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格局,使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给中心城区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压力,限制了北京综合承栽能力的提升,影响到北京的可持续发展.东京、巴黎等都通过建设"副中心"解决了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矛盾.北京应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启动建设京西副中心、通州-亦庄副中心和顺义副中心,打造分散疏解中心区功能的重要空间栽体,解决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矛盾.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北京已成为我国"城市病"最为典型和严重的城市。北京"城市病"的主要成因,不是全行政区的人满为患,而是中心城区的人挤为患。要缓解北京"城市病",关键在于大力疏解中心城区的功能、避免过度集聚。这不仅需要立足北京市域、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实现城市功能在市域内的合理布局,还需要与京津冀城市群联动发展,实现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等在城市群中的较均衡配置。没有一个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谢智敏  甄峰  张姗琪 《城市发展研究》2021,28(10):48-57,封2,封3
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就业空间的精细化研究和规划带来新的契机,以手机信令数据为基础,融合多源数据手段,通过多尺度GIS空间分析、单中心与多中心模型验证、规划对比分析与二元逻辑回归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城市就业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并以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实证分析对象,主要结果如下:①随着空间尺度的不断缩小,就业空间结构的多中心性初步显现,城市外围的大厂新村与徐庄高新区基本形成副中心,但新街口主中心依然强势,与其周边地区呈现出紧密粘连的一体化特征.②城市规划与现实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带缺乏就业人口集聚,中心体系规划中的主中心发展较为滞后,需因地制宜持续强化多中心空间结构.③在就业空间主中心—副中心—密集区—稀疏区不同层级之间,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与空间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应着重在多类型交通协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与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我国首都可持续发展的产物。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功能及其效应,有利于特大城市在优化城市发展模式中积累经验,对将通州建成副中心示范区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北京市2012~2016年各区的人口与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空间相关性指数和分形理论等方法探究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效应,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北京城市副中心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初见成效,人口集聚的经济导向性明显,但人口集中度与经济集中度的变化存在差异。(2)通州区构建了"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保障了人口和经济的稳步集聚,但南北差异较大,辐射带动作用有待加强。(3)北京城市副中心在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与雄安新区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翼",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一核、双城、两翼、三轴、四区、多节点"新的空间格局,加强了京津对河北省各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后,从管理机制、内在要素间的关联性方面提出了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布局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各种功能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形态,这种空间布局是否合理,是影响城市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国际大都市,尤其是具有国家首都性质的综合性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来看,这些城市都通过构建“多中心”空间格局,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目前,北京“单中心”发展格局未能突破,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功能布局的不合理已经成为制约首都城市运行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站在首都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城市功能建设的战略高度,加快推进城市空间格局的优化调整,引导各类城市功能和合理布局,显著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有效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6.
引言 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自然资源,在经济、民防、环境等建设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各大经济圈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均存在城市日益发展中用地严重不足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这些中心城市交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缓解中心城市发展中的多种矛盾,使地上、地下协调发展,是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快速推进"市府东移"战略背景下,科学认识通州城市扩展的驱动机制,并准确把握新设"城市副中心"后城市扩展的可能情景及其空间管控政策,将对顺利实现首都功能空间重构与有序增长产生重要的支撑价值。通过构建空间逻辑斯蒂模型和元胞自动机城市扩展模型,阐释了通州城市空间扩展的基本机制,定量模拟与评估通州沿袭既有规律的发展情景和城市副中心建设情景,研判城市空间增长所面临的各类风险,进而提出了新时期通州城市有序扩展的空间管控建议。研究发现:1)受全市单中心圈层式布局的影响,通州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重点区与人口集聚区均高度重叠于通州新城与近亦庄新城乡镇,共同驱动城市扩展空间格局的形成;2)城市副中心建设情景将进一步增加通州新城的城市扩展速度,与沿袭既有规律的发展情景相比较建设用地的扩展重心将往东北方位移动近4km、通州新城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景观破碎度指数增加,呈北部连片蔓延、南部趋于相对紧缩的城镇发展格局;3)科学运用城市发展的空间管制方案、规划引导作用和空间发展战略,严防城市连片、蔓延和单极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北京城市写字楼2009年调研数据的空间统计,研究北京市办公业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模式.研究发现:北京市写字楼总体呈现集聚的空间分布模式,分布重心向北倾斜明显,主要分布方向为"西北-东南",空间离散程度逐渐加大,显有逐渐向近郊及远郊推进的趋势.同时,北京市写字楼的空间分布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的过程,"西北-东南"向的空间格局标示着北京城市办公功能空间布局的主导方向;其演变模式先后经历了离散-极化-扩散-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中心城区内部已形成的办公集聚区的空间承载量有限的情况下,办公活动将向外扩展,办公活动郊区化将对缓解中心城区高度集聚、平衡城区与郊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和优化城市功能空间分布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政府提出将"集中力量、聚焦通州,尽快形成与首都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国际新城",将通州新城的战略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从分析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必要性出发,结合通州发展实际,剖析了通州建设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基础与条件,并重点对城市功能提升、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城市管理体制创新等四个战略层面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部区域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空间结构的现状是“单中心”的,城市中心区“一极独大”,承担了过多的城市功能。北京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不能完全依靠城市中心区,而应当发挥市区、平原、山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形成市区、平原、山区联动机制,从而为市区产业升级开辟空间,为平原发展创造机会,为山区涵  相似文献   

11.
