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目前村民自治存在自治意识不强、自治体系不健全、参与村庄建设的内源动力不足以及村民自治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加强村民自治主体意识、改善村民自治机制、优化乡村治理制度、构建自治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增强主体自治效能,使村民自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作为一种村庄基层民主实践和制度形式在我国已经推行了20多年。根据调研,可以就我国村庄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状况作如下总体判断:村民选举和自治制度作为一种民主制度形式导入到乡村社会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村民自治实践已经进入了一个健全选举规范、深化自治内涵的新阶段;我国村民自治实践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尚存许多问题,主要为制度框架问题和具体运作问题两大类。前者表现在目前涉及农村治理和村庄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没有真正把村民作为自治的主体,严重挤压了村民自治的空间。后者涉及到在具体操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批懂经营、善管理的经济精英参与村庄治理,发挥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很多地方形成"富人治村"的乡村治理模式。本文采用多案例分析揭示经济精英参与影响乡村治理绩效的作用机制及条件。经济精英由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机驱使采取体制内或体制外参与方式影响乡村治理绩效,其效果依赖于主体素质、村民自治制度及信任关系等条件。本研究可以拓展精英参与村庄治理的理论研究,并为促进经济精英积极参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村民选举中的贿选是现阶段村民自治中一个棘手的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与以往关注导致贿选行为产生的经济、政治以及环境等原因不同,本研究以浙江西部37个行政村的调查为基础,从农村居民对选举投票的态度出发,考察了倾向于接受贿选的村民的社会资本因素。研究表明,村民的制度信任、人际信任、社会网络和村庄共同愿景对村民的选举投票态度有显著的影响,制度不信任、人际信任度低、社会网络少和村庄共同愿景不强烈的村民更可能是中间投票人,也更倾向于接受贿选。加强村民社会资本的构建可以减少贿选行为。  相似文献   

5.
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重塑中国农村政治主体的革命.通过村民自治,中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受到启蒙,政治参与意识空前活跃,民主政治的素质也在民主程序的操练中得到提升,农民政治人格日益重塑成型,这将极大撼动中国农村社会非民主化的社会文化根基,促进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发展.所有这些也必然要求村党组织自觉适应当前村民自治的大环境,积极探索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新路径,有效领导和有力推动村民自治、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心理—态度—行为为分析框架,通过浙江等六省部分农村的数据,探讨了村民一般效能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与其在村级选举参与态度的关系,探索了村民自治参与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村民人口特征变量的基础上,村民一般效能感与其选举的参与态度有关,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在其一般效能感与选举参与的关系可起了完全中介作用,村民一般效能感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村民政治效能感对其选举参与的影响程度受到村民政治信任调节。在理论上,研究对村民选举参与问题作了心理角度的解释,对全面理解村民选举参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上,研究得到的结论为村民选举管理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村民自治符合我国国情,有力促进了村民事务的管理,推动了村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村民自治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村干部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存有误区、村务公开不到位以及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应从深入理解村民自治的重要地位、村务及时真正公开、进一步理顺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正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村民自治是我国1987年在《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中明确指出的,该办法的出台旨在通过支持村民民主自治促进我国农村的全面发展。但在推进村民自治化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农民在自治过程中还是存在责任意识和经济理性淡薄的问题,农民之间缺乏信任和合作,缺乏公共至上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农民自治过程中采取的民主方式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和仪式性倾向,缺乏发展性的增长。这些问题的出现表明现阶段在通过村民民主自治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从制度方面给予支持,还要注重对农民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四项制度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安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村民自治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四个民主"结构性失衡、自治主体缺位、自治组织行政化倾向明显等困境。因此,发展协商民主,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当下解决村民自治制度有效运转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村委会行为倾向考察与分析——以鲁东南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职责的重心在于村庄自治性事务,服务于村庄、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是其核心功能.然而,个案考察显示,村委会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选择性、自利性倾向,背离了自身职责与功能.其原因在于村民自治中决策、管理与监督环节民主建设滞后、村民自治物质基础薄弱、基层...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村民自治发展很快 ,但总体质量不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正如研究村民自治的专家党国印先生所指出的那样 :“事实上 ,如果做实际调查 ,就会发现我国目前乡村民主自治开展得并不尽人意。”因此 ,如何提高村民自治质量 ,便成为目前进一步推动村民自治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限于篇幅 ,这里仅从政治学角度对提高村民自治质量问题进行探讨 ,以就教于学界同仁。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因素很多 ,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宗族的等诸多因素。其中影响村民自治质量的政治因素主要有 :(1 )乡镇村党组织对村民自治过程的过分干预、乃至对村委会…  相似文献   

