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与国际化竞争的日趋激烈,导入能适应中国企业的CI已经是许多企业管理者和CI策划设计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本文从中国CI发展的现状,信息化时代中国企业面临的困难以及CI战略的本质分析等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企业在当前导入CI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并对CI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视觉化与形象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CI战略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产品设计作为企业CI战略中重要部分在整个企业CI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产品设计要符合企业CI战略的要求,要与企业整体定位相适应,产品设计又是制定企业CI战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入能适应中国市场的CI是摆在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和CI策划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出:中国企业导入CI,要走自己的路,积极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继往开来,正确应用CI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DCI还是CIM     
数字化CI还是多媒体CI?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想辨晰CI战略中这种前卫的问题。数字化CI,英文全称Digital Corporate Identity,简称为DCI;而CIM的英文全称为Corporate Identity Mul-timedia,简写为CIM.DCI是数字化的形象推广CI战略,而CIM则是用多媒体的形式推广CI战略。两者都是CI战略与当代电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普通人还难分辨其中的区别。在我看来,CIM比DCI的含义更广,并且包容DCI。 CIM的出现,标志着CI战略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本世纪五十年代起,现代CI战略在美国正式诞生,典型案例是蓝色巨人IBM,当年更多是视觉系统,即VIS。我们通常称为CI战略的VIS时代。六七十年代,日本企业从美国引进CI战略他们将东方精神、企业管理乃至市场营销等方面的领域CI化,提出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并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命名为CIS。我们称为CI战略的CIS时代。到了八十年代末,以太阳神为代表中国企业导入CI,先从视觉着手,之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识别  相似文献   

5.
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导入能适应中国市场的CI是摆在许多企业管理人员和CI策划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总结出:中国企业导入CI,要走自己的路,积极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继往开来,正确应用CI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面对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中国CI应该如何反应? 笔者首次正式提出“数字化CI”的概念,以期为中国CI提出一个理性操作的科学依据。中国CI已经进入了第三次浪潮的阶段,第三次浪潮主要特征是:CI战略进入企业整体经营发展战略中。CI的传播、实施、管理不仅仅使用原子的形式,更多的将以比特形式。信息网络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必将对CI的形式和内容带来巨大的变革,数字化CI应运而生了。此外,中国第一个CI专业信息网站——“中国CI中心网”正在积极的建设当中,网址为www.china C-lorg,预计八月份正式开通。数字化CI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利用数字化的条件、手段、技术开展企业形象的创建、推广等建设和管理工作; 2.数字化了的企业形象。它的理念核心在于: 1.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媒体:  相似文献   

7.
CI战略的实施,激发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力量,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中建三局作为一个多级法人企业,过去是分散大于集中,各搞各的一套,如何落实中建总公司CI战略,把“中国建筑”的整体形象展示给公众,三局决策者根据总体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决定推进CI战略。  相似文献   

8.
CI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创造,中国企业应开辟正确的文化发展道路,正确合理的运用CI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CI战略是应用在企业当中用来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的一种战略方式,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CI战略也被广泛应用在高职院校当中,对塑造高职院校的形象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导入CI战略,不仅是提升学校品牌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校提升知名度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将从CI战略的具体内容入手,探讨我国的高职院校应如何在实际的发展中导入CI战略,同时导入这种战略对塑造学校的形象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理 《计划与市场》2001,(10):23-25
CI战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适应经营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和竞争的需要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战略。在国际CI战略成为许多企业市场竞争的有效手段,形成广泛的国际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导入CI成为企业界的热门话题,盛极一时。但历经十余年,CI并未出现灵丹妙药式的效果,那些寄希望于CI实现腾飞的企业,结果却大相径庭,“海尔”、“小鸭”的成功自不必言,而平平者、失败者也为数不少,甚至产生某些负面影响,使企业陷入CI误区。那么,如何认识在CI导入中出现的某些误区呢?应当说这是即将加入WTO的中国企业界必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友梅 《财贸研究》2000,11(1):25-30
<正> 有人预言,世纪之交的中国将进入一个CI时代。中国的上市公司作为实行股份制的“领头羊”,已率先敏感地意识到了CI不可估量的价值,并加以充分利用。据估算,全国导入CI的企业85%为股份制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公司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优异不凡的CI战略和财务形象是一张驰骋市场的“通行证”,公司可以通过CI战略和财务形象塑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那么,我们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诠释和指导上市公司形象的塑造?这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2.
自从1951年美国CBS公司率先拉开CI战略的序幕以来,CI战略迅速席卷了全球,并造就了IBM、索尼、松下等一系列世界名牌.但步入90年代以来,CI战略日益显现出局限性.CS战略作为一种超越CI战略的新理念悄然兴起,它将企业定位于顾客的满意之上.将企业和顾客连结更紧.世纪交接,如何由CI战略向CS战咯转变将决定着企业能否在越来越激烈的商战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的迅速增长与普及应用,当前经济环境下,企业CI战略与企业广告策略的研究尤为重要,是企业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并获胜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CI战略与企业广告策略的重要性及其策略的研究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希望各企业在自身建设与管理当中加强策略的管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4.
如同《圣经》上说“上帝创造世界”,有“CI圣经”之称的《New DECOMAS——创造现代企业的设计》上说——CI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最后一张王牌”,也被CI人奉为圣言。然而,问题是当我们好不容易摸到这张牌时,却可能发现牌桌不见了! CI——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 Identity)在中国走过了多年艰辛的历程,一直处在蹒跚学步的阶段,而当我们刚刚迈入它的大  相似文献   

15.
CI作为一种创造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形象影响力、改善企业管理的有效工具,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功能强大的企业推进剂。CI系统构建的战略体系同企业文化各个层面密切相关。成功的企业正是在CI设计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成功的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从我个人体会来看,过去我们讲企业经营与管理,较多地重视并研究了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的目标市场战略、企业的人才战略,但对企业的环境战略讲得不够,认识的高度也不够。而前不久的金融危机恰恰说明,成熟的环境意识与战略对一个企业来  相似文献   

17.
CI作为企业营销策略的重要部分,是企业提高自我形象,提升经营效益的有效手段。本文通过阐述企业CI的定义,概述企业CI战略的重要性,同时分析CI对企业形象的作用。从MI、VI、BI三个方面对Elvira宠物服饰的企业形象进行策划和设计,体现其整体和谐统一,突出CI的理念传达、视觉吸引和行为体现作用。使得Elvira宠物服饰公司的CI设计符合行业特色,突出独特的企业理念、新颖的视觉艺术和适宜的企业活动  相似文献   

18.
论企业导入CI设计的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高峰 《财贸研究》2003,14(5):105-106
把握企业脉搏 ,适时导入CI设计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方针之一。有效地实施CI战略对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赵亮 《中国市场》2008,(27):91-92
名牌产品、CI方略及CS战略,是现代企业占领市场的三要素。名牌产品是企业的硬性工程,CI方略即企业形象是企业的软件,CS战略即顾客满意,是企业完美的"人缘"环境。三者虽有侧重,但又互为倚重,相辅相成。三者已成为当今企业整体战略策划中的金三角。本文认真探究了三者的内涵及功用,以及三者之间形成的金三角对现代企业占领市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80年代末至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CI营销战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许多龙头企业率先导入CI.而与此同时,在欧美却出现了CS营销热潮,大有取代CI之势.笔者以为,在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迅猛发展的今天,营销战略的内容、体系也在不断翻新,一个新的营销战略取代旧的营销战略,这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对此,我国企业必须予以注意.一、CS营销战略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