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杨俭英 《发展》2003,(5):65-66
投资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投资环境也就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由于各个地区的情况不同,改善投资环境的切入点也各有侧重。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对人类活动极其敏感,这成为西北各省区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性障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省在加快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同时,积极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并将其作为改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对于西部来说,没有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就不会有投资环境的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3.
长江黄河发源于西部,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水源地。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加强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工程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时,开发流域水能资源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也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古往今来,人们利用水利,治理水  相似文献   

4.
丁鸣 《开放潮》2003,(2):25-26
据新华社报道,最近,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致信内蒙古自治区领导,认为沙产业是内蒙古的优势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沙产业是内蒙古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  相似文献   

5.
6.
龙山县已纳入国家西部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县,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上大项目,求大发展,根据龙山县情,笔者认为,应突出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抓好“节、封、管、造”,突出在扩大森林覆盖面上下功夫   抓生态建设,必须把发展林业、扩大森林覆盖面积摆在重要位置。从龙山县过去的经验看,实行“节、封、管、造”并举,是扩大森林覆盖面的有力举措。一是大力推广节能工程。龙山县每年消耗林木 19.4万立方米,其中农户烧柴烧炭占 17.3万立方米,因此,解决农民烧柴问题,是搞好封山护林的关键。 1998年以来,龙山县大力推…  相似文献   

7.
8.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历史进入新时期的必然选择,是人类从以往过失造成的严重后果中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极端重要性后所选择的正确道路,它关系到社会进步和人类的生存。对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和相对重要的玉树地区来说,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10.
11.
“十一五”期间,我省特色经济发展必须紧紧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增强和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突出产业,资源和经济特色为基础;以增强产业整体素质为核心,加快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步伐;优化产业布局,有效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实施名牌战略,  相似文献   

12.
13.
14.
蓝图绘就 四川省相继出台一系列措施,抢占西部开发的制高点,努力把全省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据四川省省长张中伟介绍,到2010年,全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赶上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将由目前的25:42:33调整到13:48:39,城市化水平达到30%;年流入长  相似文献   

15.
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西部地区人民期待开发、参与开发的热情日渐高涨。西南大省四川的春节今年格外热闹.报纸、电台、电视上频见公益广告:“西部大开发。四川应该抓机遇”。德阳市委干部刘海峰说:“四川有充足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不应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应该发展有四川特色的优势经济.增加科技含量,把四川经济推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6.
曾经一度,人们为内蒙古属于东部还是西部争吵不休,在最初的西部开发名单上,并没有内蒙古的名字,直到最后一刻,内蒙古与广西才踏上西部开发的班车。而正是乘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内蒙古人民创造了GDP增长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的奇迹。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在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 ,本文结合区域特色经济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用途 ,建议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系统论观点来弥补经济学对经济发展思路研究的不足 ,同时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 ,指出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根源之一是区域经济发展内外力作用的不协调。本文还介绍了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情况 ,分析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三个特点 ,这对西部经济发展、尤其是城市、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文章最后围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从系统内外力协调作用的角度 ,就实现西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路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