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我国碳交易市场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京都议定书》通过创新地引入"灵活机制",期望借助市场手段来高效解决环境问题,并由此形成了目前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本文回顾了碳交易市场的产生背景,详细介绍了现行碳交易机制及相关执行机构。通过对目前碳交易市场体系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对其未来发展可能面临的障碍进行了探讨,并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任晒 《当代经济》2021,(5):67-71
作为市场型和公众参与型环境政策工具的组合创新,公众参与型碳交易在法制层面存在以下问题:碳排放权及其载体的法律属性不明确;控排企业与公众的主体范围不固定;政府职权的法律边界不清晰;行政许可与行政处罚设立的制度位阶较低.针对公众参与型碳交易存在的问题,应当进行有益的制度探索:界定碳排放权为“特许物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3.
2015年12月的《巴黎协定》开启了国际气候合作新格局,自下而上的单元层次合作开始占据主流。欧盟在2012年提出征收航空碳税,以及之前美国提出的"碳关税"都意图将减排触角延伸到了其他国家。在缺乏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前提下,多个国家都借助其国内的碳交易或碳税进行节能减排,这有力推动了全球减排进程,但也导致了减排市场的割裂。而欧盟与瑞士、加州与魁北克的碳交易市场合作扩大了市场规模,降低了减排成本,也为国际气候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径探索。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2014年6月开启七个碳交易试点之后,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碳交易市场建设,预计在2017年启动。结合对欧盟等碳交易市场对接合作的分析,对中国碳交易市场与其他碳交易市场对接合作应坚持策略、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碳交易市场未来国际化及早规划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吴庆艳 《当代经济》2016,(24):41-43
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推动碳交易的发展,我国国内的碳交易发展较为滞后.珠三角作为国内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碳交易发展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介绍珠三角的碳交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而对于实现较好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郎平 《经济论坛》2022,(9):89-100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确立的减排目标、适应目标、国际碳交易机制、资金机制这四大支柱已形成其内在逻辑:两大目标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提供指引,两大配套措施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抓手。如今两大措施的“金融化”愈发明显。立足“金融化”之意涵,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金融化”体现为国际碳交易机制和资金机制的“金融化”。然而,具有金融系统性风险特性的气候风险会随时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国际碳交易机制和资金机制的“金融化”。鉴于此,已有主权国对气候风险采取监管措施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力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金融化”。揆诸我国,在国际层面不仅要积极响应国际碳交易机制的“金融化”,重视碳金融市场的主导权问题,而且还应确保依托“一带一路”倡议资金机制“金融化”的可持续性;同时在国内层面也应借鉴域外经验以防范气候风险对“金融化”的负外部性。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和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兴起,未来的碳减排潜力巨大。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很不完善,存在着交易价格过低、开发项目领域过窄等问题。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源,碳排放权的低价出售,可能会给我国带来风险。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碳交易市场短期内将经历低谷,但长期看前景依然乐观。因此,应加强碳交易方法学研究,尽快培养碳交易专门人才,加快相关中介咨询、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尤其要部署争取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交易已被多个国家的实践证明是一种治理环境问题的有效市场手段。随着碳交易的发展,已经出现适用于不同的环境管理条件和要求的多种碳交易体系。信用型碳排放权交易因其限制污染物排放潜力较高,减排成本和管理成本低等优势已被多国采用。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对信用型碳交易规则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其效率下降。文章在分析信用型排放权交易原理的基础上,研究了智利排放补偿计划的交易规则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信用型碳交易体系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8.
