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2012年和2014年乌蒙山片区绿色减贫指数,评价该地区不同年份扶贫效果,这也为今后各项扶贫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依据中国绿色减贫指数指标体系,从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4个方面,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27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分析2012年和2014年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社会发展能力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标值,最终确定绿色减贫指数。同时,分析片区内各贫困县波动较大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城乡收入比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等指标。[结果]2014年相比2012年,乌蒙山片区经济增长绿化度、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程度和扶贫开发与减贫效果指标值上升,社会发展能力指标值降低,绿色减贫指数提高了15.40%。各县第三产业比重均降低,但农村人均纯收入都有提高。四川省10个县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增加。四川省除叙永县和美姑县,贵州省除赤水市,片区内的各贫困县城乡收入比降低。[结论]2014年,乌蒙山区在落实国家扶贫规划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各县之间差距较大,在今后的扶贫攻坚中,需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了解贫困类型和贫困程度,考察当地资源储备和环境现状,统筹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2.
交通基础设施具有显著的外部性特征,是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加速器",在减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利用2003~2013年南方集体林区1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选取交通密度值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代理变量,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的内生性问题,实证检验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区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03~2013年期间的南方集体林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林区减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交通密度值每增加1%,人均GDP增加1.7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41%。政府应加大林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林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3.
水土保持与农业经济增长、减贫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我国水土保持对农业经济发展、减贫的贡献。研究表明,以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表示的水土保持对我国农业GDP直接影响不是很大,但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长期增长;水土保持对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能有力地减缓贫困;但农业GDP的增长并不能直接增加水土流失治理的面积。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作为中部崛起的主要省份之一,同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省,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贫困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本文首先分析贫困县的经济现状,选择出与农民收入相关的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以此为基础,用主成分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子,得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是第一产业GDP、第三产业GDP和城市化水平,进而提出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VAR模型及运用协整检验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分析等方法 研究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投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以 及因果关系。根据1990~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公共品的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具有长期效 应,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13.3%为最大,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对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贡献率11.5%位列第二,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 贡献率3.4%相对最小,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农村集体固定资产投 资和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这是由于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对 农村公共品需求类型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基础设施的硬公共品需求转向对教育、医疗卫生等软公共品的需 求迫切,因此以农村公共品的需求类别为导向,科学制定高效率的农村公共品供给规划,达到促进农民增 收目的,当前阶段农村公共品供给优先序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农村集体 固定资产投资。  相似文献   

