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卢茵  龚艳 《浙商》2005,(6):115-116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8月底,香港是世界第九大、亚洲第二大的股票市场,仅次干东京;全球第十二大、亚洲第三大国际银行中心;全球第七大外汇交易中心;最开放的保险中心之一;亚洲区内一个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亚洲第二大银团赞款中心等。香港股市在2004年非常兴旺,成交金额较2003年上升54%。去年通过主板市场新上市的公司共49家,总集资额达945亿港元,其中包括了8家H股公司。香港无疑成为一个绝佳的融资通道。而融资难是摆在内地中小企业面前的一道槛。本期就如何通过香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港澳财经     
CEPA:中国内地与香港合作发展的加速器;香港经济度过2006繁荣年份迎来回归后最好一年;港、澳、韩航线从2月1日起下调燃油附加费;CEPA实施3年 中国内地进口港澳货物税款优惠超6亿元;香港成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  相似文献   

3.
香港享有国际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地位,台湾拥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澳门与欧洲保持着特殊的关系,以及内地的巨大市场潜力、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优势。内地四成以上的出口商品通过香港、澳门转口,内地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来自香港,澳门,而香港超过八成的制造业已经转移到内地生产,成为推动内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目前台湾是祖国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则为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这些都是相互合作的基础,不论从国际经济形势,还是自身和彼此的需要,两岸四地只有更紧密地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4.
①香港香港拥有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低税率、完善的基建设施和经贸配套,亚洲最大的自由贸易港和物流中心,是亚洲最国际化的都市,数以千计的内地企业都在港设立公司。香港是世界性的商业平台,也是内地企业迈向国际的跳板。香港是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发达,是主要支柱产业之一。港交所已经是内地企业重要的融资地。香港还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基金管理中心,为投资者提供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投资工具及服务。更重要的是,香港的金融市场透明度高,监管完善,  相似文献   

5.
李林 《国际贸易》1996,(3):52-54
战后短短50年间,香港由一个弹丸之地的转口港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地区,其中香港金融业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香港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第三大银行中心、第五大外汇交易中心,并与伦敦、纽约、苏黎世并列为世界四大金市,因此,香港金融业在世界经济发展与在世界金融业中更具有显赫的位置。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它对内地的金融业势必产生强烈影响,而内地金融业又如何与香港金融业相衔接呢?  相似文献   

6.
香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市场、第七大贸易经济体系、第九大服务输出地。香港拥有大量的金融、保险高级管理人才和制造业企业管理人才;国际营销网络高度发达?而我国西部地区基本处于世界中低收入水平,总体经济极为落后。香港的现代化大都会与西部地区的落后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差距就是潜力,潜力是合作发展的动力,香港与西部经济上的互补性表明两地具有极大的合作空间,其合作的前景非常远大。  相似文献   

7.
在香港经济先后经历亚洲金融危机、网络股泡沫破灭、全球经济萧条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随着我国“入世”,内地经济面临进一步加快市场化改革进程和经济对外开放压力的情况下,内地与香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研究试图在阐述CEPA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视角对CEPA给香港.珠三角地区以及内地经济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和预测。  相似文献   

8.
香港服务业北移的现状,动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服务业北移是大势所趋,它对香港和内地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近期和长远利益均产生深远的影响。香港服务业北移有利于发挥香港经济中的比较利益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有利于香港与内地的合作,以及有利于完善国内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9.
内地与香港贸易,在中国对外 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多年来占整个出口的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到1993年,包括转口贸易在内,对香港出口占整个出口的40.03%;内地从香港的进口占全部进口的26%。1994年,不包括转口贸易,内地对港贸易占进出口总量的17.7%(其中,对港出口占全部出口的26.7%,从港进口占全部进口的8.17%)。影响内地与香港贸易持续增加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国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香港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独特的地理位置,香港与内地经济之间的互补性,内地、香港、以及与内地和香港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国家GDP的增长,汇率的变化,等等。  相似文献   

