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与问题主要是,劳动力转移的变化基本上与经济周期波动相吻合;有较强的地域性;技能水平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主要有政策制度、科技进步、城乡收入差距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促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改变居民生活方式,促进农村消费观念的改变,回乡投资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等积极影响。也有政策难以落实,土地抛荒,农村地区消费和经营收入较少等负面影响。应鼓励和帮助劳动力回乡发展,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利用转移劳动力智力优势提高农村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从我国农村现状出发,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分析,并结合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问题 ,同时也与“三农”问题息息相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个私经济等是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单纯依靠发展工业化,加速城镇化,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不现实的.应当看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实现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同时,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并把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为此,需要运用市场经济的方法,并进行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5.
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其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封闭的城乡二元结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村劳动力素质低等。与之相应,我们可以通过农村城镇化、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个体与私营经济、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途径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其中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增强对农村务工人员的培训是当前有效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农村务工人员进城打工。遇到的普遍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程度偏低,缺乏专业的打工技能。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意义重大。为此需要从加强培训与就业结合、加强培训——输出——维权一条龙服务等方面做好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就农村职业教育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农村职教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市场和政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股力量,特别在“赶超型国家”中,政府力量尤显重要。我国政府可从5方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沉积。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步伐。在开放经济背景下,中国已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的分工和竞争中。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由此也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机遇和挑战。我们应站在经济全球化的战略高度,依据加入WTO后我国产业竞争优势和国际贸易发展走向做好战略规划,从挖潜农业内部就业、破解二元结构和加快就业转移相关制度改革三个战略层面。制定各项改革措施,加快农民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特点是存量大、素质低、政策法规观念淡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讲,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包括向外转移和就地转移等。为此,应以长远的和全局的眼光来看待这一问题,寻求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分析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系入手,提出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由之路,进而提出通过小城镇建设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对策,即: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切入点,大力营造和优化劳动力进镇就业与创业的软硬环境: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彻底打破和消除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体制与政策障碍;以改革和发展教育为抓手,全面培育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科技素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策略和体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现状与前景。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所面临的阻碍。认为今后增加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仍是提高农业就业深度、增加非农就业、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城市化是增加农村就业的主要通道。建议今后的政策方向应该是,坚持方向明确的城乡改革政策。加大开发城乡人力资源的力度,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基础上,缓解以至最后消除农村就业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富转移”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化现象。不考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及适应能力的“穷转移”模式,不管其动力有多大,都只能是具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权宜之计,不可能带来真正健康而稳定的转移,而只有充分重视劳动力自身条件的“富转移”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囿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对不能就农村论农村,其长远出路要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应当选择的路径以及必要的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遇到前所未有的难题,城市和乡镇企业的吸纳能力严重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应当向何处去?本提出了4个途径,即现有的大中城市、参与农业产业化的乡镇企业、西部转移、劳务输出,除此之外,还必须同时辅之以人口增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十分庞大,与现代化建设极不适应。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当务之急。但是,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国家对城镇居民在就业政策上的过度偏护以及农村劳动力素质水平较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许多障碍。增加就业机会、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水平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04年春天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爆发了"民工荒".根据托达罗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与成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成本却在上升.因此,"民工荒"是市场供需调节的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劳动报酬集体议价的表象,在实际报酬低于预期报酬时的理性反映.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制度层面对“民工荒”进行分析,指出买方垄断、民工分散和劳务输入地政府公共目标与政府官员个人目标偏差是民工就业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进行制度创新,建立由劳务输出地政府组织的工会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