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正在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旨在支持和推动绿色投融资,加速经济向绿色转型。那么,我国打造绿色金融体系路在何方?长远来看,深刻理解、有效识别以及高效推动绿色金融是深入构建和完善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必经之路。也正因此,近期发布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不仅是对我国前期绿色金融实践的总结,而且也指明了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未来发展路径。可以集中概括为三个问题:如何定义绿色金融、如何识别绿色金融以及如何发展绿色金融。  相似文献   

2.
《国际融资》2016,(4):14-14
李克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列入2016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那么,中国未来治理环境究竟靠什么才能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怎样让低碳环保产业在绿色发展中创新有效供给?怎样加快弥补在环保节能领域国家标准制定的短板?怎样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等等,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小川在总工会界别小组讨论中的讲话及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王小康等数位全国政协委员的分析与建议,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正>4月15日,央行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顾问陈雨露在"2017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峰会"上表示,当前中国绿色金融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构建完善高效绿色金融体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要通过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等手段,来打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绿色投融资瓶颈,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防范"洗绿"风险。陈雨露强调,当前中国绿色金融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构建完善高效绿色金融体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一些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吸引力还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  相似文献   

4.
“碳达峰、碳中和”是全国两会期间最为热议的话题之一,绿色金融被视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抓手。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我国绿色金融该如何发力?又该如何进一步激活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活力?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加快完善全国碳市场建设并扩大规模,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5.
践行新发展理念服务绿色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起步较早。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在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的通力协作和扎实推动下,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也成为全球首个由中央政府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国家。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对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30·60目标”。  相似文献   

6.
处在向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绿色投资,发展绿色债券是弥补这一空缺的有力措施之一。同时发展绿色债券还将有利于完善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促进金融体系改革等作用,本文将就中国发展绿色债券的创新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35条发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由政府推动并明确政策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进入快车道。绿色金融兴起于"二战"之后的20世纪40至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进入战后生产过剩阶段,并通过梯队型、"雁阵式"的全球产业转移而进入"后工  相似文献   

8.
《中国金融家》2023,(9):29-30
我国是全球绿色金融政策体系较为完备的国家之一。2015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总体目标。2016年,《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为绿色金融规范发展提供政策保障。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发展绿色金融”。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与碳金融体系相辅相成,碳金融体系是低碳经济模式下实现绿色发展的一种新的金融体系。未来碳金融市场良性发展需要建立在"自愿性"碳金融交易的基础之上,对此,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从产品服务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完善碳金融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自2016年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坚持"四个有机结合",不断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即,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有效防范风险有机结合,发挥政府完善制度环境职责与激发市场内生动能有机结合,强化中央政府顶层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