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需求的短期动态模型表明货币需求向长期均衡水平的调整速度为2.85%,而且货币需求与其决定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动态关系也相当稳定,因此中央银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存量调整模型对中国货币需求的实证分析表明:长期中,货币需求、实际利率、实际国民总收入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短期中,M1的利率弹性统计上不异于0,M2的利率弹性很低。  相似文献   

4.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指标反应了一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研究发现1990-2007年间我国M2/GDP的比率持续走高,这与我国市场化程度和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水平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的新视角,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的原因,论证了我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通过经济变量元的协整检验,发现了比率走高的长期走势,并对货币供给量、居民储蓄动机内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变动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1952年以来我国长期经济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了我国流通货币和广义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方程与短期误差校正模型(ECM),依据于模型较好地解释我国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货币需求短期变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取了1995年~2015年货币供应量(M0,M1,M2)与经济增长(GDP)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合理的使用货币供应量这一工具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效应不明显,说明政策传导具有时滞影响。  相似文献   

7.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比例指标反应了一国经济发展的货币化程度和金融深化程度,研究发现1990—2007年间我国M2/GDP的比率持续走高,这与我国市场化程度和经济金融发展的现实水平不符。本文重点从货币供给的新视角,探讨了M2/GDP持续走高的原因,论证了我国货币需求水平不断上升的现实,通过经济变量元的协整检验,发现了比率走高的长期走势,并对货币供给量、居民储蓄动机内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经济改革和金融发展为背景,从经典货币需求理论分析出发,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校正模型对我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问题展开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货币需求、国民收入、利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我国货币需求主要受收入因素影响而呈现出长期稳定性特征,长期稳定的货币需求对其即期增长的抑制作用不明显,货币需求函数表现出高收入弹性和低利率弹性,而利率的外生性削弱了货币需求对利率的调节作用;基于VEC模型的短期Granger因果检验,支持货币量、利率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短期均衡关系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近期物价上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货膨胀压力在进一步加大。本文选用了2007年-2010年的月度数据,对我国货币供应量M0、M1、M2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进行研究,验证近期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具体关系。综合运用协整分析、因果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来揭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关系,结果显示,货币供应量M1、M2变化是通货膨胀率变化的重要原因。通过调整M1、M2,能够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的上涨。  相似文献   

10.
股票价格与货币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从实证角度出度,分析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出我国货币需求与股票价格指数的长期关系及其误差修正模型。我们得出的实证结论是:进入90年代以来股票价格指数与货币需求具有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股票价格对长期实际货币需求有显的、正的财富效果。这说明,90年代以来我国货币需求关系已有了明显的变化,货币化进程不再是影响货币需求的重要原因,新的货币需求关系符合现代货币需求理论。  相似文献   

11.
以普勒基本分析理论为基础,对我国经济的基础冲击进行了两阶段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冲击仍然主要来自于商品市场;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真实GDP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认为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仍然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但是合理性并不一定意味着效率性,进而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对货币供应量的低效性进行了证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现有的有关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影响的研究,暗含着一个假设:货币流通速度不变。在一个投机性极强的股市里,这一假设难以成立。对Friedman的替代效应修正后,股市发展对货币需求影响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吻合。股市发展对M1有正向作用,对M2有负向作用,后者的主要成因是我国股市具有极强投机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协整理论与方法,对1952年以来我国长期经济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与协整检验,建立了我国流通货币和广义货币需求的长期均衡方程与短期误差校正模型(ECM),依据于模型较好地解释我国货币需求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货币需求短期变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在检验出货币供应量M2为I(2),实际产出为I(1)之后,再用一个只包含M2的增长率、实际产出两变量的二元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来研究1962-2002年期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一次永久性变化对实际产出的长期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存在Tobin效应,即货币供应量M2增长率的一次永久性增加使实际产出增加,货币长期超中性不成立。  相似文献   

15.
从股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来建立分布滞后回归模型(ADL),检验股市扩容和货币政策变动对股市收益率的影响。货币政策主要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两种工具,数量型货币政策主要考虑货币供给,价格型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利率,这些是从影响股票需求方面分析;股市扩容是从股票供给方面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当把M1/GDP作为货币供给的代理变量时,利率和滞后两期的上证指数是影响上证指数收益率的主要原因,利率和滞后两期的深圳成指是影响深圳成指收益率的主要因素,IPO、货币供给的影响因子通不过显著性检验;当分别把M2/GDP和信贷余额增速作为货币政策代理变量时,只有利率对股市收益率有影响,IPO和货币供给对股市收益率的变动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对动态货币需求模型的实证表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变化对货币需求不产生影响,货币需求只受到前一期GDP平减指数、收入和前一期货币需求的影响.在影响货币需求的三个主要因素中,由于货币需求的惯性较大,前一期货币需求对本期货币需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GDP对本期货币需求的影响,前一期的GDP平减指数对本期的货币需求影响最小,影响程度的弹性差异最大为1.86倍.因此,利率机制在目前的条件下还不能作为调控经济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理论分析能源消费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FMOLS与DOLS估计法、VECM等方法,实证分析了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能源消费与进口贸易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长期内,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发展均显著地促进了能源消费的需求;短期内,能源消费与出口贸易存在显著的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但能源消费与...  相似文献   

18.
货币政策作为一个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1984年开始运用货币政策调控经济,通过对中国1984-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和广义货币供给量(M2)进行单位根平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研究发现以下结论:(1)货币政策在调控中国经济起的作用在短期和长期内都是非中性的;(2)通过货币政策的数理模型发现,中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呈波动性变化,但是自1997年以来,货币政策的波动区间逐渐减小且多在货币政策目标区间内;(3)通过构建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VAR计量模型发现,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高度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依靠投资立国、劳动力强国、资金兴国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路径依赖因素正在悄然改变,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其标志性的事件正在或即将发生,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1)中国经济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增速正常回落;(2)国际收支由大幅失衡向基本平衡转变,贸易顺差大幅收窄;(3)货币政策由紧缩向中性转变,货币深化(M2/GDP)进程将逆转(货币供应量增幅下降);(4)房地产市场由非理性向有限理性转变,房价稳中略降;(5)股票市场由无序向有序转变,牛市即将来临;(6)政策资源配置由发散向收敛转变,更加关注民生;(7)债务危机由失控向基本可控转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依赖即将改变。  相似文献   

20.
Money demand stability is a crucial issue for monetary policy efficacy, and it is particularly endangered when substantial changes occur in the monetary system. By implementing the ARDL technique, this study intends to estimate the impact of money demand determinants in Italy over a long period (1861–2011) and to investigate the stability of the estimated relations. We show that instability cannot be excluded when a standard money demand function is estimated, irrespectively of the use of M1 or M2. Then, we argue that the reason for possible instability resides in the omission of relevant variables, as we show that a fully stable demand for narrow money (M1) can be obtained from an augmented money demand function involving real exchange rate and its volatility as additional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se results also allow us to argue that narrower monetary aggregates should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obtain a stable estimated re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