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采用GML指数和基尼系数分别测算了2014-2018年山西省县级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及其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全省层面、区域层面和地市层面分析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趋势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研究发现,首先,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但增长速度先升后降。区域之间和地市之间的比较分析均显示了农业绿色技术效率的重要作用;其次,山西省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区域差异逐年缩小,区域差异主要体现为区域内差异,区域间差异不明显。基于此提出应更加重视资源配置问题进而提高农业绿色技术效率、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和绿色发展相结合以及推动各区县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衡协调发展三方面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6-2015年31个不同省份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特征和空间维度上的差异性,进行了相应的收敛性检验,并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与技术进步上分效率指标进行不同效率的分析。在实证模型构建的指标选取中,采用投入指标有林业系统年底从业人员数和实际完成投资额,产出指标有总产值。实证的结果表明,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速度为6.1%;其中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相对较大。从31个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看,在10年内出现下降的只有森林储蓄量较大的几个省份。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我国林业生产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0-2017年粮食主产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BM-ML对其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定,并对其增长动力以及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动力。各粮食主产区农业GTFP水平差异明显,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通过收敛性检验的数据结果,13个粮食主产区不存在着绝对的β收敛,但均存在着条件β收敛,σ收敛基本上以2009年为界,2001-2009大多数粮食主产区呈现出发散性,2009年后基本上呈现出显著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科技存量与农业生产率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对1986~2012年中国各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农业科技存量进行估算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农业科技存量的时间演变,并利用FGLS方法对实证模型进行估计,进而系统考察了气候变化及农业科技存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增长趋势,主要靠农业技术进步驱动,而农业技术效率起着阻碍作用;新世纪以来农业科研投入增速明显加快,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地域差异,并且该差异呈扩大趋势;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显著,而年降水量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空间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和西南地区气温升高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而东北、华北、西北和华南4个地区气温升高能够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除华南地区外,华东、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5个地区降水密度增加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表现出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距及空间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虑空间因素的影响,分析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收敛性,以期为缩小中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提供指导。[方法]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78—2015年中国大陆28个省(市、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Moran′sⅠ指数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并使用空间误差模型探讨其收敛性。[结果]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较为明显的地区非均衡性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将28个省(市、区)划分为"快速上升型""平稳上升型"和"持续下降型"3种类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弱→强→弱"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在考虑空间溢出效应的情况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收敛速度加快;分阶段来看,市场经济制度正式确立之后,空间收敛速度明显降低;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来看,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存在空间收敛趋势;分地区来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收敛速度呈现中部、西部、东部依次递减的格局。[结论]考虑空间因素的收敛性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地区间的空间效应,通过加大农业投资力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措施,逐步缩小农业发展的地区差距。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和DEA-Malmquist模型测度了重庆市及五大功能区的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测度发现:重庆市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偏低,但有明显改善的趋势;农业技术效率波动较大,主要是因为纯技术效率的变动所引起;五大功能区之间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大,主要是各功能区在社会文化、政策、自然、技术等方面存在差异;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波动比较大,主因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阶段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约束下中国农业能源效率及其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和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1个省市2000~2011年农业能源效率,分析比较了碳排放约束下全国整体、五大区域及31个省份农业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并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和收敛性检验。研究表明:碳排放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能源效率普遍高于其他地区;全国及五大区域能源效率动态演进趋势由相对集中到逐渐扩散,且增长不明显;考虑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效率都得到明显提高;五大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全国整体上各地区间差距在逐渐缩小,最终将会稳定在同一水平。文章作者提出制定差别化的农业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措施,有利于缩小各地区间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距,并改善各地区间的收敛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有效识别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为政府在协调区域发展方面提供证据。[方法]文章首先构建碳排放约束下的SBM DEA模型来测度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此基础上分别使用莫兰指数法、热点分析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局空间相关性与局部空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角度探究其收敛性。[结果](1)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波动式上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驱动,技术效率变化程度较小。贵州、海南、重庆等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属于“高速增长型”地区,河南、四川、福建等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属于“稳步增长型”地区,而北京、吉林与新疆3地农业绿色全要素属于“持续降低型”地区。(2)2011—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但有一定的波动,呈现出“强—弱—强”的走势特点。同时,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集聚特性,2011—2016年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热点区域呈现“西部地区热点区域逐渐消失,东中部地区热点区域明显增多”的特点,冷点区域则一直集中在东三省地区。(3)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且空间效应使我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变快; 东中西三大区域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各区域内部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趋同化,其中,西部地区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收敛速度最快,其次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最慢。[结论]文章提出了破除流动障碍,强化区域相关性、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扩大高集聚区域以及强调区域特色发展,提高收敛速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研究一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核心,由于中国省际间差距巨大,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各不相同,本文通过非参数的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出2000~2015年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与2000~2015年间中国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对各省份的TFP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研究发现:以TFP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水平近年来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出现减缓趋势;中国省份经济增长差异较大,从分解结果来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差异主要由技术进步水平差异较大所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我国柑橘产业蓬勃发展背景下,存在耕地规模狭小和劳动资源匮乏的双重瓶颈,研究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探究柑橘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方法]基于2011—2016年我国柑橘生产的面板数据,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分析了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演进特点,比较了柑橘、柑和橘全要素生产率的区域差异。