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村信用社(简称农信社)改革的深入开展,农信社经营机制逐步转换,经营和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当前农信社在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着十大误区,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健康发展,急需进行引导和矫正。  相似文献   

2.
伍钰弟 《南方金融》2004,(12):68-68
一、农信社市场份额变化情况 一是农信社年度新增贷款稳步上升,商业银行逐年下降。二是农信社信贷市场占有率上升,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占比下降。三是农信社与商业银行新增存贷比例升降倒置。2001年农信社与商业银行的比重分别是61.1%和140.47%,而2004年农信社与商业银行的比重则变为110.59%和一20.39%。四是农信社新增信贷市场占有率大幅度上升,  相似文献   

3.
王敏  李建平 《南方金融》2002,(11):24-26,23
本文以农信社为范例,借鉴有关委托代理理论,从道德风险角度揭示和分析了农信社高管人员在任职经营管理期间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提出建立农信社高管人员任期绩效评价体系和加强对农信社高管人员任职期间监管的思路;同时特别指出:防范农信社高管人员任职期间道德风险的根本措施,在于推动农信社加快产权制度、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和增强内部激励机制,此外还有赖于市场监督和约束功能的发挥以及金融法制建设的加强。  相似文献   

4.
亏损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出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信用社整体发展水平不平均,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农信社发展较快,而北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信社存贷款业务萎缩,资产质量低,亏损严重。限制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农信社的发展。因此,根据欠发达地区农信社的不同情况,采取什么样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农信社体制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徐祥灵 《南方金融》2004,(10):38-39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出台后,农信社的监管体制、范围和重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农信社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农信社金融监管现状和存在问题人手,就如何强化农信社金融监管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用社改革:成败得失五年后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农信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原因,继而,探讨了此次农信社改革方案实施可能出现的一些后果。最后,就如何发挥省联社职能,促使农信社自立提出了意见,并提出:农信社改革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农信社利率改革试点中,存款由非试点社流向试点社的迹象明显,而对农信社系统以外的金融机构影响不大。存款利率的上浮对试点农信社吸收存款、增强资金实力具有一定作用,但由于农信社的贷款营销存在困难以及某些农信社受到的贷款约束,贷款利率的上浮对农信社发放贷款影响甚微。本文通过对农信社利率改革试点的成效进行分析,对人民银行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张利 《金融纵横》2007,(21):61-61
随着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针对农信社现有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同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努力创新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基层社及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目前农信社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为推进吉林省农信社发展,打破制约农信社业务发展的瓶颈,实现农信社信息化服务功能,吉林省农信社DCP工程项目组在省联社的领导下,经过不懈努力,于2006年7月14日实现了吉林市永吉联社新旧系统数据的顺利切换,33个网点数据全部移植到新系统中,标志着DCP综合业务系统试点上线取得成功。至此,吉林省农信社的金融产品和信息化服务手段实现了全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信贷资产质量是农信社的生命线,信贷管理是防范资产风险的第一防线。本文通过揭示浙江农信社信贷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而研究和探讨改进广东农信社信贷经营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农信社改革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关系到农信社自身的兴衰和成败,而且关系整个农村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全面、快速、协调发展,能否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目前欠发达地区部分农信社率先取得了央行专项票据资金,经营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农信社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应该看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车岳 《中国信用卡》2006,(7X):40-40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称农信社)电子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渐加快,很多新业务开始得到开发和运用。银行卡业务是农信社业务中发展较快的一项业务。其中,员工卡与一般银行卡最大的不同是,员工卡持卡人在办理异地交易、跨行交易时享受农信社的优惠并免收年费。员工卡是农信社员工身份的标志之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农信社员工的第二张工作证,受到了员工的一致好评。但是,在员工卡的管理和使用中,部分农信社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违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部分员工卡失去了“员工”的本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在市场激烈竞争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基本上已由电子化阶段跨入了信息化阶段,整体来说已处于较高的信息技术层面。然而,由于历史形成和地区差异等多种原因,农信社信息化建设进程相差甚大,有的农信社信息化水平和当地商业银行不相上下,甚至超过当地商业银行;有的农信社则至今没有联网,还处于单机版甚至手工操作状态,再加上农信社长期处于多级法人、分散经营状态,客观上造成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支付结算手段陈旧,支付结算效率低下,金融服务体系停留在较低的水平。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结算渠道不畅通是农信社业务拓展的绊脚石。比如,打T仔、打工妹是农信社的重要客户群,他们来自农村,在大城市或城市周边地区打丁,却不能在农信社把钱直接寄回家乡,因为跨省市区的农信社之间基本上还不能通存通兑。因而,很多农信社用户只好通过邮政储蓄将打工的收入寄回老家。解决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的不利局面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金融》2006,(12):44-45
农信社支付结算方式滞后,结算品种单一,严重制约着农信社的业务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人民银行庆安县支行组织有关人员对庆安县辖区内农信社支付结算进行了专题调查。  相似文献   

15.
《金融电子化》2007,(9):88-89
我国农村信用社自2004年实施“花钱买机制”的改革以来,经营效益和支农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目前基层农信社的发展情况看,改革后农信社原存的封闭体系仍没有彻底改变,竞争和创新意识弱化,金融产品单一、服务手段滞后仍然是阻碍农信社发展的羁绊。农信社现有的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董伟 《上海金融》2001,(9):23-24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成为资产、负债及员工规模等各项综合实力仅次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合作金融组织。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规模甚至已超过了当地国有商业银行。但是,由于历次农信社改革都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信社管理体制、经营机制、产权及法律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自身的发展和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本文就经济发达地区继续深化农信社体制改革,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一、当前农信社在支付结算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农信社支付结算服务观念滞后。长期以来,农信社管理层存在“重存款、重信贷、轻结算管理”的思想,对支付结算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意识淡薄。严重阻碍了农信社业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信社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服务水平建设,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可以更好地把各项业务渗透到客户群中,对自身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把优质服务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任务来抓,通过服务拓展业务,提高业务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农信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信社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服务水平,把优质服务带...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信社存贷款业务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资产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作为支持农信社业务发展的电子化建设和应用却没有与业务同步发展,与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同业竞争面前明显处于劣势,从而制约了农信社各项业务的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20.
过去一年中,农信社改革全面展开,国内金融市场如约开放,在此推动下,农信社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网络平台作为开展各项业务,连接客户与银行间的桥梁。受到各省农信社联合社的高度重视,并依据自身特点及区域特色,建设、完善新时期农信社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本栏目节选了不同地区农信社网络建设的成功案例,以供同业者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