商直接投资、进口额、工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收入、最终消费是我国货物贸易出口量的“稳健性(Robest )”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制造业 2006 ~ 2016年的微观数据, 本文利用匹配法估算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 分析了当前出口贸易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工资差距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 (1)在技能劳动力和非技能劳动力领域, 它们具有的工资差距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2) 出口贸易的发展能够提高公司对非技能劳动力的需求, 提高非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水平, 并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具有显著作用; (3) 技术进步对技能劳动力的相对工资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即技术进步具有技能劳动力偏向型特点, 会增加技能劳动力与非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因此应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加强企业以及产业的技术升级, 并减少工资差异促进薪酬合理化, 从而使我国经济更为平稳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声音     
《中国纺织》2011,(10):49-49
棉纺 棉纺协会目前正在统计转移产能、企业、设备、投资的情况。进行产量调研,市场调研。集群的解剖。新疆地区棉纺资源很多,另外就是福建转移到江西,河南承接浙江。产业转移面临着用人问题。承接地的劳动力培训问题,比如新疆,劳动力是有,但是劳动力素质及水平都需要提高。此外还有转移当地的资源问题,劳动力成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问题:基于劳动力队伍素质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安全生产中的劳资谈判模型和工资与安全水平决定模型阐释了劳动力队伍素质对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影响的作用机理。在回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和煤炭行业劳动力队伍素质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证实高素质劳动力队伍有利于企业改进安全生产,而低素质的劳动力队伍不利于企业搞好安全生产。本文的结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农民工队伍比重越来越高、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和教育培训滑坡等原因,导致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下降,进而阻碍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9.
探析促进就业目标下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技术进步的内涵与功能,分析了技术进步促进劳动力就业时间差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的技术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成本比较优势的机制在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仍然发挥作用。中国工业的比较优势主要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由于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将继续存在,同时由于劳动力供给大大超出劳动力的需求,中国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将能够长期保持下去。但是,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是相对的,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种优势并不明显。企业办社会和人浮于事等大大抵消了劳动力便宜的优势。所以,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高度重视提高劳动生产率。制造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低,虽然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也有消极作用:一是在国际贸易中,导致国民福利的流出;二是限制了低收入阶层的购买力,抑制了国内需求。逐步提高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人口红利衰减是否推动了贸易转型值得研究。本文采用全国人口普查(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城市人口老龄化指标,实证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出口贸易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引致的城市人口结构变动会显著促进出口贸易转型,沿海城市与外资企业的出口贸易转型尤为明显。究其原因,城市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要素成本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前者表现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后者表现为科学技术投入促进技术进步,而新企业进入和在位企业一般贸易方式占比提高也为人口老龄化促进贸易转型提供了微观解释。进一步,基于出口边际效应和比较优势分解的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促进贸易转型主要体现在出口集约边际,并且多集中于年龄增值认知技能密集型行业。本研究对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协同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由于各地区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环境条件的不同,造成了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相时较少的严重不均衡现象.通过选取不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条件、政策因素、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素质等指标,对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差异性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聊的区住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可以通过调整吸引外资政策,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政策措施,来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以促使FDI在东、中和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外资出逃、贸易萎缩等问题引起广泛担忧,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对外贸易的关系及二者对东道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问题再次受到重视.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了中国东部地区FDI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东部地区FDI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中国东部地区对外贸易是FDI的格兰杰成因,对外贸易与FDI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研究还表明,对外贸易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向推动作用,FDI虽然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起着负面影响,但作用力度很小,聊与对外贸易的交互项则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的素质决定其国家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途径,进而决定其竞争力.而劳动力的质量则决定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效果.同时指出,我国目前尚存在许多人力资源开发和投资上的不合理之处,这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纺织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是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产业,绿色壁垒对于我国纺织对外贸易的威胁日见深化。文章介绍了国际贸易中纺织贸易绿色壁垒的产生、基本内容及特征,并在客观剖析我国纺织对外贸易绿色壁垒产生的影响和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效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从2013年起, 我国已经连续5 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在促进我国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 “机器换人” 引发的制造业劳动力失业问题也引起广泛的争论。 本文运用我国 2012~2017 年工业机器人进出口数据, 依据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等理论分析了工业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在我国各省份地区, 工业机器人对整体制造业就业有显著的破坏效应, 在沿海省份地区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非技术劳动就业的破坏效应尤为突出。 并且, 在我国要素扭曲度较高的省份地区, 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就业的破坏效应相对更大。 因此, 为了缓解这种破坏效应, 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加快制造业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 提升制造业非技能劳动力技能水平, 提高要素市场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作为煤炭企业 ,要抓住当前国家对全国小煤矿关闭整顿的有利时机 ,积极主动地研究煤炭企业的发展机遇、改革措施 ,积极实施人才战略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全面提高职工素质 ,努力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 ,为煤炭企业的改革发展、巩固能源工业的基础地位和全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作出贡献。首先 ,要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 ,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煤矿工作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工作 ,各种操作要领、各种安全规定和对井下自然环境的认识、了解和判断 ,都不能有半点的水分 ,否则 ,一旦失误就会违反规程 ,就会出事故 ,人命关天之事不重视是不行的 ,重视…  相似文献   

18.
伴随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迹象的不断出现和强化,什么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已经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而这一问题判别的最重要科学依据则应该是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分析。本文采用新近发展的空间面板模型,在测度要素配置对本地经济发展直接影响效应的同时,还测度了要素配置对其他地区经济的间接溢出效应,以判别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进步等资源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效果。结果表明:在过去的13年间,劳动力对三次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第二产业的正向直接效应显著,但伴随着显著且更加严重的负向溢出效应,总效应显著为负,而对第三产业的正向直接效应和正向总效应显著;技术进步对三次产业的促进效应均显著。由此可见,劳动力不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说"不存在有效的科学依据;固定资产投资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行之有效的驱动力量,但不是在第二产业而是在第三产业;技术进步才是驱动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实现产业升级的方向和必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国内科技及采矿业较为发达的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省份层面的就业量以及煤矿智能化水平,通过基准回归分析了煤矿智能化对就业的影响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化采矿能够显著提升采矿业就业;异质性检验发现,智能化采矿对东部具有显著影响,但中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最后结合背景,提出促进智能化采矿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包括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及加大创新力度以提升智能化采矿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