城市管理者寄望以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缓解北京中心城区产业与人口的过度集聚,有效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但通州区作为北京最早确立的重点新城之一,并未能摆脱产业发展滞后、"有城无业"的"卧城"形象。为弥补定性分析的不足,采取多元回归、面板模型等定量方法对2000~2010年通州区产业发展特征进行剖析,发现其产业发展依赖工业与房地产的双轮驱动,但工业产出边际效益低,区域内部存在产城错位现象;以土地利用类型衡量,产业发展要素投入不足等特征。进而,提出了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若干政策建议,以期更好指导通州"城市副中心"建设。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市场调控:基于城市规划与地价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划通过改变城市布局有效地调控了房地产市场。通过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来调控房地产市场是政府的职责所在,空间寡头分析表明,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推动城市中心区域和城市副中心的联系,产生商圈融合效应,推动房地产价格的上升;郊区与城区之间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却使得两地的房产替代性变强,市场的分割程度减小,有利于平抑城区的房价,同时带动郊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城区边界及城市功能区进行识别分析,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赋值POI数据,结合核密度及统计分析等方法,识别高唐县中心城区边界与城市用地功能,分析城市功能区混合分布特征并对城市空间格局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中心城区主要以工业功能区与居住功能区为主,分别分布在中心城区的北部和中部,其中居住区主要与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商服功能区等混合分布;城区中心功能区混合程度高,城区四周功能区分布较为单一;中心城区发展重心与功能区混合程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吻合,城市的发展情况与功能区混合程度有一定关联;基于POI数据的中心城区空间格局优化结果与高唐县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总体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4.
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格局中,中心城区为城市经济国际影响力、全球服务功能的核心承载。在深入研究剖析国际大都市中心区域(或重点功能区)功能承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国际开放等相关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上海中心城区加快提升经济国际影响力的四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指出:中心城区要重点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进一步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集聚辐射效应,在增强辐射能力中扩大规模,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带动作用。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功能区域,在“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高地,努力打造“经典黄浦”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16.
魏盼生 《潮商》2018,(1):34-35
2017年12月28日上午,总投资约131亿元的PPP项目——牛田洋快速通道和金砂西路西延项目启动建设.项目的建设将形成联通榕江两岸、中心城区通往西片区的快速通道,加强金平区与潮阳区、濠江区的联系,对汕头市构建"一湾一岸两河三平台"城市新格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介绍,牛田洋快速通道和金砂西路西延是汕头市"一一三五六六"工程中的两个重大项目,其中牛田洋快速通道既是汕头市"三纵三环六射"干线公路网里快速内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汕头市中心城区快速路系统专项规划》中中心城区快速外环的西环线,金砂西路西延是中心城区快速内环和快速外环之间的快速连线.  相似文献   

17.
青创人群作为创新型城区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健康活力与城区高质量建设紧密相关。当代青年人亚健康状态很大程度因为缺乏体育活动而引起健康问题,这在从事高强度创新工作的青年人群中尤为显著。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实证检验创新型城区青创人群的体育活动时空特征与空间供给问题。研究表明,拓展新兴体育活动空间,促进体育活动空间复合利用,灵活利用城市边角空间,增强工作地周边的体育设施供给与蓝绿空间融合互动,是满足大走廊地区青创人群体育活动需求,解决供需不匹配问题的关键措施。据此,从“产—城—人融合发展”的视角探讨运动健康活力导向的创新型城区建设的优化策略和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城市已有丰富的市级行政中心迁移带动新区发展实践经验。通过分析7个案例城市新市级行政中心周边2km半径、5km半径范围内迁移前后企业数量变化,总结归纳市级行政中心迁入地功能集聚和产业发展的模式、经验、教训,包括:影响空间范围上,新址周边2km产业集聚显著加速;搬迁时序模式上,呈现政府搬迁前置与政府搬迁后置两种典型迁移模式;功能定位上,新址周边普遍向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市级公共服务中心发展;产业演进上,形成以基础建设和产业转型为主、以产业提升和综合配套为主的两个增长阶段等。北京应借鉴其他城市实践经验,合理规划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功能体系,分阶段有序开展规划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2004年初开始,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组织40多名学者对北京城区的角落进行了调查,完成了30余万字的调研成果。6月16日,《北京城区角落调查》发布。关注城市中的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城区角落问题直接影响着北京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木桶’最短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明德说。朱院长指出,现代化的城市需要现代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倡导“健康宜居城市”的理念。城市是一个有生命、能呼吸、能生长和不断变化的有机体,从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20.
1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此前《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也已经过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审议通过,并上报国务院得到了肯定和支持。《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北京将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把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在四个方面:国家首都;世界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首次提出了要将北京建设成为一个“宜居城市”,即建成世界上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最近国务院和市政府又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在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