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好书推荐     
《中国西部》2014,(20):126-126
<正>乡村教师突围吴再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04:::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推荐理由:让"教育"成为传续文明的集体信仰,在"突围"中给自己和师生乃至学校教育带来一线生机、一片光明。《乡村教师突围》——一本由农村教师写就的乡村教育实践案例,一本生动描述中国乡村教育在困境中重生的教育范本。本书的"突围"或可看作是一个虔诚教育者的呐喊,有真知、真性,亦有真心、真情。全  相似文献   

2.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推行平民教育的实践中,他提出了四大教育、三大教育方式的乡村教育思想体系。其乡村教育思想的形成主要受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鲍少杰 《老区建设》2021,(18):25-29
推动我国城乡教育一体化,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乡村教育是关键。优质的乡村教育让学生得成长,农村文化得传承,社会得稳定,乡村振兴有希望,民族复兴有血脉。当前,虽然乡村教育整体面貌大为改观,但依然存在教育理念落后、集团化教育办学有待推广、师资力量薄弱、智能信息化水平低、教学内容缺乏本土文化特色等方面的问题。通过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优化路径,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刘欣 《老区建设》2024,(1):54-61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中国人口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支撑,是促进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教育理念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教育体系现代化、教师队伍现代化等方面。加快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要立足乡土实际,推动农村教育理念现代化;以数字化为引领,推动乡村教育数字化进程;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乡村教师队伍现代化;加快乡村教育政策资源投入,筑牢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石。  相似文献   

5.
李珩嘉 《黑河学刊》2012,(10):64-65
中国传统宗法文化的重要因子——宗族,复兴于20世纪80年代。宗族复兴对当今我国乡村民主治理产生了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对此我们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让宗族的变迁有利于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2003年,梁晓燕和她的朋友们为自己的公益教育机构命名为"天下溪",并以乡村图书馆项目为契机,让更多的人来关注乡村教育。 10年间,天下溪的乡村图书馆项目,让两代出版人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乡村图书馆建设中,谁才是主体?怎样才能在乡村真正发挥作用?她们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相似文献   

7.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乡村教育非常重视。从实施精准的乡村教育扶贫、对乡村义务教育采取治本之策以及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全面提升了乡村教育的质量,缩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公平。  相似文献   

8.
2022年,安徽省黄山市提出“三农”领域重磅行动——“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近年来,黄山乡村产业效益提升的同时存在部分问题及发展挑战,本文在调查实践的基础上分析黄山乡村产业振兴的优势、不足、机遇、挑战,并对乡村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郑汇 《中国西部》2014,(36):120-121
<正>今年4月,乡村教师吴再柱的力作《乡村教师突围》新鲜出炉了。在此之前,吴老师曾就书稿事宜,和我有过沟通,因此我应该算得上是此书的第一读者。享有此"殊荣"的我,对该书似乎更有发言权,也应该有更多的话可说。我早在2010年《致柱子老师》的博文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柱子老师,是很早就认识的。只不过都是远远地,仰视他:我是选手,他是评委,审视着我;他是楷模,我是微尘,指引着我。偶进他的博客,他的勤耕,让我动容;他的成就,让我瞩目。"  相似文献   

10.
老子和梁漱溟先生虽然不在同一时代,但他们在乡村自治思想上有许多相近之处。老子和梁漱溟同样生活在社会动乱的年代——礼崩乐坏时期和军阀混战时期,同时追求一个自由的社会。虽然他们所期盼的理想社会在那个年代都没有实现,然而他们的思想对今后我们乡村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杨华军  吴嘉华 《中国西部》2011,(26):112-119
晏阳初博士针对中国问题进行的世界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并未因为他的离去而终结。他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愚、穷、弱、私”病症开出的四大教育对策。在今天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然有深远的借鉴意义。可以预见,其对人类,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大爱会随着时代的发酵而愈加醇厚。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进入21世纪,中国的乡村发展步入转型新阶段,面临着国际贸易竞争、经济全球化、加速城市化等重大变革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有必要从乡村地理学视角对浙江乡村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总结与深入思考。乡村地理学是研究乡村范围内人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从区域的角度,着重研究乡村地区经济、社会、人文、资源与景观的形成条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贵州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在贵州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来的,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构想,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建立与完善乡村旅游发展的机制,是贵州乡村旅游向规范化、产业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有之路。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他从帮助5000名在法国北部战场充当苦力的华工学习读、写家书开始,将自己毕生的心血与智慧,交给了平民教育事业;他带领数十位大学教授、博士,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一次知识分子迁往乡村的运动”;他所开创的平教运动和乡村建设运动,到20世纪50年代后,已在亚、非、拉各大洲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 2003年,一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乡村建设学院在河北定州成立,一群与他怀有相同抱负的当代知识分子掀起了“中国第二波乡村建设运动”……  相似文献   

15.
赖斌  杨丽娟  方杰 《乡镇经济》2009,25(9):104-109
文章从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历程和实践问题入手,系统分析了循环经济理念与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天然关联性。分别从机制、技术、产业三个层面选取了国外乡村旅游基于循环经济理念运行的典型案例,并总结为“3PR”模式,从而厘清了对乡村旅游循环经济(RTCE)的本质认识。站在国外经验中国化的立场,文章在借鉴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及其科学运行模式——MDR模式。  相似文献   

16.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不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城乡融合发展,让城市和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内在要求。通过推动城乡融合,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才能让生活在城市和乡村的人们都过上美好的生活。对重庆而言,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客观存在的市情特点,也将是我们很长一段时间要解决的工作重点,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7.
徐宁  黄跃昊 《科技和产业》2021,21(3):131-134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是解决好中国乡村"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是促进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的解决更是缩小西北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差距,促进西北地区城市与乡村均衡协调发展的前提.以大通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产业发展为例,运用实地调研法、类比法、文献查阅等方法,以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背景,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前提基础,探究高原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并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乡村产业多元蓬勃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梁涛 《乡镇经济》2010,1(3):69-7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诸如民主意识还不够高、程序操作不够规范、法治意识普遍不强、经济管理不够民主等。究其原因,无疑是错综复杂的,而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主要有消极"亚文化"沉渣泛起、乡民"原子化"意识抬头、乡村封建伦理的流毒和影响、村民骨子里的自卑心理等因素的存在和交织。因此,要进一步促进乡村民主政治建设,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观宣传,切实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努力发展乡村教育和福利事业,挖掘、汲取乡村习俗精华,适时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积极作用,等等。  相似文献   

19.
张春林 《黑河学刊》2013,(1):171-174
梁漱溟基于对中国"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性质分析,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为此,要从中国的乡村入手,鼓励知识分子下乡、建立乡农学校等一系列乡村建设的主张。他的"老根发新芽"的文化重建理想虽然落空了,但对现代文化建设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本文通过指出湘西州美丽乡村建设具有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实现湘西州国内外知名生态文化公园战略目标等的时代价值,分析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导产业缺乏支撑等主要困境.就如何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立足乡村特色,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完善设施,持续推进人居环境建设等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为实现美丽湘西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