[结果](1)从整体趋势看,2011年以来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但年际间波动较小。考察期间内,柑橘、柑和橘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2. 6%、2. 0%和2. 3%。(2)从影响因素看,技术进步是影响柑橘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因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3)从区域差异看,科技进步为福建、广东等省份柑橘产业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营规模过小阻碍了其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其增长优势明显劣于江西、湖南两省。(4)从品种分类看,多数省份橘的技术进步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均高于柑,柑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差,仅在部分省份优势明显。[结论]推进柑橘科技创新,引导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实施柑橘产业支持政策是促进我国柑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对浙江省丽水市76个样本农户2004~2009年林业经营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应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和分析林改后林农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结果表明,2004~2009年浙江省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增长的主要动力为技术进步,但生产要素配置水平有所下降,农户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个体差异较大,38.1%的样本林农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不升反降。因此,通过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扩大林改成果惠及面,增进林农之间经验交流,加强林业技术推广,促进适度规模经济,是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提升林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1999-2006年河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j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河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河南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河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EA法测量了黑龙江省森工40个林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利用Panel-Data模型找出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2009黑龙江国有林区林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原因可归结为林区技术进步缓慢;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作用;技术因素和营林投资比重对森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存在负向影响,而劳动投入和天保工程(政策因素)对其影响不显著。为此,提出鼓励林业企业技术创新、优化林业投资结构、加强林业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森林生态服务的市场化进程和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虑碳排放约束,分析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特征和区域特征,以期为提升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05—2016年甘肃省14市州面板数据,以农业碳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指标,运用非径向、非角度的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对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和碳排放约束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测算。[结果](1) 2005—2016年甘肃省农业环境效率值总体呈现下降—上升—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且均小于1;(2)碳排放约束下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年均值为1.010,年均增长率为1%,且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3)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其中中部地区增长最快,陇东南地区次之,河西地区增长最慢。[结论]忽视碳排放将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议各区域依据自身资源禀赋,采取差异化的发展思路,提高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是提升甘肃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4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和分析了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共同推动下,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中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年际间增长速度差异较大,但推动各年度增长的关键力量均是技术进步;在四大地区中,只有东北地区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其他三个地区均增长,且增长动力相似;由于技术效率提升乏力,超过40%的省份木材供给全要素生产率下降。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林业利用外资情况的基础上,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基于2006~2015年中国28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测算林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将其分成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化,建立回归模型,研究林业利用外资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林业TFP在总体上平稳发展,个别地区出现上升;28个省(市、自治区)的年均TFP增长率约为16.7%,效率变化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更大。FDI对中国林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但不显著,FDI滞后一期对林业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受教育程度对林业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但不显著;对外开放水平对林业生产率的影响是正向且不显著的;金融发展水平与林业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最后根据现实解释回归模型结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厘清苹果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动态变化及产区差异,是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方法 文章基于2004—2018年我国8个苹果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和全局ML指数,从静态、动态不同角度,对我国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不同产区之间的差异。结果 (1)我国及各主产区苹果环境技术效率均未达到最优状态,区域差异明显,黄土高原主产区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相比,环境技术效率明显偏低;(2)规模效率是当前我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主要来源,黄土高原主产区纯技术效率略高于规模效率,环渤海湾主产区纯技术效率偏低;(3)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提高,区域间增速差异较大,黄土高原主产区增速高于环渤海湾主产区;(4)技术效率是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增长源泉,技术进步贡献度相对较低。结论 我国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各产区要通过因地制宜制定苹果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借助农业科研院所创新优势、加强果农高素质培训等方式提高苹果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要素市场扭曲下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系统分析,以期为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要素市场改革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市场严重扭曲的事实,利用1997—2018年中国28个省( 市、自治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检验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影响及其溢出效应。结果 中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度比较高,同时呈现显著地区差异;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以技术进步驱动为主,大多数省份的技术效率不高,同时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区域不平衡特点;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为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等要素市场扭曲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要素市场扭曲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结论 考虑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分析,更能客观反映当前不断深化的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所引发的地区差距,应充分重视要素市场扭曲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溢出效应,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持续加大涉农政策调整,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的金融资源投入,逐步实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高库存背景下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及耕地资源匮乏的双重矛盾,文章试图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探讨中国棉花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路径。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模型和参数随机前沿函数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1995—2014年棉花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其时序增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棉花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增长趋势,虽然受技术效率影响大,但技术进步仍是构成棉花TFP提高的主要动力,新疆棉花最具发展潜力。在效率的影响因素中,棉花播种面积占比、机械费用投入、农业受灾水平均表现出负效应,只有土地利用能力具有正效应,棉花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棉花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技术诱导性的增长模式、具有明显的波动性且区域差异明显、受制度供给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