10.
孙琦琰 《浙商》2005,(4):117-118
2004年1月1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即CEPA正式实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允许众多香港产品零关税进入内地,放宽内地对香港服务业的准入领域以及贸易便利化三方面。CEPA不仅仅是对香港发展的一份厚礼。对推动内地经济的发展同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至今,CEPA已实施一年多,它究竟为中国内地和香港的经贸合作带来怎样的变化?随着去年9月商务部公布了内地企业赴港投资便利化政策,中国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利用CEPA赋予的商机获得更好的发展?从本期起,本刊将开辟“香港商情”栏目,刊登真实生动的案例、权威专家的观点以及营商香港指南,为读者提供更为丰富广泛的CEPA商机。  相似文献   

11.
叶志雄 《现代商业》2008,(11):133-134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内地和香港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两地在经贸、旅游、金融、区域合作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入。期间,内地经济迅猛发展,GDP保持快速增长;香港也走金融危机和SARS的阴影,经济各项数据达到近20年来的最好水平。两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了共同繁荣发展。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两地回归以来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情况。  相似文献   

12.
浅论内地与香港贸易对香港繁荣稳定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贸易关系,一直非常密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两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祖国对香港各方面的支持,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特别是自1979年我国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两地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往来更加广泛迅速发展,这对于我国的四化建设和香港的繁荣稳定都起了重要作用。正如人们常说的:“祖国的四化建设需要香港;香港经济的繁荣稳定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本文仅从内地与香港的贸易,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的生效运作,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将在新的平台上进一步发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江苏作为全国第二经济大省,多年来又与香港有着密切的经济贸易合作关系,理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作为,为实现全省“两个率先”、推动沿江开发和提升东陇海线产业结构等目标添力助跑。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内地与香港经贸和其他往来的日益紧密,人民币在香港事实上已成为仅次于港币的第二大交易货币。特别是2003年7月以来,内地部分城市港澳个人游的开展,更使内地游客大量增加。由于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日益坚挺,香港商家欢迎内地顾客在港消费、购物用人民币付款也有目共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内地与香港的合作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在上世纪末期内地改革开放之初,香港以其较为成熟的法治体系及开放的金融市场优势,在对外资的吸引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纷纷将总部设在香港并将投资的方向转向内地大陆。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合作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本文主要对现阶段中国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内地与香港未来金融合作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香港经济的衰退与缓慢增长引发“边缘化”置疑。充分发挥“积极不干预”政策之下高效、灵活的行政机制与市场体系,依托强大的内地后盾,全方位推进与内地的共赢合作,加速与内地融合才是香港的出路之所。  相似文献   

17.
令人关注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CEPA)终于在香港回归6周年前夕正式签署了。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六年来.两地签署的第一份。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份加强经贸合作的件。它不仅满足了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以及中国加入WTO背景下.内地与香港经济进一步融合、互动合作的需要,更为香港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香港经济的再次腾飞注入了新的活力,因而在海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相似文献   

18.
前5个月,虽然受外部经济制约内地对港贸易有所放缓,但仍呈现稳中向好的回暖趋势。作为国际知名的金融、贸易与航运中心,香港一直以来便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和窗口,与内地共同经历了改革开放与社会变迁的风风雨雨。尤其是1997年主权回归以来,香港凭借背靠内地、直  相似文献   

19.
香港商铺租金的不断上升,促使不少香港零售商选择转战内地市场。2010年第一季度,香港商铺租金位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纽约和悉尼,每月平均口尺租近630港元。  相似文献   

20.
李艳君 《国际贸易》1997,(11):55-56
严竣形势 从80年代开始,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香港制造业由于本港的地价、工资、成本高昂,难以有效应付激烈的国际竞争,籍中国内地改革开放之势,大规模迁往内地的华南地区,利用这一地区低廉的价地、租金和工资,维持低成本优势。目前,香港制造业80%的生产线已经移至华南地区,只留下技术水平较高和为生产活动服务的部分在港,形成“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香港成为华南地区制造业控制和支援中心,华南地区成为香港庞大的生产基地。这种“前店后厂”式的跨地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