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李秀枝  朱学义 《新智慧》2008,(12):35-36
现行会计准则首次提出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规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同时,如有客观证据表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而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减值时,减值损失的确定是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孰低法,还是采用内在摊余成本和可收回金额孰低法,目前会计实务界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2.
王会兰 《新智慧》2007,(12):35-36
应收款项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各项债权,包括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对于属于金融资产的应收款项(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等),其减值损失应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22号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确认、计量;对于不属于金融资产的应收款项(如预付账款等),其减值损失应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有关规定进行确认、计量。本文侧重于探讨具有金融资产性质的应收款项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公允价值的概念,介绍了公允价值计量在资产减值、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长期股权投资中的体现。本文探讨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核算计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公允价值计量时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中公允价值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产减值计量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是资产减值会计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资产减值事项本身的特殊性,资产减值会计实务中,各种问题仍层出不穷,尤其是资产减值及其公允价值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本文先从资产减值计量的理论问题入手,分析了计量所涉及的多重会计计量属性,集中分析了新准则中资产减值计量的公允价值问题,并对资产减值计量的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的核算,其中特别指出,金融资产摊余成本要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笔者尝试从其概念及计算方法角度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部分。新资产减值准则对资产减值迹象的确认条件、可收回金额的估计方法、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范围等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新资产减值准则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如不能杜绝企业操纵利润、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存在技术难度和资产组确认随意性较强等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企业内外部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赵霜霜 《全国商情》2007,(11):78-79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相比较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资产减值迹象的描述更能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新资产减值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的理念;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对资产减值测试对象的界定更科学;新准则中可收回金额的计量原则更具可操作性;对商誉减值的处理进行了单独的规定;详细地规定了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的与资产减值有关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金融资产主要包括四类:交易性金融资产、贷款及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这四类金融资产会计处理方法各有异同,对初学者而言,不易理解,容易混淆,尤以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甚.本文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范围、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以及金融资产的减值处理的异同点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对会计理论理解和会计实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首次提出"金融资产"概念,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四类,《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与之对应资产项目大体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委托贷款和应收款项。新旧准则中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从计量基础与会计处理两方面对金融资产减值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0.
《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首次提出“金融资产”概念,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资产、贷款和应收款项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4类,《企业会计制度》(2001)中与之对应资产项目大体为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委托贷款和应收款项。从计量基础与会计处理两方面比较金融资产减值的差异,可见新准则与旧制度中金融资产减值的处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中的债券,即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和一次还本付息债券在各期间的会计处理。对债券的取得、公允价值变动、减值及减值损失转回和出售时出现的细节问题加以了解释说明,使可供出售债务工具的会计处理更加完整和系统。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规范企业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准则明确规范了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商誉的减值测试与处理以及相关信息披露等具体问题。解决了目前企业对资产减值计量基础缺乏统一标准,财务处理不一致,会计实务可操作性差的问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本准则的特点、内容及会计处理规范,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为依据,在资产减值确认的范围和检测的时间,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会计处理,资产减值损失的恢复,资产减值损失的披露等五个方面,对中美两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了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差距和不足。并以此为引导,对在确认资产减值损失时,选用怎样的最佳计量属性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资产减值是基于谨慎原则对历史成本进行的一种矫正。新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分为金融资产和一般资产,对于银行等金融企业来说,其资产绝大多数是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情形较复杂,当确定为减值时,如何计提各种金融资产减值准备、怎样进行会计处理及计提的减值准备对所得税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骆国城 《新智慧》2008,(1):24-25
为避免滥用公允价值计量产生负面效应,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优先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计量,并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应用规定了多项限制条件。在资产后续计量中企业会计准则准予企业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并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结余资产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的资产业务主要有三类: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具有商业性的投资性房地产。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月1日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与旧会计准则相比变化很大。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废止,具体有公允价值的引入使用,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和计量,金融衍生工具的表内核算,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得冲回,采用未来现金流折现法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等新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商业银行会计计价原则及财务报表结构。  相似文献   

17.
刘继红 《新智慧》2005,(12):54-55
一、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属性的比较 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客体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资产减值会计要求计量企业资产的现行价值,必然要求采用能反映资产现行价值的计量属性.以体现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特性。资产减值会计涉及的计量属性主要有:  相似文献   

18.
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流动性缺乏特别是出现“流动性黑洞”的市场上,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存在缺陷,会计准则应当给予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更大的公允价值选择权,也应给予金融企业运用估值技术确定金融资产价值的更多自由,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19.
我国资产减值规范与国际准则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最新颁布的统一会计制度中专列一节来规范有关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国际会计准则36号——资产减值》也针对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披露及相关内容作了规定。本文就二者的异同做以下比较。一、资产减值概念国际会计准则认为资产减值就是资产账面金额超过可收回金额部分的差额。我国的统一会计制度则是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就是说资产减值是在谨慎性原则下,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但可能发生的损失具体指哪一方面并未统一明确,而是在具体资产项目减值损失计量的内容当中作出不同资产减值损失的描述。二、认定减值资产的条件国际会计准则对认定资产是否减值时,所考虑的因素较我国多。其中市场利率或市场的其他投资报酬率的提高、企业净资产的市场资本化金额的变化、以及资产的使用(或预计使用)方式或程度在当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负面影响的变化等因素,在我国统一会计制度中都没有提到。所出现的上述差别,与资产减值的计量方法有关,也与资产市场的有效性程度有关,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的计量方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是现金产出单元使用价值的确定,如折现率的选择就很重要,因此,国际会计准则中强调了利率或其他投资报酬率的提高对资产减值的影响。我国统一会计制度中明...  相似文献   

20.
《新智慧》2007,(1):25-27
一、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计量 根据本准则规定,企业对于取得的金融资产或承担的金融负债,应当分别不同类别进行计量。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