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银行办理话期存款开户需要密码、活期一本通需要密码、定期一本通需要密码、信用卡需要密码、各式各样的借记卡及各种代收费卡也需要密码,办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更需要密码。在甲银行办理上述业务需要各种密码,乙银行也必须重来一遍。密码成了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1七次利率下调对银行的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自1996年6月10日连续七次利率下调对减轻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支持国企,启动消费,扩大就业,保持币值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实现低通胀率下的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它给银行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一是部分存款分流,组织资金难度大。二是存款成本降低,存款效益明显。三是存贷款利差扩大,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效益。四是在中央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很大,促使银行增加贷款的投放。五是减少营业税的支出,营业税是按照利息收入来征收的,存贷款利率的减少,使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从…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9,(5)
商业银行的存款历来是维持银行经营的核心,存款规模反映银行资金实力的雄厚,银行之间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存款竞争,而存款成本占银行成本的主要部份,加强对存款负债管理关系到银行经营的大局。  相似文献   

4.
以银行效用为中心的存款保险制度在一个转型的社会制度中具备存在的条件,本文论证了这种可能性;同时,文章首次讨论了银行导向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提出了银行导向的存款保险下最优存款保险费率、最优存款保险的总量范围、最优存款保险的种类安排等的决定方法,构建了银行导向的存款保险的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5.
存款实名制是指个人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办理存款时,应当出示本人身份证,银行据此受理存款并按规定进行登记,以备查验的一项制度规范。对于储蓄实名制的实行,城乡居民大都表示支持,认为这样一是可以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二是能铲除腐败的“温床”;三是有利于完善金融监管和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尽管近两年来国家为拉动消费,先后采取了多次降低储蓄存款利率和对个人储蓄存款征收利息所得税等举措,但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银行储蓄存款仍迅猛发展,1999年末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6万亿元,今年又呈现出良好的…  相似文献   

6.
褚庆福 《时代经贸》2014,(6):427-428
通过建立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的计量模型,对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明确存款保险制度应当作为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风险定价的存款保险费应当由政府和银行共同承担。政府提供的隐性存款保险随着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逐步减少,为银行积累资本赢得时间。银行应当通过充实资本,降低存款保险费,为实施明确存款保险创造条件。我国最终应当建立信息透明、市场机制主导、政府严格监管、风险处置及时的明确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省人均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修改假设、增减变量,利用官方数据做出了江苏省人均消费的计量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等变量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存款保险制度以存款人的付款请求权作为保险标的,在银行破产或无法支付时依法定或约定限额对存款人承担保险赔付责任,因而与银行破产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各国传统上大多关注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破产清算中的存款赔付功能.对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重整程序中的功能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本文首先阐述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重整程序中的适用性,继而剖析了存款保险机构参与银行重整程序的法理基础.最后对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重整程序中的具体价值进行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参与银行借贷活动的主体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决定自己的行为。国外消费者为了达到效用最大化决定消费和存款行为;银行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尽可能选择利润高的项目;企业也会在还款和违约之间按成本最小的原则作出决定。参与主体之间的这些行为会加大银行风险,加速资本外逃,引发银行危机。随着银行危机的发生、资本的外逃,本币会大幅度贬值,酿成货币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开启时期正是银行经营快速转型阶段,研究银行经营结构对存款利率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1—2017年中国105家银行数据,本文验证了银行经营结构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1)两类非利息收入影响存款利率的方向不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降低了存款利率,而其他经营收入提高了存款利率。(2)存款负债占比越高,存款利率越高,且这一作用在城商行和农商行中更明显。(3)非利息收入和存款负债存在交互作用。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存款负债减弱了彼此调节存款利率的作用,其他经营收入、存款负债增强了彼此调节存款利率的作用。(4)影子银行规模越大、存款利率越高,但这一作用随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的扩大而减弱。随着利率“双轨制”的逐步取消与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银行需尽快完善存款定价机制,防范利率风险。   相似文献   