6.
基于2001年~2014年中国农村面板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全国与东中西部各区域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皆受到以下五个变量的显著影响:上一年度的农村人均文化消费、农村人均收入、人均文教娱乐固定资产投资、农村人均文教娱乐财政支出、农村恩格尔系数。但是不同区域之间这些因素对文化消费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文化消费的惯性作用在东部表现最强烈;中西部主要受到收入的影响;恩格尔系数对文化消费的影响在中部最明显。基于不同地区的影响差异,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满足居民各类文化需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扶贫的效率问题,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方法 文章以新疆27个国家级贫困县为研究对象,采用DEA方法,对贫困县扶贫效率的时间演进和空间分异进行深入分析。结果 研究发现:(1)总体上看,新疆2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扶贫效率处于中等水平,介于69%~75%。(2)从时间发展演进来看,2014—2018年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效率呈短期波动、大体增长态势。(3)从空间特征分异来看,疏勒县、察县等9个县属于潜力型;莎车县、英吉沙县等7个县属于朝阳型;洛浦县、巴里坤县等3个县属于黄金型;阿合奇县、阿图什市8个县属于衰退型。(4)从投入产出效率来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投入冗余集中在农业人口规模和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在现有投入水平下,新疆国家级贫困县扶贫效率在人均GDP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产出效益比较低。结论 为提升扶贫效率,针对4种不同效率形态,对精准的扶贫优化策略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以来,我国共减少贫困人口6 853万人。在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进展的背景下,对比政策实施前后城乡居民收入的变化,对于揭示精准扶贫政策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贫困范围广、贫困程度深的山西省为对象,基于2010—2017年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前后的统计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不同贫困程度县(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结果]精准扶贫政策的效果主要为:贫困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幅度约为非贫困县的3倍,而其中国家级贫困县的收入差距缩小幅度约为省级贫困县的2倍;共同趋势检验和安慰剂检验的结果验证了模型的稳健性。对比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得到的精准扶贫政策效果,揭示出如果忽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随时间的变化,则会高估精准扶贫政策效果约1.5~4倍,再次证明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引入控制变量探讨政策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发现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占比、人均农业产值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人均土地状况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水平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精准扶贫政策对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效果,且对深度贫困地区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贫困地区呈现扶贫手段多样化、扶贫效率瓶颈化、经济发展复杂化等特点。通过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安徽省阜阳市进行调查,结合阜阳市统计年鉴2006年~2015年十年间的数据,作者运用VAR模型,分析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贷款金额、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数额、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精准扶贫要求金融机构、政府及农户自身积极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约束,降低农村信贷风险,保障农村扶贫项目的可执行性,提高农民人均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河南省109个县(市)农村电信发展指标以及当地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弹性分析。研究表明,农村电信发展水平与GDP、人均纯收入、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例等指标存在正相关关系。影响农村电信业务总量的因素依次是人均纯收入、人口、GDP等,影响农村电话普及率的因素依次是人均纯收入、非农业产值比例等。中国电信市场发展不平衡,导致在城乡之间呈现二元结构的特征,农村电信市场发展对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依赖性较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变动趋势与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增长,1980-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6.96%。但是分阶段考察,近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80-1984年为15.1%,1985-1988年为4%,而1989-1991年仅为0.7%。有些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个别年份出现了负增长,并且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这些都将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对我国地区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动态势、差距程度以及引起变动的因素、提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以及加快中西部发展步伐的方略和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广东统计年鉴》和《广东农村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影响广东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关联度>轻工业总产值的关联度>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关联度>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的关联度>技工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的关联度。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了促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各地区的资源条件差别明显,同样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减贫的效应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该文认为要消除贫困地区经济增长与减贫的非均衡性,不应只依靠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由于农村贫困人口从事第一产业在短期内仍然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还应当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基本生活条件改善作为减贫的主要思路。以甘肃省贫困县(区)为例,从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农村家庭综合收益的变化趋势和小山口村的减贫实践3个视角,对于农业综合资源优化的减贫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考察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财政支出共同作用下,资本技术构成变动及其驱动效应分解对贫困县与非贫困县、省界贫困县与非省界贫困县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第一,资本技术构成的质量型产出增长效应在非贫困县、贫困县全样本以及省界贫困县中都是显著的,产出抑制效应则在非贫困县和省界贫困县中都显著存在。第二,非省界贫困县既没有非贫困县所具备的市场机制优势也没有省界贫困县扶贫政策方面的政策红利优势,其资本技术构成无法体现出质量型产出增长效应,主要表现出水平型产出增长效应。第三,省界贫困县的政府财政支出不仅会通过挤出效应抑制该地区经济增长,而且会通过与资本技术构成水平型增长效应的交叉作用为“僻壤”省界贫困县注入增长动力。非省界贫困县政府财政支出则可以显著推动该地区经济增长,又会因其与资本技术构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产出抑制效应阻碍该地区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以来,按照《江苏省"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总体要求,江苏农民增收工作以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为主线,加大政策扶持,强化关键举措,狠抓工作落实,切实推进十项富民行动,有力维护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圆满完成了农民增收序时目标任务. 201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9%,达12202元,完成规划目标任务过半;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0年的2.52:1下降到2.43:1;按照国家公认的贫困县标准,201 1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比原计划提前一年.  相似文献   

16.
2012年,本市各级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收入结构呈现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家庭经营收入略有增长,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较快增长的基本特征. 一、2012年本市农村居民增收的基本情况 1、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据对1200户农村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12年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1元,比上年增长11.2%,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2%,高于GDP增速0.7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是去年本市各级政府积极改善民生,实施多项惠农支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非农就业岗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不断提高养老金和最低工资水平等多措并举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蕴含农村改革重大突破农民财产权利不明晰、财产权利不充分、财产权利缺乏保障、财产价值无法得到公平的体现和实现,以致农户可支配财产少、农民家庭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极低,是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200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为50.5元,占农村居民人均总纯收入的2.0%;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纯收入虽然增加到228.6元,但比重仅上升为3.3%。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村家庭通常要比城市家庭拥有更多的家庭财产(特别是生产性财产),财产性收入是构成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家庭退休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增加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和巨大的现实空间,必须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保障和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释放可持续增长的农村财产性收入制度红利,为根本缓解和解决"三农问题"奠定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赋予农民更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浙江省1984-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统计数据,对浙江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与人均纯收入之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表明,浙江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之间确实存在长期稳定关系,通过提升农村居民的纯收入能够有效促进居民的消费支出.  相似文献   

19.
新疆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核心区,居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位置,粮食安全问题对维护区域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文章以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1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基于2001年、2009年和2014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探索性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对该区域人均粮食占有量时空特征进行测度,并探究造成区域差异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14年,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自相关程度降低,研究区县域总体空间差异有增大的趋势;人均粮食占有量空间相关性特征明显,多个影响因素空间差异表现明显,其中人均GDP比重因素影响最大,其次是总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研究结果以期为保障区域社会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齐鲁粮食》2009,(4):41-41
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