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70,自引:3,他引:67  
许召元  李善同 《经济研究》2006,41(7):106-1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区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持续扩大的历程。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近年来我国的地区差距发展趋势出现了一定的变化,2000—2004年,我国的地区差距仍然在持续扩大,但扩展的速度比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缓,2004年出现了地区差距缩小的迹象。本文考察了地区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中国地区经济存在条件收敛性,同时也存在促使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因素,通过对地区经济增长进行分解,本文分析了多种因素对地区差距发展变化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拓展,纳入户籍制度和土地产权制度作为约束,研究我国劳动力钟摆式流动模式下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问题。研究表明,当技术进步率达到能够释放出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时,将发生剩余劳动力向发达地区的转移,这种劳动力流动会加剧区际发展的差距;当技术进步率达到欠发达地区也能够承接产业转移时,原先在发达地区务工的劳动力将反向流动,劳动力反向流动会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王亭喜  苏旦 《经济问题》2012,(3):125-129
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是提高经济落后地区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同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一项长期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从整体上说,我国各省区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不仅存在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三个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变动趋势,分析了影响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了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之间所存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该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78-2014年中国省际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阶段以及各省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省际区域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又进一步缩小的过程。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人力资本提升、城市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缩小区域差距具有重要的影响。受国际及国内发展环境变化的影响,未来我国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缩小地区差距依然是我国中长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正向作用,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改善收入差距恶化.对外贸易发展也是缩小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而财政农业支出、非国有化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要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到有效遏制,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动态发展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改善农村地区的投资环境,完善用工和最低工资制度,重视出口贸易的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农民和农业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在我国农业信贷市场不完善、信贷规模区域差异明显的条件下,农业信贷对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行政性垄断对农业信贷收入分配效应的影响,并利用2000-2006年我国2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信贷规模较小的地区,农业信贷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缩小农村收入差距;而在农业信贷规模较大的地区,农业信贷增加会扩大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而且,在农业信贷规模较小的地区,行政性垄断进一步强化了农业信贷缩小农村收入差距的效应;而在农业信贷规模较大的地区,行政性垄断则加剧了农业信贷扩大农村收入差距的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8—2019年我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的数据,测算了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并进行了动态演进分析、LMDI因素分解和公平性评价,研究发现:(1)从核密度动态演变来看,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较大幅度提高,但省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2)从LMDI因素分解来看,经济因素为农业碳排放的增加因素,而效率因素和劳动力因素可以减少农业碳排放。(3)从农业碳排放的公平性来看,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种植业具有“高碳—低效益”的特点,畜牧业则呈现“低碳—高效益”的特点。最后提出加大农业技术应用、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地制订农业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373,自引:7,他引:366  
王小鲁  樊纲 《经济研究》2004,39(1):33-44
本文考察我国 2 0世纪 80年代和 90年代地区经济差距的变动趋势 ,分析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各地区间的配置与流动状况及其动因 ,考察这些因素对地区差距变化的作用 ,同时也考察制度变革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对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判断地区差距变动的未来趋势 ,并分析在不妨碍经济效率的前提下 ,哪些政策因素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依靠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的空间正不断缩小。在资源约束条件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影响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因素主要有:农业政策激励、资金供给和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吉林省这一农业大省主要县市的面板数据对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政府财政支出在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合理正确的规划财政支出将有助于农业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和地区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0.
交通基础设施是助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尤其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均衡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对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不平等的影响,选取我国23个省份作为研究区域,利用2010—2019年的社会经济数据,以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为被解释变量,公路网密度和铁路网密度为解释变量,建立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公路发展会扩大地区间收入差距,铁路发展会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地理区位因素会对结果产生异质性影响,东部地区的铁路发展对农村居民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文举 《生产力研究》2005,(3):166-167,189
运用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1997年~2002年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这几年中,区域产业结构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之一,其贡献份额约15.9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其中东部地区发展较好,西部地区有所好转,但是中部地区的整体状况却比较差。提出在协调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多渠道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而且要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1990年~2005年中国人均GDP省际差距及其变化进行产业分解,认为1990年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的地区差距,而第二产业向东部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我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成为"边缘化"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文章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农业省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尚处在起步阶段,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利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地方政府优化现代农业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扩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造成地区发展差距的因素有:自然环境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和政策因素。这样,东西部发展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但是,差距过大将背离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会带来种种危害。因此,我们应努力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缩小差距的途径为,西部地区要转变观念,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要调整,经济体制要改革。  相似文献   

15.
作为发展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农业省区,新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尚处在起步阶段,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利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现代农业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地方政府优化现代农业公共投资的优先顺序,充分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2000-2015年居民信息消费的省际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测算了我国居民信息消费的区域差距及演变态势,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息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但总体呈缩小趋势,东部地区的内部差距高于中、西部地区,地区间差距的贡献率在60%以上,是构成信息消费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采用系统GMM估计的结果表明消费习惯、收入水平、信息产业发展、人口年龄结构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且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影响信息消费的因素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李喆  王宗军  肖仁桥  余宜珂  兰潇 《技术经济》2019,38(11):125-133
基于技术差距视角,利用共同前沿理论和DEA模型分析比较了2009~2018年我国钢铁上市企业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技术差距,并从“生产技术差距”和“企业管理水平”两个维度对各地区钢铁上市企业进行创新无效率分解,寻求效率损失的根源。研究表明:我国钢铁企业创新效率偏低,东、中、西部地区效率依次递减,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水平均不高。共同前沿下的创新效率值均小于群组前沿下的效率值,东部与中、西部地区间的技术差距主要位于0.05~0.3,且近年来呈现缩减趋势。不同地区钢铁企业创新效率损失的根源存在差异性。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是制约东部地区钢企创新效率损失的瓶颈因素。中部和西部地区钢企的效率损失则受制于生产技术差距和管理无效率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西部地区同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关键是农业发展的缓慢,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是决定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其中农业灌溉设施利用效率过低和农业机械投入对农业生产率的促进效应不明显是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增加农业机械投入的种类,充分发挥农业基础设施的增产效应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用非参数生产前沿方法将我国1978-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变化的贡献四个部分,并用方差分解方法估算了各部分对地区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的贡献,然后采用核密度分布方法分析了上述四个部分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差距以及三次产业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1)物质资本积累是我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较小;(2)效率虽然对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小,但却是工业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3)技术是要素非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主要发生在有效劳均资本较高的地区。(4)1978-1992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主要来自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而在1992-2007年期间,地区收入差距则主要来自工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20.
将地区发展不平衡因素作为不可控变量,并将其纳入三阶段DEA调整模型,可测得不包含地区发展不平衡因素的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发展不平衡因素带来了地区工业的"追赶效应"和绿色技术进步,促进了工业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差距扩大为代价。从长期发展来看,如果放任地区工业不平衡发展,并以此形成路径依赖,则地区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差距会持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