12.
刘莉亚  杜通  陈瑞华 《财经研究》2021,47(1):94-108
我国于2015年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旨在保护储户利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同于早期建立存款保险的国家,我国银行经历的是从隐性存款保险转为显性存款保险的制度变革.文章基于2006-2018年166家国内商业银行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等实证方法考察了存款保险制度变革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隐性存款保险转为显性存款保险后,银行风险承担下降,资产流动性、融资成本和非利息业务水平均有所上升,存款保险在提高银行稳定性的同时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难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存款保险制度变革通过上述银行微观变量对其流动性创造产生了抑制作用,不利于银行发挥金融中介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随政策实施的时间而减弱.结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鼓励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文章的研究为当前存款保险制度提供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现代消费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最近几年的实际情况,修改假设、增减变量,利用官方数据做出了江苏省人均消费的计量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等变量对居民消费的不同影响,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传统观点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减弱了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激励,银行必然过度涉足高风险领域,辅以存保机构对问题银行救助而非清算的习惯做法,结果必然导致银行风险增大,存保制度难以为继。本文通过论证存款保险机构更强的监管能力,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更明确的保护责任,及时行动原则和最低自有资本要求对存款保险机构更强的约束效应等,说明存款保险制度并不必然增大银行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5.
《资本市场》2009,(7):128-128
上月,交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带有”银联”标志的新一代准贷记卡——太平洋MORE卡。区别于存款无利息的贷记卡,又不同于无透支额度的借记卡,MORE卡持卡人可使用账户中的存款进行支付,如在账户存款余额不足的情况下,亦可使用银行核定的信用额度进行透支消费。真正满足了人们”量入而出“兼顾“不时之需“的用卡体验。  相似文献   

16.
项后军  张清俊 《经济研究》2020,55(12):165-181
既有研究表明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显著增加了部分银行的风险,这显然与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初衷相悖。有鉴于此,本文结合中国存款保险制度从完全隐性转变成有限显性的特殊背景,基于因果中介分析视角,采用119家银行2009—2017年的微观数据,研究了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影响银行风险的因果中介机制。研究发现,特许权价值确实是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影响银行风险的一个重要机制,即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减少了对于银行的保护,削弱了原本由隐性存款保险带给银行的特许权价值,从而引致银行具有更高的风险承担动机,进而造成银行风险的上升。此外,本文还对其他可能的中介机制进行了检验及比较分析,并提出银行风险管理实践中应兼顾外部监管和银行自我约束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银行脆弱性与存款保险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小芳 《经济管理》2006,(17):84-86
银行内在的脆弱性是导致银行挤兑并引发银行危机的关键。为防止存款者因个别金融机构倒闭而对其他金融机构丧失信心,保证银行经营的安全和稳定,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已刻不容缓地摆到了银行经营决策者和监管者的面前。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高额城乡居民储蓄的安全需要明示的存款保险制度;在华外资银行需要明示的存款保险制度;民营银行需要存款保险制度;完善的银行业监管体系需要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以存款保险机构为保险人,银行为被保险人。按照规定,银行应交付一定费率保险费给存款保险机构,若前者倒闭,后者须对存款人的存款负责赔付。  相似文献   

19.
1.业务发展水平低,品种单调。在存款上,由于利率管制等多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品种与成立时并无多大的变化,还是按期限划分的各种传统存款业务。在贷款上,我国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仍占较大比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业务也是近年才刚刚兴起,份额很小。而外资银行则业务经营综合化,已由专业化趋向多元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  相似文献   

20.
由于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过于猛烈,该政策被称为货币政策工具当中的"巨斧",中央银行很少通过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我国的货币供给。然而,从2007年4月到2011年1月,四年时间内我国中央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15次调整,使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9%上升到19%,尤其从2010年1月18日到2010年5月2日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内,中央央行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了3次调整,这使得存款准备金政策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此背景下对"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对中小银行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调控在银行拆借市场、银行放贷规模、银行套利行为、银行准备金头寸、货币市场银行利率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