12.
研究通过对在乡村治理结构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情况的考察,分析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遭遇到的困境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整合村两委资源、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对策破解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治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D村的旧村改造为例,考察了旧村改造过程中村庄的公共财政政策以及公共财政的运作过程,透视了村庄公共财政运作过程中的村民参与方式,分析了村民参与财务管理对村庄治理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相关若干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集体行动理论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解释村庄特征影响村民形成集体行动,进而分析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内在机制;利用CGSS村级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理论假说.研究表明,村庄规模显著负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村庄密度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而基于宗族结构的传统社会关联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村民自治关键:农民组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村民自治实际上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参与影响执掌村域公共权力的村委会活动,如村委会选举、村务决策、村务监督;二是将村民委员会作为一个不同于县乡等地方行政区域的地域性自治平台,农民通过各种自组织开展自治活动。以往我们对村民自治的理解只限于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是一种误解。村民自治,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可归结为农民政治组织化与经济组织化的发育问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制度应该促进而不是束缚这一趋势。  相似文献   

16.
村治是各权力主体在村庄内部交互作用的过程。自1980年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分化,各种民间组织重新兴起,并在村民自治的背景下成为村治中的重要力量。民间组织对村治的参与,一方面提升着村庄治理的民主化程度,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村级组袅权威的衰落,给乡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此,重建村级组织权威,实现民间组织的制度化参与,对于乡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对提升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行为的综合影响,明晰村民参与行为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村民积极参与,可持续以相对较低成本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方法 文章基于社会资本与政府规制整合视角,收集云南省278位村民的调研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探讨村民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并采用Process插件检验政府规制在社会资本影响村民参与行为中的调节作用。结果 (1)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社会资本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2)道德责任感与群体认同感显著正向影响村民参与行为,并在社会资本与村民参与行为之间均起部分正向中介作用;(3)政府规制在村民社会资本与其参与行为之间部分起调节作用。其中,激励型规制起负向调节作用,存在对社会资本的挤占效应;而约束型规制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应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提升村民社会资本、提高村民的责任意识和群体认同感,减少激励型政策的挤占效应并慎用约束型政策,引导村民逐步实现自治,从而提升村民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就业,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通过对湖北东北部一典型农村深入调查,发现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主体意识弱化、传统乡村秩序被打破、村民自治缺乏主体力量、村庄关联度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这给农村发展与社区治理带来诸多困境。城市融入的重重制度障碍,使得大部分农民工并不能真正融入城市,最终一部分高龄农民工仍要回到农村。村庄精英的流失造成农村发展的困境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伴随基层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民主选举已成为村民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村庄治理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乡村利益关系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少地方的村庄选举中出现了村干部共谋行为。本文以山东省S村换届选举为例,对村干部选举共谋事件中的宗族关系、权力制衡与乡镇政府行为做了分析。研究发现,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对村庄民主发展和村庄治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包括堵塞年轻精英进入村庄治理的渠道,削弱自治组织的治理权威,恶化村庄治理的整体环境。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的产生是传统与现代、正式和非正式规则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对内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对外则具有相当的排斥性,虽产生于选举过程,却作用于村庄治理的长期实践,必须加以重视。从根本上说,遏制村干部选举共谋行为需要从内外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增强乡村社会自身的制衡能力,发展壮大村民自组织,以有组织的村民群体牵制少数几个村干部的联合行动;二是要增强外部权威的依法监督和干预,提高违法成本。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和核心,我国农村基层自治选举机制中存在的矛盾是基层民主实践的矛盾,直接影响了村民民主自治的有效实现;村委会选举质量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政权的巩固,也是实现依法治国和基层民主的重要条件。村委会选举实施30多年来,选举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全国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对于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从农村基层自治中多元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乡镇府与村委会之间的矛盾和选举主体村民政治冷漠的矛盾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高效的农村基层自治选举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