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旅游空间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哈维发表学术转型后的经典之作《社会正义与城市》.在书中,哈维觉得地理学者过于关注效率和区位选择,对于社会正义探讨得太少,因而他想构建基于社会正义原则的区位选择理论.对于哈维而言,社会正义不是包罗万象的概念,也不是美好社会的替代词,而指的是用于解决冲突(言论和行动)的原则,也就是说,社会正义是将公平的原则应用于解决人们追求自身进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的冲突.顺着哈维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冲突无处不有,但是解决)中突的原则经常是缺乏公平和公正.  相似文献   

2.
国内围绕旅游发展权益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现象已呈常态化.利益相关者之间权力结构失衡和调节保障机制缺位,愈益成为制约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发展所引发的利益关系调整主要是在资本、政府与地方三者之间,旅游决策和利益分配更多是在资本和权力主导下进行,地方社区往往处于被动、失语和边缘化状态.  相似文献   

3.
空间生产观念之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其价值在于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户.在对空间本体的追溯中,它重新书写了人文地理学对于旅游研究的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长期以来旅游产业发展中人的主体性地位,并把研究的重心牢牢置于空间的流动性和再生性.空间是由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架构而成的,如今我们谈论区域旅游合作"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已是在谈论空间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正是空间的"关系"属性决定了在旅游空间生产研究中引入空间正义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在境外有关空间、地理和城市研究中,空间正义问题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作为一种阐释视角,国外同行的普遍做法是,通过正义问题将民权与空间生产联系起来,拓宽争取环境和社会生活改善的政治视野.把空间正义视角引入旅游空间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为已经困扰旅游经济的诸多乱象,如商业欺骗、游客财产和人身安全等治理提供建设性思路;另一方面,也能为空间全面旅游化,即从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整体建设的过渡提供战略性思路.当然,讨论旅游空间正义问题似乎特别困难.这是因为,正义本身涉及法律意义上的“是”(权益)和关乎伦理意义上的“应当”(价值),这又与对旅游行为以及旅游空间的理解有关,而后者正是有待在理论上澄清的基本问题.本文意在从空间生产视角简要地阐明正义在旅游空间建构中的独特意义及其当前重要问题,以期为这个有竞争力的新话语在中国学术空间中的生长做一些前提性澄清工作.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是高度信息依托型产业.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使旅游部门实时掌控业态发展大数据成为可能,使游客及时获取服务资讯、增强旅游体验的途径变得丰富多样,使旅游企业能够直面需求和市场波动,从容精准运营并能多元开拓经营渠道,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市场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6.
我国政府主导下旅游经济发展在某些领域带来了诸如社会排斥、利益分配不公等不正义现象.这违背了我国旅游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之定位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之产业发展目标,造成了旅游空间正义的缺失.基于"参与"和"共享"原则,探索旅游公众参与的有效机制,推动包容性发展,是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之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现实之需,是当前旅游业发展战略转型所要求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一、空间正义概念的核心与意义 所谓"空间正义",主要是指区域发展中在追求资源分配效率之上应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尊重广大居民的基本权利,创造人人可享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均等自由的发展机会.其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实现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坚持空间正义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应遵循持续性、公平性等原则,其中公平性原则除包括代际(时间)公平外还应包括地域(空间)公平,因为时空一体.地域公平的体现就是"空间正义".在可持续发展中,空间正义是前提,时间公平是建立在空间正义基础之上的,空间正义是可持续发展中更为现实的问题.空间正义概念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9.
空间正义一定涉及到好东西和坏东西如何在空间中进行配置的问题.好东西是人人都想与之相伴的,而坏东西是大家都避之不及的.因此,围绕好东西和坏东西如何在空间上进行配置,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制度.而空间正义,就是用来调节这些社会关系的一种原则或规范.旅游空间同样也要奉行空间正义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与空间道德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实体要素空间特征所体现的空间道德在文化地理学者看来,空间既包括物理的(或实体的)空间,也包括在这些物理空间中展开的人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体现的意识形态内容.旅游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因此所有关于空间正义、空间伦理的理论都应该适用于对旅游空间的分析.由于伦理是受道德指引的,有时说到道德时往往也包含了伦理.为了简化问题,下面采用空间道德的表述,来例举中国文化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分配正义: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博弈与均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左冰 《旅游学刊》2016,(1):12-21
旅游发展中的收益分配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但至今缺乏深入的探讨和有建树的观点.文章克服了当前学界在探讨旅游收益分配时局限于同情弱者和道德批判的缺陷,从不完全信息下的非合作博弈出发,证明了博弈三方经过重复的讨价还价必然导致合作博弈的结果及其蕴含的伦理意义;然后引入相对重置成本(反映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和权利指数(反映各方的讨价还价能力)构建合作博弈下的收益分配模型,通过推导得出了可同时实现社会福利和个体收益最大化的纳什均衡解;并进一步讨论了由于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各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变化以及不同的风险偏好所导致的解的动态变化和模型框架的适用性问题.为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关于旅游收益分配的各种社会事实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解释,并提供了在实现社会正义之时的分配状态的描述和改善分配现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域旅游”作为一个炙手可热的发展理念和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未来发展.在大量见仁见智的解读中,“域”被赋予了“空间”“领域”“要素”“时间”“产业”“管理”等多重含义.笔者倾向于认为,对于“域”的理解固然不应拘泥于空间,但是“空间域”应当是全域旅游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对于旅游经济系统建设的空间落实.它意味着对于旅游产业认知从“旅游+”的产业层面递进至空间层面,从抽象的产业关联具体到了现实的空间发展依托.为此,笔者管中窥豹,尝试从旅游空间经济系统的角度对“全域旅游”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一、旅游作为产业的特殊性 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产业,并不能像其他产业那样从生产角度去定义.因为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如旅行社、饭店、交通、餐饮等,并不是提供同一种产品,也不是以同类技术生产该产品.旅游产品是从消费角度来定义的,即从旅游者角度来定义旅游业;那些在缺少旅游活动的情况下,企业收入受到明显影响的企业被定义为旅游企业.这样与旅游相关的产品生产过程就散布在不同的产品部门.  相似文献   