日本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并通过碳交易取得了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我国国内的碳交易市场机制十分落后,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国际碳交易市场。作为能源消耗大省,辽宁省的碳减排压力指数全国位列第六,辽宁省低碳经济建设任重道远,务实发展碳交易市场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任务。本文首先详细论述了辽宁省发展碳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指出碳交易市场对辽宁经济建设、财政收入、环境改善及增强企业竞争力都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通过对辽宁省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辽宁省碳交易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CDM项目、碳交易所建设及自愿减排市场上。根据辽宁省发展阶段的特点,提出了推进碳交易市场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我国碳试点为例,研究了碳交易机制(ETS)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本文部分避开了选择性偏差和统计平均陷阱,PSM-加权DID模型的结果表明:碳试点对TFP有负向影响,因此,在试点城市中不满足强波特假说,但存在异质性。如果放松个体不相关的假定,空间模型的证据表明:碳试点可以显著促进非试点地区的TFP,但对试点地区的TFP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目前来看,碳交易试点存在的技术扩散效应大于污染天堂效应,且可以在国家层面促进TFP的增长,因此,满足全国层面上的强波特假说。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9,(4)
中国是一个大的碳排放国,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要求强制减排的压力。由于国家碳交易市场发展缺乏政策和技术条件,区域碳交易试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目前己经建立七个区域碳交易试点。文章首先对天津市区域经济概况和二氧化碳排放现状进行分析,再针对天津市碳交易市场规制的理论、碳市场交易主体、排放配额及交易过程等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提出天津碳交易市场规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天津的碳交易市场应加强碳排放源的检测,积极培育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并加快碳金融市场建设。这对于天津碳市场的成熟稳健发展及与国际碳市场接轨,进而实现碳控排减排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不均衡,发达国家是碳交易市场的规则制定者,实现了碳交易市场的最大份额。我国仅是国际碳交易市场的被动参与者,存在制度法规不完善、企业权责不明晰、市场交易混乱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平台,丰富碳交易品种,并且建立碳交易市场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减排压力之下,企业将面临产品市场、碳交易市场的双重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都将碳交易价格视为外生变量,并忽略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文章将碳交易价格波动作为核心问题,通过构建收益函数模型,以单位产品碳减排量为研究切入点,将碳交易市场的影响内在化,分别分析了企业在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碳排放权市场价格固定,以及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与碳排放权市场价格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最优策略以及单位产品碳减排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碳交易是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市场化工具,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反映碳交易实施状况,是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切入,基于2008—2020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评估碳交易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并考察异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提高碳交易价格和扩大市场规模均能显著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碳交易价格和市场规模能够推动自主创新、减少技术改造投入,进而影响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而技术引进并非有效路径。进一步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对技术改造存在挤出效应。研究结论对完善碳交易制度顶层设计、精准制定技术创新配套政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碳金融市场发展日趋成熟,我国却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分析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解决策略进行研究。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为碳金融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碳金融法律框架,强化金融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促进低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大力发展相关中介市场;完善碳金融市场,创新和发展多样化的碳金融工具;完善碳交易制度,加快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建设等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中国2001—2019年30个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SE-SBM方法测算其全要素能源效率,利用回归控制法和中介效应模型量化碳交易政策对试点省域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全国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约为0.50,有14个省域的效率处于波动上升趋势,有16个省域的效率处于波动下降趋势,试点省域的效率均值由2001年的0.75提升至2019年的1.05。(2)碳交易政策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北京、重庆和上海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但是碳交易政策对天津和广东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提升不显著,对湖北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负向作用。(3)碳交易政策主要作用于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及能源结构等方面,进而提升全要素能源效率,其中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北京、重庆、上海具有正向中介效应,能源结构调整对北京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降低碳排放量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而碳交易规制被认为是降低碳排放量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文章主要研究在碳交易规制下,企业如何控制其最优订货策略。通过研究,得到了一系列最优决策,并用算例验证了得到的结果,分析了碳排放限额和碳交易价格变化对总成本和总碳排放量的影响,以期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选取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碳交易市场自成立至2017年3月31日的收盘价数据,通过对日收益序列数据的分析,运用一阶自回归过程调整日收益序列以消除淡薄交易市场效应,之后综合运用检验性逐渐增强的4个方差比检验,判断4个碳交易市场的弱式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国内碳交易市场属于淡薄交易市场;②市场中的价格信息堆积,信息透明度较差;③碳交易市场投资风险较大;④碳配额持有期不同,市场有效性具有差异,且具有阶段性特点;⑤北京碳交易二级市场属于弱式无效市场,上海、广东碳交易市场虽属于弱式无效市场,但随着碳额持有期增加,市场的弱式有效不断加强,湖北碳交易已经达到了弱式有效水平。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对如何加强中国碳交易二级市场有效性提出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发展碳交易市场不仅仅是为了减轻国际气候问题谈判的压力,更是为了争夺未来碳金融发展及国际经济竞争的制高点。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碳交易市场,中国必须采取措施加快碳交易市场建设的步伐。目前,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但是总体上说发展还比较滞后,还存在专业人才短缺、碳金融发展落后、没有碳储备等问题。为此,中国应该鼓励各地区加快构建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并在发展与完善的基础上,国家应采取措施构建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9.
广东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定位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为全人类所共识,《京都议定书》催生了碳交易市场。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及其国际发展形势使得广尔建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借鉴京津沪港碳交易特点和经验,提出建立适合广东省情的碳交易市场功能定位和机制框架,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道平  廖海凤  谭洪 《技术经济》2022,41(7):106-119
全球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碳排放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碳交易政策是基于市场机制控制碳排放及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核心政策工具。采用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未包含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基于双重差分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碳交易政策的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论从总体看还是分区域看,碳交易政策均具有显著的减排效应,但效应的大小存在区域差异,碳交易政策在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大。机制分析发现,碳交易政策可通过减少能源消耗规模、促进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实现减排,能源规模、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外商投资等在碳交易政策传导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但这种传导机制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