14.
郭文  朱竑 《旅游学刊》2020,35(11):1-3
<正>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旅游空间实践大体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旅游资源勘查期、20世纪90年代后的旅游资源规划期,以及21世纪以来旅游资源市场化导向与文化旅游深化发展期。在上述过程中,旅游空间生产作为特殊的空间生产行为,嵌套于不同时期的中国旅游空间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空间的生产与分析:旅游空间实践和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文 《旅游学刊》2016,(8):29-39
“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关于空间研究最重要的理论进展,该理论的主要主张是将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为历史辩证法的“空间化”,因其在认识和分析问题时表现出的整体性、彻底性和说服力成为人们重新认识空间本体的重要转折点.通过对“空间的生产”及延伸理论内涵的挖掘和解析,认为资本、权力和阶层是主要影响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素,该理论立足于人本主义哲学立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基于空间社会统一体的认识,形成了系统性剖析社会空间问题的空间认识论、生产论、批判论和权利论基本框架,是对资本主义种种异化现象进行文化和社会层面批判的有力工具.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功能凸显,完成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旅游空间实践也出现了空间的社会化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面对新问题,在研究向度上不能脱离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的理论视域;在概念体系分类层面,可以将旅游空间的实践(物理-地理空间)、旅游空间的再现(社会-经济空间)和再现的旅游空间(文化-心理空间)作为旅游“社会-空间”辩证分析范式;未来国家旅游愿景的实现应扬弃旅游空间生产带来的异化现象,警觉资本逻辑对旅游空间实践的另类牵引,并将空间正义作为新的发展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6.
论旅游产业与现代林业的融合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钧 《旅游学刊》2011,26(6):10-11
现代林业的发展催生了森林旅游业,拓宽了林业科学的研究领域。现代林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为林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森林是地球自然界的产物,参与地球自然界物质循环和生态循环,森林首先属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旅游社区是一个多群体介入的场所,景观价值空间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社区内部不同利益群体闰复杂的行为态度差异,为促进利益群体间的沟通和实施参与式社区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新视角.研究援引人与景观交互关系理论,选取秦岭北麓汤峪镇旅游社区为案例地,采用景观价值分析方法与PPGIS技术相结合,考察了社区内三个不同利益群体(当地居民,外来游客和购房业主)景观感知价值的空间构成与分布特征及其差异性,结果表明:(1)人群的感知价值空间呈现非均匀集聚分布特征,在一些特殊场所形成感知的热点.(2)三个群体景观价值感知既有相似性,又表现出显著差异.差异包含空间分布差异和感知强度差异两个方面,反映出三个群体对社区景观的价值赋予与认同有着不同的想象.(3)造成差异的原因多样,既与景观本身的特征有关,又与各群体间与场所互动、情感联结和对功能性场所的依赖需求不同有关.(4)多群体价值空间的叠加分析,可为我们理解社区提供更为丰富的信息.根据三个群体的价值空间构成和分布,可以区分出若干一致性和非一致性区域,两种区域都具有一定的社区规划管理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化旅游的空间形态研究——基于文化空间的综述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化空间是一个多尺度的概念,现有研究分析了文化空间的哲学意义,并将其界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有属性,而地理学视角的文化区探讨为文化空间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补充。基于文化空间的研究体系,文章综述了文化旅游的研究概况,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的三重视角,分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了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并据此提出了文化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的路径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逐步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品形态。产业融合的结果,使参与融合的产业产生了新的增长点和专业附加,进一步促进市场发育,促进融合产业的共同发展。经济发展、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市场需求逐渐从较为单一的"文化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元化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20.
受旅游资源禀赋、地缘区位等因素影响,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空间非均衡现象,影响区域旅游合作格局。研究基于变异系数、首位度指数、旅游流质指数、SEQ三维耦合模型分析安徽省2003~2019年的旅游“规模—经济—质量”格局时空演化,以旅游经济联系度为指标分析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的演化迁移路径,利用聚类分析法定量识别安徽省旅游旅游发展层级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安徽省旅游“规模—经济”呈极化分布特征,合肥处于“极核”地位,皖北旅游“规模—经济”水平低。旅游流质指数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分布格局。安徽省旅游SEQ的极化区域演变过程为三极领先(黄山市、合肥市、安庆市)—双极联动(合肥市、黄山市)—单极独强(合肥市)。安徽省旅游发展层级呈现高地—潜力—追赶—洼地的阶梯状层级特点,各层级之间的旅游发展空间差距在逐渐扩大。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核心辐射模式、圈层发展模式、链式扩展模式、政策驱动模式的空间协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